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陽明山國家森林公園
西臨瀟水、東接永州、南近桂林、北望衡山,陽明山,位于雙牌縣東北隅,猶如一道天然屏障橫亙于湘南與湘中之間。陽明山自古為天下名山,以優(yōu)美的自然生態(tài)和源遠流長的佛教文化冠絕湘南,具有“古、奇、靈、秀”四大特色,被譽為“靈山福地”。
陽明山處于華南、華東、華中三大植物區(qū)系的交匯點,動植物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98%,華南最大的華東黃杉和紅豆杉群落分布其中,擁有云豹、白鷴、紅腹錦雞等國家一二級保護動植物101種,最高峰 “望佛臺”海拔1624.6米?!笆f畝竹海”翠連無際,數(shù)百公頃原始次森林遮天蔽日,流泉飛瀑、奇峰怪石、云山霧海等奇觀勝景賞心悅目。景區(qū)空氣負氧離子平均含量達38000個/立方厘米,其中小黃江源達到66800個/立方厘米。萬壽寺、杜鵑花海、萬和湖、小黃江源、大黃江源等一大批精品景點星羅棋布,享有“湘粵涼島”“天然氧吧”和“嶺北生態(tài)畫卷”的美譽。
作為朝佛圣地,陽明山最著名的要數(shù)萬壽寺。萬壽寺始建于宋朝,重修于明朝,坐落在花崗巖坡地上,東西兩側(cè)山勢逶迤環(huán)抱,寺前層巒疊嶂,古樹參天,十分開闊;寺后有一古井,久雨不溢,久旱不干,水質(zhì)清澈甘甜,被譽為“陽明圣泉”。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秀峰禪師在此坐化成佛,明藩南渭王崇其號曰“七祖”,改寺名“陽明山寺”為“萬壽寺”,親賜“明山千古仰,活佛萬家朝”聯(lián),自此,香火鼎盛不衰。
圍繞萬壽寺周邊的山嶺上,生長著幾千公頃野生杜鵑花樹,常見品種有映山紅、滿山紅、鹿角杜鵑、猴頭杜鵑、云錦杜鵑等,其中,尤以微波臺下連片的云錦杜鵑令人稱奇。該片杜鵑群落生長茂密,樹高齊整,像人工精心修剪過的綠籬一般 。每年5月前后,這里漫山遍野的杜鵑花競相開放,連成一片,蔚為壯觀。
萬和湖面積約13.33公頃,環(huán)湖及山谷停車坪栽種有早、中、晚櫻花樹近3000株,“湖南最美櫻花谷”由此得名。其四面青山猶如蓮花寶座,靜謐溫柔的萬和湖,恰似溫順的嬰兒躺在青山的懷抱里,吮吸著大自然的精華雨露,可愛的模樣叫人實在舍不得走。
陽明山,是天地之和的靈山福地。相傳,永州之野原是一片海域,有青、黃二龍嬉戲?qū)е滤疄?zāi)連連,大禹治水擒拿了它們本要打殺,因認(rèn)罪態(tài)度好而“和”為貴。后來,觀音菩薩甚愛此山,就招來云霧仙子將此山云封霧罩起來。地仙鄭一郎、鄭二郎兄弟路過這里幾次闖不進去,就燒香三叩九拜天地,玉皇大帝就讓觀音菩薩撤去了云封霧罩,又下令每天的太陽必須最早照耀此山,于是“山頂五更先見日”。從此,人們就把這座古、奇、靈、秀的巍峨大山叫做“陽明山”,其名即為和美之意,“陽”是“丘”與“日”之組合,為天地之和;“明”是“日”與“月”之組合,為陰陽之和。
這里的“和”源于天地自然,眺數(shù)千公頃野生杜鵑花海姹紫嫣紅,賞怪石嶙峋玉峰成群無邊無際,觀大黃江源瀑布群如銀河跌落珠花四濺,覽高山平湖櫻花盛放紛飛,聞林海竹鄉(xiāng)珍禽異獸喃喃低語,品萬壽古井千年凜齒芳頰之泉醴……天地之和的美景幻境讓人嘆為觀止。這里的“和”讓萬物和睦共生,1949年以后,陽明山的瑤漢同胞開始了新的美好生活。他們篤定相識是緣分、久居是家門,彼此和睦相處,傳承下來“入門即為客”“道不拾遺”的古樸民風(fēng)。人們可以與自然、與歷史、與心靈對話,盡情感悟“和”文化的真諦:內(nèi)心因和而快樂,家庭因和而興旺,社會因和而安寧,國家因和而強盛,世界因和而美好。
這里因“和”而行天下,從2006年開始,陽明山分別以“和諧社會與和美家庭”“世界因和而美”“海峽兩岸情,和美一家親”等為主題,成功舉辦了11屆“和”文化旅游節(jié),成為目前全國乃至全世界有名的以“和”為主題連續(xù)舉辦節(jié)慶的地方。每年4月底,當(dāng)野生杜鵑花海開遍山野,就會迎來一年一度的“和”文化旅游節(jié),上萬名游客在這里或覽山雄秀、或嘆花遮空、或眺霧澎湃、或賞水神絕、或驚林似海、或沐星如雨……天與地如此親近、今和古如此相容、人與自然如此協(xié)調(diào),“和”的氣息讓一切變得美好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