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兵,王立成
(1.阿勒泰地區(qū)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新疆 伊犁 836500;2.中水北方勘測設計研究有限責任公司,天津 300222)
SETH水利樞紐工程位于新疆阿勒泰山區(qū)丘陵地帶,是一座具有多年調節(jié)能力的綜合性水庫樞紐,工程建成后,將成為WLGH上游河段的控制性工程。本樞紐的主要工程任務是供水和防洪,兼顧灌溉和發(fā)電,并為加強流域水資源管理和水生態(tài)保護創(chuàng)造條件。工程規(guī)模為Ⅱ等大(2)型,水庫總庫容2.94億m3,防洪庫容0.21億m3,電站裝機27.6MW。工程采用碾壓混凝土重力壩攔河、壩后式廠房布置方案,大壩為2級建筑物。
攔河壩設計最大壩高75.5m,壩頂長度372m,其中泄水壩段壩長34m(包括表孔壩段和底孔壩段),引水壩段長18m。大壩采用全斷面混凝土筑壩,由于重力壩的受力工況及結構特點,相對于當?shù)夭牧蠅魏凸皦纹鋵位鶐r體的要求都較高,因此要求壩基巖體具有足夠的強度、抗?jié)B性能和耐久性[1],大壩的基礎處理設計尤為重要。
壩址位于剝蝕低山丘陵區(qū),河谷呈不對稱“U”型,總體走向NE向,谷底寬約150m,主河槽偏向右岸,寬約50m河漫灘主要分布在河床兩岸。兩岸山體基巖裸露,山頂呈渾圓狀,右岸岸坡較陡,坡度約42°,沿岸多有陡壁分布,左岸岸坡稍緩,坡度約30°,局部見有陡壁。
天然岸坡整體穩(wěn)定,局部可能存在不利于邊坡穩(wěn)定的結構面組合,需及時處理;河床部位地下水與河水位相近,基坑開挖將存在涌水問題;巖體風化差異明顯,局部構造裂隙發(fā)育。
1.3.1建基基礎條件
強風化巖體切割劇烈,完整性差,強度低,難以滿足高混凝土重力壩對壩基的強度及完整性和抗?jié)B穩(wěn)定要求,故選擇弱風化帶中下部—新鮮巖體作為壩基。壩基巖體中節(jié)理裂隙較發(fā)育,為提高壩基巖體的整體性和抗變形能力,進行固結灌漿和帷幕灌漿是必要的。
1.3.2壩基抗滑穩(wěn)定
壩基巖體總體呈塊狀、次塊狀結構,局部見有少量緩傾角結構面發(fā)育,但很難形成連續(xù)的滑動面,因此壩基不存在深層抗滑穩(wěn)定問題,大壩抗滑穩(wěn)定主要取決于混凝土與基巖巖體接觸面之間結合強度。施工開挖過程中,必要時需進行局部處理。
1.3.3壩基及繞壩滲漏
壩址左岸坡地段(距壩軸線60~460m)山體相對單薄,存在永久滲漏可能性。根據(jù)鉆孔壓水試驗成果,單薄山脊處巖體透水率大多小于10Lu,最大為100Lu。單薄山脊巖性為砂巖、泥巖及凝灰?guī)r,巖體中結構面發(fā)育,結構面多擠壓緊密,滲漏以基巖裂隙滲漏的形式為主。滲漏主要在上部強—弱風化段巖體,下部巖體透水性為弱—微透水,問題不大。單薄山脊應采取防滲處理措施,并進行必要的監(jiān)測工作。
基礎開挖深度,應根據(jù)重力壩壩基應力,巖石物理力學性質及其完整程度,結合上部結構對基礎的要求確定[2]。根據(jù)規(guī)范,壩高50~100m級的中高壩,基礎可建在微風化至弱風化中部基巖上。本工程壩基松散堆積物不能滿足混凝土壩壩基要求,設計全部挖除;對于結構面發(fā)育、巖體破碎的強風化巖體同樣做挖除處理。根據(jù)壩址基巖風化卸荷程度等實際情況,結合巖層物理力學指標及混凝土與基巖接觸面抗剪斷強度指標見表1。
對左右岸及河床典型壩段做不同建基面高程的抗滑穩(wěn)定及壩基應力計算,確定河床壩段建基面基本置于弱風化下部至微風化層,兩岸擋水壩段建基面置于弱風化中上部,最低建基面高程956.50m。施工過程中建基面開挖的標準除設計高程外,應最終以巖石縱波速度反映出的巖石性質是否達到建基要求來控制,對于局部難以滿足要求的地質缺陷還應根據(jù)實際情況做特殊處理。壩基開挖邊坡設計為:微—新巖體1∶(0.2~0.3);弱風化巖體1∶(0.3~0.5);強風化巖體1∶(0.5~1)∶0.75。
本工程地處嚴寒大風地區(qū),揭露面極易風化,基礎開挖后要求盡快覆蓋混凝土或預留保護層對基礎進行防護,以減少巖體卸荷反彈,防止局部巖體進一步風化。對于開挖形成的永久巖石邊坡采用噴錨支護和排水措施。開挖邊坡每級高度控制在15m以下,各壩段基礎水平段長度保證在1/2~2/3壩段長度范圍內,以保證巖體的側向穩(wěn)定。
基礎加固措施主要為固結灌漿,固結灌漿可以膠結基礎巖石裂隙,加強巖體的整體性和均一性,提高壩基巖體的承載能力,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壩基巖體的滲透性。本工程壩基外圍巖性較雜,巖體中結構面發(fā)育,巖體破碎,質量較差,設計對整個壩基進行固結灌漿,并在壩體基礎線外3~6m范圍內均進行固結灌漿,灌漿深度為6m,間排距均為3m,對軟弱破碎帶采取加密、加深或采取布置直徑Φ28的鋼筋網(wǎng)(間排距20cm)的措施,跨軟弱破碎帶。固結灌漿在有混凝土覆蓋的情況下進行,根據(jù)大壩承受的水頭及地質情況,自上而下實施。確定固結灌漿最大壓力Pmax=0.7MPa,最終應以現(xiàn)場灌漿試驗結果進行調整。
表1 壩址區(qū)巖體及結構面地質參數(shù)采用值
設計重力壩,??紤]防滲帷幕和壩基排水系統(tǒng)結合的方式來解決壩基滲漏和滲透破壞的問題,其設計應當以工程地質、水文地質條件和灌漿試驗資料為依據(jù),結合水庫功能和壩高綜合考慮。本工程壩高75.5m,屬于高壩,因此采用的防滲標準為:壩體部分帷幕灌漿標準采用3Lu控制,兩岸延伸的帷幕灌漿標準為5Lu。主排水孔深取防滲帷幕深度的0.6倍,約30m,副排水孔深取12m。
2.3.1壩基及單薄山脊帷幕灌漿
本工程壩基覆蓋層清除后,壩基滲漏通道主要是巖體結構面。據(jù)壩址河床及兩岸鉆孔中進行的138段壓水試驗成果,巖體透水率0.6~79Lu,地表強風化和卸荷巖體破碎、裂隙張開,透水率一般大于10Lu,屬中等—強透水性;左、右岸弱風化巖體透水率平均值3.2~26Lu,屬弱—中等透水性,微風化—新鮮巖體透水率1.1~5.8Lu,屬弱透水性;河床部位弱風化巖體透水率12~55Lu,屬中等透水性,微風化—新鮮巖體透水率1.7~3.9Lu,屬弱透水性。設計上游帷幕深度控制以透水率3Lu控制,壩基部位主帷幕平均深度約為60m左右,并向兩岸壩肩適當延長。考慮到河床壩段巖基裂隙較發(fā)育,設計將來結合施工地質情況,在裂隙較發(fā)育的河床壩段設2排帷幕,副帷幕設在上游側,主副帷幕孔距均為2.0m。
根據(jù)地形地質情況,防滲帷幕向兩岸延伸,封閉埡口薄弱環(huán)節(jié)。右岸帷幕延伸長度230m,左岸帷幕延伸長度約700m。單薄山脊防滲帷幕控制標準為透水率5Lu線,單排孔布置,右岸帷幕灌漿孔距1.5m,左岸帷幕灌漿孔近壩段部位為1.5m,延伸方向改變后孔距2m,在左岸單薄山脊巖體較為破碎的埡口部位,增加一排副帷幕以保證防滲效果。
帷幕按三序孔布置。灌漿應在有混凝土覆蓋的情況下施工,帷幕灌漿工藝采用“孔口封閉,自上而下,小口徑鉆孔,孔內循環(huán)”高壓灌漿工藝。
2.3.2壩基排水系統(tǒng)
壩基排水的目的是排除透過帷幕的滲水及基巖裂隙中的潛水,與帷幕灌漿構成一個相對完整的壩基(壩肩)防滲排水系統(tǒng)[1],為有效降低壩基揚壓力,在基礎下游布置排水系統(tǒng)是非常必要的。本工程壩基設2道縱向基礎排水廊道,4條橫向排水廊道將上游帷幕灌漿與主排水廊道、第一基礎排水廊道和第二基礎排水廊道聯(lián)系。廊道底部鉆排水孔形成排水幕,孔距3m,主排水廊道排水孔深取為防滲帷幕深度的0.6倍,約30m,基礎排水廊道和橫向排水廊道排水孔深取12m。12#壩段基礎最低位置布置集水井,用以抽排各排水廊道匯集的地下水。
本工程建基面岸坡部位開挖較陡,斜坡坡度1∶0.5,傾角約為63°,為預防壩體混凝土側向收縮出現(xiàn)張開,與基巖之間形成縫隙,導致滲漏,設計以接觸灌漿措施加強混凝土與壩基巖體的結合。根據(jù)斜坡面積布置灌區(qū)數(shù)量,每個灌區(qū)均設計灌漿管路、止?jié){片和出漿盒,管路通至各灌漿站,灌漿站一般設在壩內廊道。灌漿管布置間排距為6m×3m,出漿盒布置間排距為6m×3m,二者梅花型布置。
對于施工期間開挖揭露的小規(guī)模裂隙和斷層破碎帶,采用常規(guī)刻槽與混凝土塞方法處理。對于規(guī)模較大的地質缺陷,如15#~16#壩段基礎揭露的風化深槽,根據(jù)現(xiàn)場實際地質和施工情況,挖除部分囊狀風化深槽而不必開挖至囊狀風化深槽的深槽底線,以人工碼放塊石回填開挖后的囊狀風化深槽,人工碼放塊石回填成穹頂形狀,內部預埋鋼管作為排水管套管,預留水泵進水口與排水管相連,大壩建基面設置排水泵,將地下水通過水泵排出,隨后在人工碼放塊石周圈設置鋼筋混凝土支撐圈梁,圈梁置于囊狀風化深槽周邊的堅固巖體上,以人工碼放塊石作為混凝土模板,澆筑穹頂形的鋼筋混凝土蓋板,最后在穹頂形的鋼筋混凝土蓋板上部回填混凝土至建基面高程。處理措施如圖1所示。
大壩基礎的質量是整個大壩長期正常運轉的保障[3],基礎處理不過關,將導致壩體存在安全隱患,因此在水利樞紐設計中,重點關注基礎處理設計是非常重要的。我國水利事業(yè)經過多年的發(fā)展,對于基礎處理已經形成了相對成熟的系統(tǒng)方法,但水利工程都有其各自的特點,基礎處理的設計需要針對不同工程的實際情況出具適用性方案。本文通過對嚴寒地區(qū)SETH水利樞紐工程主體大壩基礎處理各方面設計的詳細闡述,為同等施工環(huán)境和地質條件下的類似工程提供可靠的技術參考。
圖1 風化深槽處理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