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剛?cè)A
石碼的小巷,總讓人覺得如入迷宮。逼仄間還夾帶左彎右繞,每個弄堂口似乎都發(fā)散通向不同的地方,當然,也可以通向一個相同的地方。相信自己的感覺繼續(xù)往里走,迎面而來舊式門店板密集如蔽日森林。走得越深就越發(fā)的陰涼,越發(fā)的靜,靜得如進入空寂的幽谷。時間在這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這里聽到自已的心跳,聞到了自己的氣息。
石碼的老街并不孤獨地存立,它依舊生機且還充滿著生活的氣息。挑一條不知名的小巷進入,閑蕩于縱橫捭闔的小鎮(zhèn)迷離經(jīng)絡里。你終會有所收獲,比如邂逅存在于古街一隅的漁市。不少龍海人總會在味蕾上留存些殘余的記憶,留戀那有著不一般美味的石碼魚貨。
石碼魚貨的盛名得益于一個叫漁業(yè)大隊的捕魚機構(gòu),就在石碼龍海橋附近,鄰近九龍江入??凇_@是一種體制內(nèi)的稱謂。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世代捕魚的漁民被組織起來,用大隊這種編制出海生產(chǎn)。因為出海捕魚就在金門海域,常有敵特武裝泅渡 ,因此漁民也是基干民兵,槍就掛在船艙里,漁業(yè)大隊有自己的民兵營。當年的民兵營就設在錦江道邊的一幢沒收來的大宅里,有一本《前線民兵》雜志就常報道龍海漁業(yè)大隊民兵配合海防部隊抓特務、守海防的先進事跡,但從海里撈特務是他們的副業(yè),主業(yè)還是近海捕魚。
石碼魚貨是其他地方所無法比擬的。因為是入??冢痰粎R,魚貨肉質(zhì)細嫩鮮美。本地人無法用語言來表達出他們的魚貨比其他海鮮更味美,干脆一語帶過:“我們這是‘本港的”。“本港”其實是一種地理優(yōu)越感在生活中具體運用。因為習慣,也出于某種本能,所以自覺地拒絕外來的食材。因此在漁業(yè)大隊的地攤上買魚貨,“本港”的會貴些。再后來,這處靠近漁船停港的小漁市被叫停,現(xiàn)在石碼魚貨大多集中在新華路。其實新華路本不叫這個名稱,解放前它叫新行街,剛好和漳州古城的某一地名重疊。新華路如同漳州的香港路,一樣的寬窄,一樣由煙炙磚壘砌的廊柱,一樣的二、三層騎樓。一天里的絕大部分時間,陽光不焦不灼。在新華路上買魚貨是件很享受的事情,在百年老街的地攤上,剛上岸的魚鮮被成筐整齊排放,小鯊魚、馬鮫、剝皮魚、刺魚……魚鱗閃著光,魚眼清澈透明,小魷魚一按身子還細光閃閃。特別是本地特產(chǎn)“刺魚”,渾身細刺但油炸后香酥味美,體型大的刺魚現(xiàn)已難尋,有魚販把這種盛產(chǎn)于夏季的九龍江流域的物種當成日漸稀缺的長江刀魚而高價收購送上海漁市。在漁市上,你可以注意到一個細節(jié),在談完價格、稱完海鮮后,這里的攤主會幫你刮鱗清肚,但所用工具卻只有一把剪刀。
平靜中的石碼是美麗的,漁市結(jié)束后的石碼老街留給當?shù)厝说氖且环N“春歸花不落、風靜月長明”的悠閑怡情。夜幕下的騎樓廊道還別有一番新意。走在長廊上,你絕沒有那種燈紅酒綠的煩悶、摩天高樓的壓抑,只有歷經(jīng)滄海之后所需的一種寬松,大善大美之后的一種寧靜。
石碼魚貨就是這樣不折不扣的鮮美,小石碼也就這樣活靈活現(xiàn)的宜居,老街小巷就這樣不喜張揚地低調(diào)存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