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生命存在,就會有它的感受和認識,上帝給予每個人的24小時不會是空的。我的確沒有經(jīng)歷他們所指的生活,但我經(jīng)歷著我的生活,在貌似平淡的一天中,我會走過我的千山萬水。
他們用自己的角度去定義別人的存在方式,甚至是別人的存在內(nèi)容,這無疑是一種錯誤。
但當我離開自己的天地,進入他們的天地之后,用接近他們的形式活著,我體會到了他們的理解和感受。
我每天都會遇到許多人,甚至每天都會認識新的朋友,他們每個人都帶著不同的信息,與每個人接觸都會讓我發(fā)現(xiàn)世界一個新的角度,從而可以看到一些新的景象。我每天都會遇到許多事,而且每一件事都可以引發(fā)人的思考和疑問,我每天都會接觸到那么多的真理和思想,幾乎每天都可以聽到新的學(xué)說,了解到重要的歷史真相。在大學(xué)的每一天,我都覺得很長,不是無聊的漫長,而是內(nèi)容的大和多造成的容量上的長。當傍晚回想早晨時,總會覺得那是今天嗎?今天發(fā)生了那么多事啊。
那天因為我出門晚了,母親推著我匆匆走在去教室的路上,正好趕上了學(xué)生流,上千的學(xué)生向教學(xué)樓流去。
在那一瞬間,我正好混入了他們其中。
在這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我突然回望屬于我的那個小世界,從這個角度看,那真是一個角落,或者說是一個磚縫,而那個足不出戶的人,只是磚縫里的一只蟲子,活著還是已經(jīng)死了,對于外界來說又有什么區(qū)別呢。
我突然明白了,為什么那些多年不見的親戚或熟人見到我們都只會問那一句:身體還好吧?除此之外,就再也開啟不了屬于我的話題了。因為他們實在想不出這只看上去沒有變化的蟲子會有什么樣的生活。
因此,我糾正了自己給他們下的錯誤定義。他們那種認識不是錯誤,準確地說是一種角度的局限。
這局限就在于客觀的認識不等于主觀的體驗。客觀的認識只是事物外在的一面,而主觀的體驗才是事物的主體,才是事物意義的決定部分。
其實無論是遼闊的世界,還是微小的世界,都是無限的世界。
我們要開闊自己的視野,讓自己的心胸變得寬廣,讓自己的認識更加高遠。這種開闊是從個人的角度說的,因為這取決于一個人能看見多少,能聽見多少,能發(fā)現(xiàn)多少。如果是一個狹隘而且遲鈍的人,周游世界又有什么意義呢?
如果不能感受細微的情感,那我們的故事就只能是一個梗概;如果不能收縮鏡頭,那我們只能看到蒼白的世界地圖。
可以宏觀,也可以微觀;可以發(fā)現(xiàn)大的,也可以看清小的。只有學(xué)會在大和小之間轉(zhuǎn)換,才能看到真正遼闊、真正精彩的世界,那才是一個人可貴的能力。
大,可以是一個人不斷爭取的;小,卻是他應(yīng)該永遠的熱愛。大,可以讓一個人自由地飛馳;小,才是他真正的容身之所。
(作者劉廈,選自《北京文學(xué)》2020年第1期,有刪改)
賞析
站在雄偉的山上,我們可以看到“大”的美景;藏在自己的世界,我們可以享受“小”的自由。作者用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實際經(jīng)歷向大家證明了“主觀的體驗才是事物意義的決定部分”,“遼闊的世界”“微小的世界”都是無限的世界。爭取“大”,熱愛“小”,拓寬自己的眼界,做到自如地轉(zhuǎn)換“大”與“小”,不失為一種智慧的生活態(tài)度。文中語言樸實,意蘊深厚,給讀者留下了對“大”與“小”思考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