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森
32年來,一批批海安老師走進大山,將“教育報國守初心、立德樹人擔使命”落實于具體行動,把寧蒗的孩子當成自己的孩子,奮力托起他們的成才夢,教育荒地化為沃野。這個群體榮膺江蘇“時代楷?!狈Q號。(9月15日中國江蘇網(wǎng))
這個時代需要楷模,也需要凡人,更需要挺身而出的凡人。從213名海安教師組成的最美支教團隊,到一批又一批赴武漢、湖北抗擊疫情的最美逆行者,再到見困難就上的一線最美奮斗者,一個個挺身而出的凡人,書寫了蕩氣回腸的江海史詩。實現(xiàn)“強富美高”南通夢,沒有現(xiàn)成飯可吃、沒有現(xiàn)成路可走,困難總是難免的。時代需要逆行而上、以生命赴使命的抗擊英雄,需要知難而進、豁得出沖在先的開路先鋒,需要在關鍵時刻拉得出打得響的過硬隊伍。
挺身而出是勇氣、是信心,也是品格。
危難時刻挺身而出,是一種擔當。代表南通出席全國抗擊疫情表彰大會的朱林志,是市交通執(zhí)法大隊的一名隊員。當新冠突然來襲的關鍵當口,正在回鄉(xiāng)探母路上的他,毫不猶豫地調(diào)頭逆行,奔赴防疫一線。小海出口是入通的防疫關口,不管風雪交加、淋雨挨凍,他都釘在崗位上,一絲不茍。見有輛車沖卡,他拔腿就追,一直追出100多米,終將車攔下檢測,不讓一個疑點漏過。哪里有困難,就到哪里去;堅守在哪里,就在哪里發(fā)光。像這樣挺身而出、戰(zhàn)斗在防疫一線的凡人又有多少?國家有難、人民有難,就需要更多人的擔當,更多人的挺身而出。一個哨卡就是一個擔當,一個個哨卡和擔當,就是一道道防線,一道道防線就組成了一道防疫抗疫的萬里長城。這就是擔當?shù)牧α?,這就是凡人挺身而出的力量。
關鍵時刻挺身而出,是一種境界。云南寧蒗是個集老、少、邊、窮于一身的少數(shù)民族聚居的國家級貧困地區(qū)。為了讓大山走出貧困,海安教師10批281人次離家別妻、跋山涉水,遠赴寧蒗支教。暴雨大作、冰雹來襲,連喝口干凈水都難求,他們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探索出“扶貧先扶智、治貧先治愚”的支教扶貧之路,創(chuàng)造了寧蒗教育史上一個又一個奇跡。跨過冬與春,歷經(jīng)生與死,篳路藍縷,玉汝于成,他們獻身支教事業(yè)的事跡,催生了寧蒗教育乃至社會各方面的深層次改革,沉睡千年的瀘沽湖煥發(fā)出青春活力。這是一種“燃燒自己點亮他人”的境界,這是一種“被別人需要就是幸福”的境界,這是一種“苦了我一個,幸福一方人”的境界。用知識改變命運,用奉獻贏得團結,用奮斗書寫人生,這是一種何等高尚的境界。
危急關頭挺身而出,是一種精神。啟東小伙宋陶冒死救起25名落水難民,在希臘愛琴海傳為美談。那天,航行在愛琴海的中國貨船突然收到希臘海岸警衛(wèi)隊的緊急呼叫,請求搶救遇險落水難民。海面波濤翻滾,情況十分緊急,宋陶和其他幾名船員危急之中挺身而出,立即登上救生艇,救起一個又一個落水難民。風大浪急,每救起一人,都要費九牛二虎之力。他已體力不支,海浪把他晃得暈暈的,一陣劇烈的疼痛,他胸部和腿部多處被扶梯撞傷??伤Ьo牙關,極盡全力救人。明知征途有艱險,越是艱險越向前。在人命關天的緊急關頭,把個人生死置之度外,這是一種什么精神?這是一種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拼命精神,是一種把生的希望帶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的忘我精神,是一種弘揚國際友好的白求恩精神。
人無精神則不立,城無精神則不強,總有一種精神與時代同行。挺身而出的凡人,是這個時代鮮明的群體坐標,是推動時代浪潮奔騰向前的精神力量。凡人微光不一定耀眼,然而,微光的合成,便會高光閃耀。山高人為峰,正是這些挺身而出的凡人,才托起了這個城的高度。有那么多挺身而出的凡人,有那么多凡人挺身而出,還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難?還有什么攻不下的山頭、?不過的河流?
挺身而出的凡人越來越多,縮頭縮腦、見難而退的越來越少,這個城市會變得更溫暖更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