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煉
小學課堂問題行為一直是困擾教師正常教學的一個難題,尤其是正處于基礎教育黃金期的小學生。在實際調查和探究中,課堂問題行為的產生不僅有學生單方面的原因,教師在課堂活動中的直接表現(xiàn)也影響著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本文從小學課堂問題行為的表現(xiàn)特點、成因分析、應對策略三個方面進行研究。
一、小學課堂問題行為的表現(xiàn)特點
小學課堂問題行為主要表現(xiàn)為學生學習注意力不足、上課交頭接耳、破壞課堂紀律等現(xiàn)象。這些問題行為對學生的基礎發(fā)展和素質培養(yǎng)產生了消極的作用。通過對課堂問題行為的調查和了解,我們將其主要分為兩類:一是外向型,對身邊的事物產生極大的干擾心理,如上課搗亂、同學間容易發(fā)生矛盾等;二是內向型,如沉默寡言、不合群、不主動發(fā)言等。
二、小學課堂問題行為的成因分析
學生作為課堂主體,會產生課堂問題行為存在以下幾點自身因素。一是學情基礎,學生的學習能力對課堂問題行為具有直接的影響。二是心理因素,學生內心希望得到教師、同學的更多關注,進而在課堂活動中常以搗亂的形式來滿足自身的心理需求。三是自控能力不足,在課堂提問中,部分學生會情不自禁地喊出答案,影響課堂提問的效果和質量。四是家庭因素,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缺乏正確有效的育兒方法,在日常的教育引導中存在不當?shù)难哉摵托袨椤?/p>
教師作為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對學生問題行為的產生具有間接性的影響。第一,備課不足,課堂活動的安排存在疏漏,未能及時引導學生正確的思考方向。第二,教學手段不足,沒有正確有效的教學手段來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進而導致學生出現(xiàn)“開小差”的現(xiàn)象。第三,教育方式不當,處理問題行為時,教師缺乏有效的應對策略,進而影響師生關系。
三、小學課堂問題行為的應對策略
針對小學課堂問題行為,教師應引導學生的行為意識,保證課堂秩序。面對不同的問題行為,教師可以選擇多樣化的提醒方式和策略,從而達到糾正小錯,穩(wěn)定課堂的目的。此外,教師還應考慮學生個體的心理變化,尊重學生的內在感受,使學生既糾正了問題,又維護了“面子”。
教師應認真思考課堂問題行為產生的根本原因,保持“找問題”的探究態(tài)度。如在某一節(jié)的教學活動中,發(fā)現(xiàn)課堂走神、不注意聽講的學生較多,那么教師就應該分析是否是自身的教學方式或教學環(huán)節(jié)存在問題,找到問題的本質,適當調整教學策略,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課堂中保持參與感和體驗感,提高教學效率。
對性格內向的學生,教師應認真、仔細地探析問題產生的內在原因,設身處地地為學生著想。從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和事物入手,展開深入溝通,了解學生真實的心理感受,培養(yǎng)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情感聯(lián)系,正確引導學生的心理建設和素質發(fā)展。除了與學生增加溝通外,教師還要與家長保持密切聯(lián)系。
科學調整教學策略、靈活運用應對手段,不僅能幫助學生及時糾正不良的行為習慣,保持課堂活動的有序性,還可以使學生的學習效能得到最大化提升,從而促進學生基礎教育的良性發(fā)展。在解決課堂問題行為的工作中,需要廣大教師,立足學生本質,不斷優(yōu)化教學形式,為學生提供更優(yōu)質的課堂教學。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工作者協(xié)會“小學教師處理班級突發(fā)事件的策略研究”課題(課題批準號:XJKX19B197)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