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志國 圖片提供/站酷海洛
趙奶奶,今年67 歲。退休前,在一家大型國有企業(yè)負責工會工作。退休后趙奶奶成為一名社區(qū)志愿者,和整個社區(qū)的人關系相處得十分融洽。就是這樣一位性格好、脾氣好的老太太,在一次手術后整個人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
一年前,趙奶奶在一次體檢中被查出了直腸癌。由于發(fā)現(xiàn)及時,手術也十分順利,不久就出院了。但最大的變化是趙奶奶在生活中需要長期戴一個“糞袋子”。這對于向來干凈利索的趙奶奶來說,確實有些猝不及防,而接下來發(fā)生的事情,更是讓趙奶奶和全家陷入了痛苦。
得知趙奶奶生病,不少親朋好友都來看望。因為奶奶剛做完手術,大家怕耽誤她休息,多是送來禮品,簡單問候一下就離開了??梢欢僭俣模w奶奶心里有了波動:“是不是他們嫌棄我了?是不是我身體散發(fā)出不好的味道?”有了這種想法后,趙奶奶對于每個探訪者留心觀察,一個眼神,一個小的舉動,都會讓趙奶奶感覺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慢慢地,趙奶奶就不讓大家來看望自己了。即使客人來了,趙奶奶也假裝睡覺,不讓人家進入自己的房間。兒女們怎么勸也沒用。時間久了,趙奶奶變得越發(fā)孤單,經(jīng)常發(fā)呆,有時還會默默地流淚。胃口小了,脾氣卻大了,經(jīng)常對兒女發(fā)火,平時和藹可親的老太太,就因為一個“糞袋子”就能有如此大的變化?兒女們不放心了,趕緊把她帶到了我這里,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
趙奶奶究竟是怎么了?從下面的心理學實驗我們或許可以找到答案。
在一個心理學實驗研究中,研究者征集了10 位志愿者,參加一個名為“疤痕實驗”的測試。10 名志愿者被分別安排在10 個沒有任何鏡子的房間里,并被告知:將通過以假亂真的化妝,讓他們變成面部有疤痕的人,然后去到指定的地方,觀察和感受陌生人對自己的反應。
研究者請化妝師在志愿者左臉頰上精心化妝出令人生厭的疤痕。然后,讓志愿者用隨身攜帶的小鏡子看到自己臉上的疤痕。當志愿者們在心中記下自己臉上的疤痕后,研究者收走了鏡子,也不再讓志愿者們有其他照鏡子的機會。之后,研究者告訴志愿者,為了讓疤痕更逼真需要進一步化妝。實際上后續(xù)的化妝是用濕棉紗把化妝出來的假疤痕擦干凈了。然而,每一位志愿者卻依然相信,自己的臉上有一塊讓人望而生厭的傷疤。
志愿者被分別帶到了各大醫(yī)院的候診室,裝扮成等待醫(yī)生治療的患者。候診室里坐著的都是陌生人,志愿者在這里可以充分感受人們的種種反應。
結果,志愿者向研究者陳述的感受出奇一致。有的說:“候診室里那個胖女人最討厭,一進門就對我露出鄙夷的目光?!庇械恼f:“現(xiàn)在的人真是缺乏同情心。本來一位中年男子和我坐在一個沙發(fā)上,可沒一會兒,他就躲開了。我臉上不就是有塊疤嗎?至于像躲避瘟神一樣躲著我嗎?”有的說:“有兩個穿著講究的年輕女士,像是有修養(yǎng)的白領,可她們倆一直在私下嘲笑我。如果換成兩個小伙子,我一定將他們痛揍一頓!”總之,志愿者都認為,陌生人對面目可憎的自己,都缺乏善意,而且眼睛總是很無禮地盯著自己的傷疤。
這個結果,讓已有準備的研究者也吃驚不?。喝藗冎饔^上對自身的認識,竟然如此深刻地影響和改變他們對外界的感知。志愿者臉上本沒有疤痕,之所以產(chǎn)生這樣的感受,都是因為他們心中的“疤痕”作怪。就是說,人對外界事物的感受,常常只是自己內在心理的折射,而不是外界現(xiàn)實的真實反映。
推而廣之,我們心中未必有心理學家為我們設置的“疤痕”,但是,或多或少或輕或重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疤痕”:認為自己有某些不足,認為自己有某些缺陷,認為自己不夠可愛,認為自己不夠有用等等。于是,我們在與外界交往中,就會在不知不覺間反復找到證據(jù),直到證明自己確實就是那樣的人。
疤痕實驗告訴我們,一個人內心怎樣看待自己,在外界就能感受到怎樣的眼光。一個自卑的人,感受到的多是歧視的眼光;一個自信的人,感受到的多是贊許的眼光;一個焦慮的人,感受到的多是窘迫的眼光;一個從容的人,感受到的多是平和的眼光;一個叛逆的人,感受到的多是挑剔的眼光;一個和善的人,感受到的多是友好的眼光……
這又是為什么?
這是選擇性注意的結果。我們都會有選擇地接收和處理信息。生活中我們面對的信息無窮無盡,難以全部接收并處理,人們幾乎是天然地、有選擇地對信息做出反應。于是,在這個選擇性注意的過程中,就不可避免投進了主觀因素。選擇性注意包括兩步心理過程:第一步是選擇性地接收信息。每個人所留意到的,只是他想留意的部分,也就會被選擇。他不想留意的部分,就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即不被選擇。至于選擇什么,是由人的主觀傾向性決定的,由人的需要、興趣、愛好、經(jīng)驗等決定。第二步是主觀性地處理信息。對被選擇的信息,大腦加工處理的時候,必然會融入個人的經(jīng)驗、觀念、態(tài)度等,就是說,必然有主觀因素的投入來對信息做出解釋。這種解釋自然傾向于與自己的主觀態(tài)度相吻合。
趙奶奶的問題,與這個疤痕實驗何其相似。趙奶奶之所以總是感到別人異樣的目光,也是因為心中的“疤痕”作怪。就是說,因為她內心的自卑,因為她心中有一個消極的自我。于是,就會通過心理投射,把內心對自己的不好評價,不知不覺間投射到了別人身上。由此說來,生活的智慧在于學會以積極心態(tài)看待自己,讓內心建立一個積極的自我。因此我們心理咨詢的過程,重點就在幫助趙奶奶以及家人學會這樣的智慧。
一是,以積極的心態(tài)看待自己,在內心建立起一個積極的自我。我和趙奶奶討論,人到老年難免有病,學會接納疾病,學會與疾病和諧相處,一樣可以安度晚年。只要不再自我排斥,只要有了自我接納,也就不會在意別人的目光。二是,請家人安排合適的親友,增加與趙奶奶直接交流的時間,讓趙奶奶確信,大家探望的時間短,不是因為嫌棄,而是有利于康復。三是,在家人的幫助下,讓趙奶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積極的生活中讓心態(tài)也積極起來,從內心重新建立起一個積極的自我。如此,也就消除了內心的“疤痕”。
我們都需要這樣的生活智慧。生活中,其實很多人都會陷入疤痕實驗志愿者那樣的心理誤區(qū),但奇妙得很,內心世界的那個自我一旦好起來,我們生活的外部世界的人、事、物也都會隨之變得美好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