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光巨
去年,陪同八十高齡的叔父去老家查看家譜。
家譜是大清光緒十三年修纂的。宣紙扉頁里夾著一張紅紙,蠅頭小楷,書寫工整。細(xì)看是兩戶宗家過繼男孩子的憑據(jù),下面的落款是當(dāng)年在場見證人的名諱及時間。偶然間,叔父看到了祖父的大名,驚喜地指給我看。祖父我沒有見過,家里人也很少提及。
祖父生于清末,病逝于新中國成立前夕。當(dāng)年的叔父才十來歲,孫字輩的后生中除了我的堂哥,其他孫子輩大多未出生。
關(guān)于祖父,家譜上沒有更多的記載,只是從父輩零星的只言片語中,略知一二。祖父身材偉岸,方面大耳,常年穿著青布大褂,粗通文墨。對外人客氣而謙遜,特別是對窮苦人,有菩薩心腸,像“及時雨”宋江一樣樂善好施,廣交朋友。家門前來了乞丐,趕到飯點,也要拉人家坐下吃飯。不在飯點,也要用碗舀上大半碗米給人家。
祖父的性格具有雙重性。對待子女包括祖母在內(nèi),脾氣很壞,動不動就大發(fā)雷霆,罵罵咧咧,祖父的壞脾氣是出了名的。有一次,祖父很晚才回家,黑暗中祖母慌忙下床開門,因為“三寸金蓮”小腳走路不穩(wěn),不慎身體前傾跌倒,頭磕到門上,鮮血直流。
祖父是什么時候抽上大煙的,不得而知。只知道祖父是個地方上的副保長,據(jù)說,祖父當(dāng)保長還有一段故事。在那動蕩的年代沒有人敢當(dāng)保長,選來選去還是沒人干,我祖父是個地道的農(nóng)民,身材魁梧,方面大耳,穿著青布大褂,一表人才,被一位副官看中指定為副保長,代行保長職責(zé)。祖父雖然不愿意,然而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
祖父也只好掛名敷差,暗地里做了許多善事。
祖父祖母一生共生育五個兒女,由于家境貧困養(yǎng)活不了,二姑從小就過繼給了一戶遠(yuǎn)房本家。我父親在男孩兒中排行老二。全家十多口人靠租種財主家的七擔(dān)多田地養(yǎng)家糊口,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小農(nóng)生活。新中國成立前夕,祖母和家人商量置買田地,欲將徐家的十二擔(dān)田買過來,自家耕種。契約已寫好,酒席也辦妥,等到回家取錢時,才發(fā)現(xiàn)全家辛辛苦苦結(jié)余的錢,全讓祖父抽大煙花掉了,買田地的事自然黃了。
由于長期抽大煙,祖父骨瘦如柴,貧病交加的他不幸于1949年3月辭世。
禍福相倚,時過境遷。新中國成立后,按照人均占有田地多少,我們家劃為下中農(nóng)。于是后來,我的叔父、大哥都先后參加了工作,還光榮地人了黨……
責(zé)任編輯:黃艷秋
美術(shù)插圖: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