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生活富裕了,除了在家吃飯,下飯館“解饞”或聚會也成了人們的“家常便飯”。
顧客進飯館,首先遇到的就是負責廳堂接待的服務員。他(她)們的服務態(tài)度、方式、質(zhì)量如何,直接影響到消費心理。直白地說,顧客對迎門接待的滿意與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飯館的“人氣”和生意。因此,餐飲業(yè)傳統(tǒng)上有個“‘堂’字當先”的“生意經(jīng)”。
“堂、灶、案、柜”被稱為飯館經(jīng)營管理的四大支柱,分別指的是:就餐的廳堂、爐灶的掌勺、配菜的肉墩與面案、算賬的柜臺。對這四大支柱的要求,傳統(tǒng)的說法叫做“響堂、啞灶、靜墩、老虎柜”。
所謂“響堂”,是指顧客進店后,服務員要做到來有迎聲、問有答聲、走有送聲,以此營造飯館的火爆氛圍,也使顧客有賓至如歸的感受。廳堂的領(lǐng)班叫“堂頭”,要帶領(lǐng)和指揮服務員主動、熱情、禮貌、周到地接待顧客。一個好“堂頭”,應該懂得天南地北、不同社會階層顧客的口味,舊社會還要了解達官顯貴、文人墨客的不同需求,所謂“看人下菜碟”即由此演變而來。對老主顧,不僅要熟悉其口味,更應該了解其點菜習慣,幫助調(diào)劑菜肴;配菜要既經(jīng)濟又實惠,讓顧客吃著滿意,留有回味?!疤妙^”要指揮、調(diào)度服務員的工作,遇到顧客與服務員發(fā)生不快,還要隨機應變,化解矛盾??傊?,從顧客進店、點菜、下單、走菜,到席間服務、飯后結(jié)賬,都是“堂頭”的職責。北京人藝演出的話劇《天下第一樓》中常貴那個角色,就是老北京飯館里“堂頭”的典型人物。
所謂”啞灶”,是指“灶頭”(掌灶師傅)帶領(lǐng)上灶師傅烹制菜肴時要專心操作,精益求精。灶間除了拍勺碰勺的響聲,不應該有別的聲音。“灶頭”不僅在技藝上要超群,而且要不斷研制、創(chuàng)新菜品,必要時,還要會同案(墩)師傅核算菜肴成本。
所謂“靜墩”,是說墩(案)上的師傅要靜耳細聽顧客所要菜品名稱和碟面大小,按要求配菜,專心操作,不能有嘈雜聲。做面食的叫白案,切肉、配菜的叫紅案。高檔飯館里,頭墩師傅還要通曉山珍海味、鮮活原料的產(chǎn)地、用途、選料、加工以及菜品的配料、投料等知識。
所謂“老虎柜”,是要求管理和收支手續(xù)、制度健全且嚴格,像老虎一樣把守財務關(guān)。從進貨、入庫、出庫,到制作、銷售、結(jié)存的全部管理與核算工作,其負責人叫“柜頭”。有章可循、有條不紊,是對柜上的基本要求。
“‘堂’字當先”這個生意經(jīng),是實踐經(jīng)驗的總結(jié)。把“堂”放在第一位,實際上是把顧客放在第一位?!疤谩鄙戏諉T最了解顧客的需求,“灶”“案”“柜”都應該聽“堂”的,所以“堂”字當先。歷史上許多著名“老字號”飯館就是依靠這樣的經(jīng)營方式,才使生意火爆,顧客盈門。如果顛倒了次序,“案(墩)”上有什么,“灶”上做什么,“堂”上就賣什么,顧客沒有選擇權(quán),怎么可能做好生意?
現(xiàn)在,許多飯館雖然沒有“‘堂’字當先”的明確要求,但都很重視廳堂服務了。不過,有的飯館在恢復“響堂”傳統(tǒng)時,讓一群服務員扯著嗓子喊,未免“響”過頭了,很不自然,反而成為噪音。看來,繼承傳統(tǒng)只學皮毛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