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春平
(云南省有色地質局三一三隊,云南 玉溪 653100)
礦床大地構造分區(qū)位于揚子準地臺川滇臺背斜武定—石屏隆斷束的峨山臺穹南端,紅河深大斷裂北側,地處元江銅礦區(qū)西緣。受南北向斷裂影響,區(qū)內巖層產狀平緩,褶曲強烈;從區(qū)域而言,略呈一不對稱的背斜(西拉河背斜),軸向北北東,在其兩翼可見到較多的小型復雜褶曲,縱向斷裂發(fā)育;西翼的西拉河河谷可能為縱向斷裂沖刷而成,同時為基性巖體的侵入通道,礦化即發(fā)生于背斜軸部羽狀裂隙中或近旁[1]。
礦區(qū)出露地層主要為元古界大紅山群紅山組(Pt1dh)及肥味河組(Pt1df)、中生界三疊系干海子組(T3g)、新生界第四系(Q)。
礦區(qū)縱向斷裂及層間斷層發(fā)育,在西拉河背斜兩翼可見到較多的小型復雜褶曲及羽狀裂隙[2]。
礦區(qū)巖漿活動頻繁,巖漿巖體出露較多,為基性閃長巖、云斜煌斑巖呈巖脈、巖墻與巖盤產出。
區(qū)內變質作用較強,出露的中元古界大紅山群地層均發(fā)生不同程度的變質;近礦圍巖蝕變有硅化、碳酸鹽化、黃鐵礦化及少量綠泥石化等。其中硅化與礦化關系密切,礦化均分布于硅化白云巖中[3]。
西拉河銅礦區(qū)目前共圈定銅礦體3條,即①、②和③號礦體,呈似層狀、透鏡狀或扁豆狀產出。
①號礦體呈似層狀產于肥味河組上段(Pt1df2)底部淺灰至灰白色中厚層狀至塊狀石英巖、硅化白云巖中,礦體傾向320°,傾角5°~12°,產狀總體與地層產狀一致。受構造剝蝕作用,礦體被西拉河河谷分為北西段和南東段。北西段礦體長75m,寬100m,平均厚1.45m,含Cu平均品位2.99%;南東段礦體長220m,寬80m,平均厚2.55m,含Cu平均品位1.03%。
②號礦體呈透鏡狀產于肥味河組下段(Pt1df1)底部淺灰至灰白色中厚層狀至塊狀石英巖、硅化白云巖中,總體傾向320°,傾角18°。礦體長約20m,平均厚5.91m,含Cu平均品位0.78%。
③號礦體呈扁豆狀賦存于肥味河組上段(Pt1df2)底部淺灰至灰白色中厚層狀至塊狀石英巖、硅化白云巖中,總體傾向320°,傾角15°。礦體長60m,寬40m,平均厚2.47m,含Cu平均品位1.03%。
2.2.1 礦石的礦物成份
礦石金屬礦物主要為黃銅礦,次為斑銅礦、蘭銅礦、孔雀石及少量輝銅礦、黃鐵礦、閃鋅礦。脈石礦物有石英、白云石、少量綠泥石等。
2.2.2 礦石的結構、構造
礦石結構:常見有自形粒狀結構、它形粒狀結構,次有膠狀結構。自形粒狀結構為黃鐵礦所具有;它形粒狀結構為黃銅礦、斑銅礦所見;膠狀結構為氧化礦所特有。
礦石構造:常見礦石構造有塊狀、脈狀構造,其次有浸染狀構造。塊狀構造為黃銅礦呈塊狀集合體嵌布于石英脈中;脈狀構造為黃銅礦等呈細脈充填于石英顆粒間或裂隙中;浸染狀構造多出現(xiàn)于礦體邊緣[4]。
礦體均賦存于元古界大紅山群肥味河組淺灰至灰白色中厚層狀至塊狀石英巖、硅化白云巖中,呈似層狀、透鏡狀或扁豆狀產出,嚴格受層位和巖性的控制。白云巖化學活潑性較強,通透性較好,對礦液的交代、富集起到了有利作用?;蚤W長巖、云斜煌斑巖形成的巖脈、巖墻與巖盤亦作為蓋層,致使礦液能夠大量富集。
礦區(qū)地質構造較為發(fā)育,為礦液提供了運移通道,同時也是礦體賦存的場所,奠定了成礦基礎。在西拉河背斜兩翼發(fā)育較多的小型復雜褶曲,縱向斷裂發(fā)育,西翼的西拉河河谷可能為縱向斷裂沖刷而成,并為基性巖體的侵入通道,礦化即發(fā)生于背斜軸部羽狀裂隙中或近旁。
區(qū)內硅化與礦化關系較為密切,礦化均分布于硅化白云巖中,且硅化與礦化強度呈正相關關系。熱液作用使圍巖產生硅化和褪色,白云巖顏色變淺,形成的硅化白云巖更有利于成礦物質的交代、沉淀,為銅礦物的富集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5]。
根據(jù)上述礦床成礦條件,在具備含礦地層、巖性條件的地段,進一步尋找與含礦層溝通的地質構造和與成礦密切的硅化作用,縮小找礦靶區(qū)范圍,斷裂交叉及褶皺鞍部羽狀裂隙發(fā)育地段是礦液富集的有利場所,在這些部位尋找到礦體的可能性較大[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