簡中寓禪
《意趣》是作者韓麗晴發(fā)表在《莫愁·小作家》2020年4期的卷首語。全文十個自然段,最長的段落不超過150字,最短的45個字,作者不只喜歡簡短的句子,也喜歡簡短的段落和簡短的文章,意趣寓于簡短之中。
作者說,語句簡短,“明了普通”“沒有深厚含義”,面目可親,不拒人于千里之外,如魯迅先生所說,是一條清澈的小溪,可以一眼見底。
作者又說,生活簡單,“根本沒有答案需求的人”,沒有那么多“想要的東西”,不會是欲壑難填、利欲熏心之徒。雖食人間煙火,也只是在濕冷的冬天,多穿一點,或有個取暖器,一點暖,足矣。
語句簡短是文學(xué)、文藝的意趣體現(xiàn),生活簡單是生存、生活的意趣狀態(tài)。作者在這里告訴我們,意趣是多種多樣的,至少在這里就有藝術(shù)的意趣和生活的意趣這兩種。
簡短也好,簡單也罷,共同之處在于“簡”,何以“簡”中會有意趣呢?
作者喜簡崇簡,所以只用“禪意”一詞做了提醒。
我以為,大道至簡,即為禪意?!叭f物之始,大道至簡”,真道理、真規(guī)律是可以用一句話,用一句淺顯易懂的話,用一句通俗明了而無須拐彎抹角遮遮掩掩的話便能說明白的。至于做人做事,“簡”絕不是“無”,只是不求全,不求豐,不貪多,不貪大,不耽繁,不奢侈,不折騰,只求平平常常做人,簡簡單單做事。簡就是約,中國美學(xué)歷來有尚簡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君子處世居身,其妙于約之為道,且如所居,堪容膝足矣……”中國古人造園林,特別推崇“無限江山一亭中”的審美趣味。這就是第一層禪意。
我還以為,簡即是繁,少即是多,小即是大,即為禪意。張叔夏詞云:“只有一枝梧葉,不知多少秋聲?!碧K子瞻說得更好,“誰言一點紅,解寄無邊春?!边@簡中的禪韻,不是誰都能夠看得出,知得出,心領(lǐng)神會解寄的。佛教有一個著名的觀點,叫須彌芥子?!绊殢洸亟孀樱孀蛹{須彌”。須彌,傳說是佛教的神山,又名曼陀羅,它是諸山之王,世界的中心,為佛家的宇宙觀,須彌即是大,是多,是繁。芥子是芥菜的種子,極其微小,就是簡,就是少而精。須彌山大可藏芥子,這是事實,但微小的芥子中能夠容納須彌,這就是禪意,這就是佛法之精妙無邊,無處不在。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一石一宇宙,天地一東籬,萬古一重九等等表達(dá),無不簡短明了,又無不禪意氤氳。與“須彌芥子”異曲同工的另一個表達(dá),那就是畫家的審美意趣,即“咫尺千里”,于是有李成的“掃千里于咫尺,寫萬趣于指下”,有畫史上的馬一角和夏半邊,用惲南田的話說就是“月落萬山,處處皆圓”,佛家人的話說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是又一層禪意。
我以為,這就是作者所說的簡的禪意,體現(xiàn)在寫作中,至少也有三個層面。
一是和作者的喜歡一樣,為文尚簡。閱讀體驗告訴我們,千字短文最受人喜歡。高考作文的篇幅一直保持不少于800字的要求,這不只是因為考場時間的考量,更是中國人對文章崇簡的藝術(shù)追求和審美趣味。
二是抒發(fā)情感,表達(dá)觀點與主張時,我們必須愛憎分明,明是辨非,做到言簡意賅,言簡意明,去粉飾,不偽裝,不曖昧。
三是在描寫事物、敘述故事、塑造人物時,我們必須以形傳神,詳略得當(dāng),虛實相生,以小見大,以一當(dāng)十,以簡馭繁,以“少少許”勝“多多許”。其實,海明威的小說創(chuàng)作理論“冰山一角”就是這樣的意趣。
紅塵留香
讀《意趣》,還有兩個話題無法回避,其一,就是作者的生活意趣。
我們不是古人,我們都是現(xiàn)代人。我們都是蕓蕓眾生,我們都是凡塵中的一分子,正如作者在文章的最后所說:人在生活中的欲望,有時多么違背我們的初衷。這就是現(xiàn)實的無趣,當(dāng)然,也是現(xiàn)實的可愛。生活與理想,現(xiàn)實與追求,怎么可能不是分裂的。天冷了,即使你沒有開車上山看雪,沒有走到江邊聽雪,也沒有像古人蕓娘那樣,收集梅花花蕊中的雪水烹茶,但你至少應(yīng)該多穿一點,讓自己生活得暖和一點。這點暖,就是生活的意趣。
這不是無奈,這是“紅塵留香”。
紅塵是我們的生活,是我們的現(xiàn)實。現(xiàn)實有可能是無趣的,現(xiàn)實有可能是骨感的,現(xiàn)實生活與其說是“我思故我在”,不如說是“我欲故我在”。但同時,我們更應(yīng)該知道中國古代的隱逸文化,大隱隱于朝,中隱隱于市,小隱隱于野。真正的高人逸士并非不食人間煙火,而是人在紅塵心在仙。喂馬、劈柴,周游世界,關(guān)心糧食和蔬菜,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作者有詩意高冷的仁愛情懷,作者也深知“生活與理想,現(xiàn)實與追求”之間的分裂,深知人與人心、性靈之間的沖突,但作者更清醒,既不隨波逐流、墮入紅塵,也不消極悲傷、撕心裂肺。當(dāng)然也不愿去附庸風(fēng)雅、“上山看雪”,而是淡泊明志,寧靜致遠(yuǎn),讓自己的心靈自由行走;也不趨炎附勢、追名逐利、損人利己,而能知足而樂,一點暖即存意趣;善解人意,懂得文化人的雅俗共賞;謀定后動,即使眾人皆為也不隨意應(yīng)和為之,即使緊挨江邊,也不為一點風(fēng)雅而曲意滿足。這就是“留香”,這就是作者質(zhì)樸的生活意趣。
另一個話題,就是文章中涉及的某文化名人和文章最后提及的古人蕓娘。
前者是短文中所占篇幅筆墨比較多的,作者沒有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去批評,甚至也沒有在審美意趣上去貶低,而是換位思考,給予理解,甚至有肯定的味道,這正說明了作者本身的意趣的寬闊,情懷的寬容。作者也從某個側(cè)面,提供了生活的意趣的典型案例,既是無趣的,又是可愛的;既是分裂的,又是相容的;既是現(xiàn)實生活的,也是意趣詩意的。這本就是生活意趣的豐富多樣性、復(fù)雜性的特征體現(xiàn)。
而蕓娘,也因為沈復(fù)的《浮生六記》,被林語堂贊美為“中國文學(xué)中最可愛的女人”;那個自學(xué)成才能夠?qū)懗黾丫洹扒锴秩擞笆荩揪栈ǚ省钡钠娌排?那個收集梅花花蕊中的雪水烹茶的高雅女子。這樣的荷花茶里,有紅塵煙火的繚繞,也就是作者所說的生活的意趣。
我以為這就是“紅塵留香”的又一種可愛的姿態(tài)。
而如作者那樣,“我?guī)缀鯖]在雪天里做過風(fēng)雅的事。比如圍爐夜讀,比如隔窗看雪聽烹茶聲,比如三兩好友踏雪游園折梅,我都沒有。雪天時,我在做什么呢?記憶中,就是小心地走在雪地上生怕滑倒,一直在走。或者就是隔著廚房的玻璃看著窗外手上洗著菜,或者就是趴在電腦前敲字,永遠(yuǎn)敲不夠一樣。”
特別是那窗外飄著漫天大雪,世界一片安靜,唯見一知性女子窗前伏案,一邊欣賞著窗外的落雪,一邊敲擊鍵盤,那個“雪在飄,思緒滿天飛”的畫面是多么富有意趣??!這不就是“紅塵留香”的最好寫照嗎?
意趣是什么?是簡短中的禪意氤氳,是雪中之味的悠長,是冷寂寧靜之美,是紅塵留香的生活真諦。是中國文化,是中國人的審美情趣,是歷代文人畫士所追求的韻致,更是我們寫好文字應(yīng)該追求的品質(zhì)。
意趣本身無高低,高低全在欣賞者的雅與俗。心中暗香浮動,筆下意趣橫生。“意”是心上知音,“趣”是匆匆一生中的自我辨識與品味選擇。
蔡明:江蘇省婦聯(lián)“莫愁家庭教育”名師名家工作室領(lǐng)銜人,江蘇省名教師,教授級中學(xué)高級教師。
編輯 ???沈不言 ??786559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