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閬中市人民醫(yī)院 蒲 松
前些日子,呂爺爺無意中摸到自己右腹部下方有一個腫塊,加之那段時間存在排便不暢、吃不下飯等癥狀,他不敢大意,立即去了醫(yī)院。沒想到,經腸鏡等檢查,被確診為乙狀結腸癌并且局部晚期。一般而言,這種病根治手術還是比較容易的,但是呂爺爺的乙狀結腸比較冗長,生長侵犯到了右側腹壁,所以他的手術需要橫跨整個腹腔,在腹部開一個很大的口子;再加上呂爺爺已經是93歲高齡,體質較差,這會影響術后的恢復等一系列問題。鑒于此,醫(yī)生決定采用腹腔鏡為呂爺爺切除乙狀結腸腫瘤,同時切除被腫瘤侵犯的一部分末端回腸。最后手術開展得很順利,呂爺爺恢復得也比較快。
現在,早期結直腸癌大部分是采取內鏡或者腹腔鏡下的微創(chuàng)治療,治療效果非常好,5年生存率在90%以上,而一旦結直腸癌進入進展期狀態(tài),雖然也能使用腹腔鏡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但總體的治療效果會大打折扣,而且在手術后還需要接受放化療。所以,早發(fā)現早治療同樣是適用于結腸癌的“硬道理”。
近十年來,結直腸癌的治療發(fā)展非常迅速,除手術器械、抗腫瘤藥物不斷地推陳出新,腫瘤綜合治療的理念也得到了進一步的認識,這主要體現在腹腔鏡手術的發(fā)展、特異性化療藥物的應用、直腸癌手術觀念的轉變等方面。大多數患者均可行根治性手術治療,少部分病情較晚患者可先行新輔助化療后再行手術治療,手術方式可分為傳統(tǒng)開腹手術、腹腔鏡手術和腸鏡下切除。研究表明,腹腔鏡結直腸癌切除術在術后生存率與復發(fā)率方面與開腹手術相當,但能夠縮短住院時間、減少鎮(zhèn)痛藥物用量和加速腸道功能恢復。不過要注意,相比于開腹手術,腹腔鏡手術后的切緣陽性率和腸系膜不完全切除的概率均更高。而結腸癌的預后與手術的成功與否有很大關系,實現腫瘤完整切除并且切緣陰性是非常重要的。要強調的一點是,不是說“切干凈”了腫瘤就治好了(不復發(fā)、不轉移),預后如何,能不能治好由其生物學特性(腸癌就比胃癌的性質好很多)、分化程度(癌細胞惡性程度高不高)、發(fā)展程度(發(fā)現早晚)、隨訪(復查)及綜合治療(放化療等)的情況等因素綜合決定。但是根治性的手術是改善預后(活多久)、判斷預后的前提。
手術是結直腸癌患者爬過治療的第一座山峰,術后進一步綜合治療也非常關鍵,包括術后的生活、飲食及隨訪等?;颊咝g后應該注意:
1.造瘺患者需要保持造瘺口周圍皮膚干燥、清潔,預防造瘺口感染。如發(fā)現造口狹窄、排便困難等異常情況,應及時就醫(yī)。
2.保證充分的休息,避免劇烈活動及重體力勞動,術后3個月要避免增加腹壓的動作,如咳嗽、打噴嚏時應注意保護傷口、造口,避免發(fā)生切口疝及造口脫垂等。每日可酌情進行日常家務勞動、短距離徒步。
3.培養(yǎng)規(guī)律的生活方式,按時作息,合理膳食,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避免情緒波動和不良刺激,可以適當投入到工作和社會活動中。
4.術后按時復查。術后復查如CEA升高,應行電子腸鏡、胸腹盆腔CT,若無異常,可考慮PET-CT或每3個月復查CT;2年內每3~6個月行血液學復查1次(血常規(guī)、肝腎功、腫瘤標志物等),然后每6個月1次,達5年;每年1次胸、腹及盆腔CT,持續(xù)3~5年;術后1年內復查電子腸鏡,首次復查后2年內再次復查,以后每3年1次。目前臨床上有CTC(循環(huán)腫瘤細胞)等檢測也可作為預后及復發(fā)的參考;PET/CT檢查不作為常規(guī)復查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