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雪
在歷史的發(fā)展進程中,我們會發(fā)現不僅僅是繪畫,包括藝術思想、藝術形式、科技發(fā)展都是從實踐到理論到再實踐再理論的過程。其中單從藝術角度來看它們最開始出現的例如圖騰崇拜、巫術禮儀都是以符號的形式體現原始繪畫的象征性與抽象性,這些特征正是原始人最單純質樸的情感表達。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時代精神和不同的審美理想,在這漫長的演變過程中我們會發(fā)現我們的藝術進展是由抽象到逐漸成熟的具象。正如李澤厚所言:“它是感性中有理性,個體中有社會,知覺情感中有想象和理解,也可以說,它是積淀了理性的感性,積淀了想象、理解的感情和知覺,也就是積淀了內容的形式……”現在依舊廣為流傳的經典藝術作品中我們不難發(fā)現,藝術家們的創(chuàng)作風格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就像戈雅,他在經歷了嚴酷現實后最終秉承著“人格獨立,思想自由”的理念開始了版畫的創(chuàng)作,對當時黑暗墮落的社會進行批判,希望社會可以回歸理性迎向光明。戈雅是一個理性主義者,他的作品風格時而隱喻時而直接時而諷刺時而抨擊,通過這種方式來鞭撻現實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具有超前性。因此戈雅的藝術作品一直走在時代的前列,牽動著我們的靈魂。在具象中都孕育著抽象的種子,而抽象藝術中也或多或少有著具象的影子。
無論現實如何,藝術家都能用自己的方式來表現作品并賦予它們鮮活的生命力。在探討前衛(wèi)藝術時,可以從畢加索的立體主義說起,立體主義強調幾何化的結構形式呈現了物象的空間感;再到蒙德里安富有哲學意味的幾何抽象畫;而西方后現代之父杜尚,在他看來,“藝術正在被拿來作為一種符號的形式,如果你愿意這么認為的話,不可以再把它降低到裝飾的功能上去?!?/p>
那么抽象的藝術到底怎么界定呢?在抽象派畫家康定斯基的作品中我們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他的作品并不是淺浮于表面的簡單涂鴉,而是基于理論研究的對點、線、面包括對顏色分析的有價值內涵、有支撐的藝術作品。同樣,超現實主義畫家馬格利特有一幅著名的油畫《強暴》,在畫面中的女人沒有身份姓名,她的存在只是因為她是性的代名詞,這屬于抽象藝術。眾所周知,現代藝術不斷受到質疑,例如缺少繪畫技巧、未考慮到作品的美感等等一些問題,使得它被人們所接受與熟知成為了一個漫長復雜的過程,但是,這些現象也恰恰說明現代藝術家們已經跳出傳統(tǒng)的圈子,不再把評價藝術作品界定在一定的規(guī)矩范圍內。
當代美術批評家何桂彥說:“當代藝術要貼近現實、直面現實、反思現實、批評現實,其核心的目的仍然是希望立足于人性、人本、人文為基石的文化傳統(tǒng),當代藝術的文化訴求最終來源于藝術家對現實的拷問,對自我的拷問,對人性的拷問?!爆F如今當代藝術還備受爭議,但不可否認的是當代藝術是自由個性多元化的,它打破了傳統(tǒng)審美的范疇,使大眾視野進入了一個新的領域。黑格爾認為,藝術美的最高領域是心靈領域,而心靈的最高原則是自由。由此可見,審美沒有絕對,我們更不應該對審美標準有過多的標準與束縛。但是審美不是過度自由的,它是有界限的,無論是審美意識還是藝術作品都應符合人倫道德,使得感性與理性的有機結合具有塑造人格的基本功能。
如今在“觀念至上”的當代藝術中,我們也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于康定斯基,霍采爾等人的抽象理論我們可以研究借鑒,但對于在內容上低級無趣、失去自我的“觀念至上”必須摒棄,而那些打著當代藝術幌子違背人倫道德的作品最終也會被新的藝術浪潮推翻替代。作為中國藝術傳承的新青年一代也應該去傳承發(fā)揚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絕不能夠割舍拋棄它。雖然藝術在于自由,但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也不要丟失自我,做到感性與理性相融合。盡管當代畫家們繪畫風格和藝術感受看上去荒誕怪異、晦澀難懂,但這也正是他們具有高度想象力與多元化視覺感受的表現途徑,學會理性大于感性但又不壓制感性的獨特審美表達。在藝術的發(fā)展過程中我們也會發(fā)現它蘊含的哲學思維:從抽象到具象再到抽象, 每一次循環(huán)都是對上一次的超越,也是人們審美要求上的一次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