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人類學家林耀華先生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用英文寫成并出版的人類學著作《金翼——中國家族制度的社會學研究》,在國內外學術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督鹨怼凡捎眯≌f體裁,通過對福建湖口鎮(zhèn)的黃林東、張芬洲兩家在辛亥革命后三十多年興衰的描寫,向我們展現了那個時代的農業(yè)、商業(yè)、宗教、禮儀、婚姻、法律、教育和信仰。
關鍵詞:《金翼》;家族;人類學
作者簡介:王雙雙(1992-)女,回族,碩士學歷,單位:寧夏大學,研究方向:人類學/社會學。
林耀華先生的人類學著作《金翼——中國家庭制度的社會學研究》作于1940年,該書再現了20世紀30年代前后中國南方農村生活的情景,敘述了兩個家族在中國變動的社會文化與經濟的背景下各自命運的變化——如何繁榮與衰敗。
《金翼》一書分21個章節(jié),以記敘的方式講述了主人公黃東林以及他所創(chuàng)建的“金翼之家”從誕生到發(fā)展的故事。黃東林從少年時代開始,從家庭和鄉(xiāng)村出發(fā),一步步走向更為廣闊的天地。講述其經歷了一系列沉重打擊,但又屢次在災難中重新振維持金翼之家。
跟其他人類學著作相比,《金翼》在風格上有很大的不同。林耀華先生把文學性的語言融入到人類學、社會學和民族學的調查材料中,以小說的體裁深入展現了張黃兩個家族的興衰史和近幾十年來中國發(fā)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林先生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和家族歷史為背景,著寫了這部享譽中外的屬于我國自己的“民族志”。
故事簡介
本書以黃、張兩大家族兩代人的興衰為藍本,描述了從19世紀末至20世紀四十年代之間,中國社會的動蕩變遷帶給鄉(xiāng)土中國的政治、文化、經濟、法律、信仰以及宗族等相關人類活動。上世紀三十年代初,福建古田黃村的黃東林家正值興旺發(fā)達。有個夏天,黃家四兄弟與友去后山玩耍,忽然同伴驚呼:“兄弟們!這山的開頭很像雞頭,頭和臉偏向一邊,但一只金色的翅膀卻伸向你們的房子。那必定是你們興旺發(fā)達的原因。我們就叫它‘金翼之家吧!”自此,東林家的房子就成了眾所周知的“金翼之家”。黃東林,一個中國典型的白手起家,勤勞致富,極具管理才能及人際交往經驗的“家長式”人物,與姻親(姐夫)張芬洲共同創(chuàng)業(yè)致富。起初合伙的生意不錯,但幾經動蕩波折,外加在關鍵時刻的決策失誤,張家早早就走向衰敗。而黃家卻憑借黃東林的個人才智和宗族關系網逆風上揚,抵達家族的光輝頂點之后,才日漸衰落。
黃、張兩家的繁榮和衰敗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青年時代的東林和芬洲都遭受了貧窮和居無定所之苦。只是在他們合伙開店后機會才來了。他們在鎮(zhèn)上生意的成功,反映在他們家里和村里:他們蓋起了新房,送孩子上學讀書,給兒子娶親,舉行慶祝宴會,祭祀他們的祖先等。第二個階段,皇家和張家開始遭遇麻煩和遭受不幸。芬洲的命運開始惡化,他對家庭以及后來對店鋪的不適應,使他變得終日郁郁寡歡,最終因此死亡。他的兒子茂衡本來有機會開一個新店并重建家園,但由于他的失誤和無能,讓機會白白喪失。另一方面,黃家這時也遇到了內部困難和外部打擊,但是東林從以往經驗中學會了如何去適應命運的潮流,如何與朋友攜手并進,因而他獲得了成功。東林節(jié)節(jié)上升,而張家迅速衰敗。第三階段,張家已經從生活的畫面中消失,只有黃家仍然奮斗下去,為了獲得更大的成功,黃家繼續(xù)擴大生意,并且與地方政府產生了聯系。然而社會和政治發(fā)展的速度之快使得黃家不可能跟得上潮流。最后,巨大的民族危機使黃家又回到他們最初的狀態(tài)。
具體內容與人類學視角
教育。在孩子教育問題上黃東林表現出了超越一般農民的遠見卓識。他不惜運用強權硬逼小哥進學堂,還借助教會的力量送三哥赴美留學。在后來家族發(fā)展的過程中,三哥幫父親向省級法院上訴林產紛爭的案子;利用自己的影響為父親的店鋪贏得了販鹽的壟斷權;小哥也學業(yè)有成。這些事實都證明了黃東林對待教育的態(tài)度的正確性,也說明了教育的重要性。
分家。?當“金翼之家”徹底擺脫了貧困,走上康莊大道之后,其內部的矛盾便日益突顯,終于分裂,形成了三個部分。三方并存且每個集團中的個人之間都有斗爭?!胺旨摇惫耪Z為“異爨”就是分開灶火做飯,那么這也證明分家的先決條件得是有飯可做,還要能盛滿不止一口鍋,不然又何來灶頭之分。也就是說當一個家族還沒有擺脫窮困,物質條件不太優(yōu)越的情形下,內部成員往往能團結一致,同舟共濟,以實現脫貧的目標。而家族的興旺與富裕則常常會成為矛盾產生的誘因,對剩余財富的爭奪總能輕而易舉地使原本和睦的一家分崩離析。這也牽涉到整個社會對財富分配的問題。分得好,實現了最大限度的公平,這個社會就能平穩(wěn)運行,親如一家;反之則可能造成階層間的對立甚至沖突,使社會動蕩不安,政權不穩(wěn)。
社會生活。?作者在記述黃、張兩家族發(fā)展歷程時所插入的對農業(yè)活動、婚喪嫁娶、公司運作的細致描寫也是不容忽視的重要部分。雖然在情節(jié)推動上并沒有發(fā)揮太大作用,但它所展示出的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卻為人類學研究提供了真實可信的材料。????農事活動中一個大家族內男性和女性有著明確的分工,具體身份也會影響著分工。譬如,一天下來,男人們要下地干活;婦女們操持家務,做一些手工活。其中二嫂作為新嫁入家中的媳婦按照傳統要為全家做飯三年,之后就和大嫂輪流,每月更替。做飯是很辛苦的任務。雞鳴聲響起就要起床,點著燈,生火煮飯。早間所做的飯一定要夠全家人吃一天。而后還要用同一口鍋煮豬食。家里的黃狗吃剩飯菜和小孩的糞便。一家人在農事活動中展現出了良好的協作性。男人是主力軍,成年婦女提供了后勤支持,就連小哥這樣的孩子和祖母潘氏也發(fā)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以家庭為單位就形成了一個小社會并存在一套完善的運作制度,在制度的規(guī)范下成員們各司其職,從而順利完成農事活動。????婚事活動屬于更為復雜而高級的社會生活。男女雙方的婚禮由雙方家長操辦,要經歷八字算命、要看是否門當戶對、要送彩禮、一年后送第二次彩禮。正式舉辦婚禮前,男方要送喜餅,女方運嫁妝?;槎Y當天迎接新娘的步驟更是達到了繁瑣之極致,不再贅述。不過其中一些有趣的細節(jié)令人印象深刻。譬如祖母潘氏主持安置新床時要在床下擺上一個大芋頭,周圍是小芋頭,象征多子多福。最后還指點把幾個小男孩兒抱到新床上睡一會兒,亦是象征多生子孫。再譬如新娘子禮儀性的沐浴,浴盆內要放稻秸、大麥、蒜頭這三樣東西,分別象征:早生貴子、改善脾氣、和興旺發(fā)達。新娘送給小孩子的“五福袋”中的花生、紅棗、榛子、瓜子和干龍眼又分別象征“生子”、“早子”、“增子”、“多子”、“龍子”。從這些有趣的細節(jié)中可以看出那時人們對婚姻的重視以及對家族人丁興旺的企盼。其中重男輕女的思想更是顯而易見。整個婚事過程中,各個步驟也是有著既定的傳統規(guī)則,聯姻的兩家都嚴格地遵循著這種規(guī)則操持著兒女的嫁娶。
女性地位
艱難時期,所有的女孩都被送出去當作童養(yǎng)媳,而且還在婆家遭受虐待,甚至死亡,但是她們的母親除了慟哭卻也毫無辦法,父親更是從未做出任何反應。黃太太的頭生女更是因為一塊糖的問題而被活活打死。適婚年齡以后,女子便變成父母搭建人際網絡的工具,直到新婚之夜才能見到自己的新郎。就算是當時“新式的”自由戀愛,在男女的自由度上也有差別——男性可以給女性寫多封信件,而女性只要一回男性的情書就代表答應訂婚。大婚之時,需要進行處女的檢驗。結婚以后,似乎最大的任務也就是生兒育女,傳宗接代,如果像是五嫂,“生產出一個死男嬰后,便遭到了全家人的敵視,公婆對他很生氣,五哥也恨他?!倍舨恍夷贻p喪夫——像是張家的惠蘭——將要面對的便是“艱難的寡婦生活和黑暗的前程” ,即便可以大吵大鬧,能否歸家、開始新的生活仍舊是只有象征最高父權的“一家之主”才能決定。可以說,婦女在家庭中一直處于丈夫的附庸地位。????婦女地位提高的常規(guī)途徑似乎只有一點——“多年媳婦熬成婆”。只有隨著自己年齡增長,自己子孫滿堂時,女人才能在曾經約束自己的傳統孝道中得到自己的尊嚴與地位。像是年長了以后的黃太太可以跟丈夫頂嘴 ,祖母潘氏在年老以后成為凝聚家族的關鍵并受到所有人的尊敬。當然,通過“做悍婦”等方法也能達到提升地位的效果,但長遠來看,這對于一個家族的發(fā)展似乎也只是有弊無利。????婦女的地位為什么低下?林耀華先生在書中否認了“是因為婦女在農業(yè)生活中無法起到重要作用”這一種說法。他認為“婦女在干農活中與男子一樣的重要” 因為婦女要承擔煮飯、準備種子、晾曬糧食等工作。但是事實上,真正與農業(yè)生產直接相關的“松土、播種、插秧、除草、施肥”全都是由男性來做的。失去了男丁的張家母子根本無力再進行農業(yè)生產,也從反面證明了男性和女性在農業(yè)生產中的地位的確不同。
五大禮俗
婚姻禮俗,書中總共描寫了五次婚禮,但描述最詳細的是張芬洲的三兒子茂德和蕙蘭的婚禮,婚禮中的禮俗真實地體現了中國特有的傳統文化。
生育禮俗,書中描述比較詳細的是黃東林的小兒子小哥誕生時的禮俗。其間吃紅雞蛋和面條的禮俗深刻體現了中國人向往幸福美滿健康的人性本質。
節(jié)慶禮俗,內容豐富多彩的節(jié)慶禮俗貫穿全書,主要有春節(jié)、“正月十五”“正月二十九孝子節(jié)”、清明、春祭、端午、七七節(jié)、秋祭、冬至等眾多節(jié)日的禮俗。
喪葬禮俗,書中涉及兩次喪葬,張芬洲妻子黃氏和黃東林的母親潘氏兩人的葬禮。
“把種子埋在土里”
本文的最后一章《把種子埋在土里》是理論闡述,在這一章,林耀華先生提出了一套人類學理論。它是對前面各章的總結,也是本書的結論,可歸納為四點:
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是社會關系,而社會關系錯綜復雜、縱橫交錯,形成一個框架結構,網狀結構,即人際關系體系,“這種體系意味著任何關系的組合,都可以從另一套體系中分離出來?!?/p>
人際關系體系處于有恒的平衡狀態(tài),即均衡;但是非均衡狀態(tài)也是存在的。人類生活就是搖擺與平衡與紛擾、均衡與非均衡之間的,這就是人類社會的總景圖。
內部關系的不斷調整和“文化”的存在是體系保持均衡的條件。
變遷,指體系的破壞,然后再恢復或建立新的體系。有四種力量導致變遷發(fā)生:物質環(huán)境的變遷促使適應于它的技術變遷,結果帶來了這個體系內人際關系的變遷;由于一種技術上的原因所產生的技術變遷,也導致人際關系的變遷;人物及班底的變換也促使人際關系變遷;外部社會環(huán)境的變遷導致體系內人際關系變遷。
參考文獻
林耀華.金翼——中國家族制度的社會學研究
莊孔韶.金翼家族浮沉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