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日語精讀Ⅳ”課程為例"/>
宋婷
(吉林大學,吉林 長春 130012)
2017年與2019年,教育部相繼印發(f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普通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培養(yǎng)規(guī)劃(2019-2023)》,各大高校也隨即逐步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理論學習和實踐探索。
教育是國之大計,高校擔負著為黨和國家培養(yǎng)各類人才的重任。“課程思政”教育尤為重要,其核心是立德樹人。在各類學科中實施“課程思政”教育有利于實現(xiàn)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目標。
本論文主要以課程“日語精讀Ⅳ”為例,從課程的性質與特點、其中蘊含的德育元素以及“課程思政”在該門課程中的具體實施路徑等方面,探討高校日語專業(yè)中“課程思政”建設的可行性及具體實施方案。
“日語精讀Ⅳ”課程在筆者所在高校是為日語專業(yè)二年級學生開設的一門課程,也是日語專業(yè)的學科基礎主干課程,課程內容涵蓋了對學習者聽、說、讀、寫、譯的全部要求,涉及內容廣泛,語言知識難度逐級遞增,可以說該門課程兼具專業(yè)知識的廣度與深度。
教學的具體目標是鞏固初級階段的語法知識,掌握中級階段的日語語法,牢記并能夠準確使用一定數(shù)量的常用詞組,準確記憶單詞總量約8000個。能夠使用日語進行日常交流,可獨立閱讀中等難度的日語文章,并能夠歸納文章大意。在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方面,能夠比較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意思。整體水平基本達到日語國際能力測試1級水平。
綜合來看,該門課程處于培養(yǎng)方案必修基礎課的核心位置,課時數(shù)最多,持續(xù)時間最長。是將“思政”內容系統(tǒng)、連續(xù)融入課程中的最佳載體。
“日語精讀Ⅳ”課程要求學生掌握中級階段的基本常用詞匯及句型句式;要求能夠達到聽力暢通無阻,會話脫口而出的基本無障礙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同時要求以課文為載體,對日本社會、文化、國情、歷史等有更為深入的思考,并且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辯證思維、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但是,此前的課程多是以語言的工具性為重點,其內部有關“思政內容”的挖掘和講授多數(shù)是隨機、散在、缺乏整體設計和連續(xù)性。這也是借助本課題系統(tǒng)展開“課程思政”教學的必要性所在。
借助語言的學習和對比研究,體會我國文字和語言的魅力。日本本無文字,后借鑒了中國的草書和楷書的偏旁部首創(chuàng)造了日文的表音文字——假名。日文中的很多詞語都是借鑒的中文古文的意象和內涵。通過日文的學習,體會中國文字的魅力,感受中國文字在亞洲所起到的推動和影響作用,提升學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日語精讀Ⅳ”中的課文共涉獵了10個話題,其中包括人物、文化、社會問題等多方面內容??梢酝ㄟ^關聯(lián)話題,引導學生從中吸取正能量,建立社會責任感和時代意識,樹立積極樂觀的人生觀和道德觀。
課文素材雖均以日本文化為主,但可通過與中國文化的異文化對比與分析,讓學生體會中國文化的精髓之處,使其在差異性中體會中國文化的魅力和博大精深。
日語中的表音文字——平假名和片假名分別借鑒的是中國的草書和楷書的偏旁部首。通過引入日語表記的來源等內容,不僅可以幫助學生記憶日本文字的書寫和發(fā)音,還能夠讓學生了解中日文字的關聯(lián)性,激發(fā)學生對于中國文字的形成和淵源的興趣,以此增強中國文化自信。
日語中很多詞語都用漢字書寫,其漢字看似與我國文字的書寫和含義大相徑庭,實則有著密切關聯(lián)。例如:林檎(蘋果)、箸(筷子)等詞語,究其根源,都是我國古漢語中使用的文字和含義。另外,日語的用言(名詞、形容詞、形容動詞)中很多詞語會包含多個意象,有的動詞含義多達二三十種。學習者若能從漢字的書寫中找到其漢字的深層內涵,對于日語多義詞語的掌握和記憶是非常有效的。例如:“操る”一詞,漢字寫成“操”,有“操縱”“操控”“使用語言(操著一口北京腔)”“操作”等多義。而漢語中的漢字“操”也涵蓋了日文所有的意象。
日語與漢語,雖然從語言特征上來看分屬黏著語和獨立語系統(tǒng),但在文字的使用、詞語的含義和短語搭配等層面上關聯(lián)十分緊密。從中可見,中國的語言和文字對于日本乃至整個亞洲的文字和文化的影響是深遠的。了解這些,不僅可以促進對象語言的學習,同時還能夠提升學生對于母語和中國文字的熱愛,在體會其魅力和影響力的同時,感受中國厚重的歷史文化與,提升民族自豪感。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叭照Z精讀Ⅳ”的主要內容由10篇長文組成(選用教材為《日語精讀2》,外研社),每篇課文的內容都側重日本文化的介紹。中日文化交流歷史悠久,淵源深厚。在學習和了解日本文化的同時,通過導入中國相關文化,引導學生對中日文化進行對比思考。以此實現(xiàn)在外語教學中加深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
例如,“日語精讀Ⅳ”中“歌舞伎”一課,主要介紹了日本傳統(tǒng)藝術形式——歌舞伎的起源、發(fā)展和特點。而說起中國的傳統(tǒng)藝術則不可不提“京劇”,可以讓學生利用所學語言知識,自主查找相關資料,梳理和口頭發(fā)表有關中國“京劇”作為國劇的藝術魅力以及其中所蘊含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作為外語學習者,在接觸這些文化信息時,一味地崇洋媚外或是盲目自大都是不可取的。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去探知和了解現(xiàn)象背后的深層原因。只有深層理解文化產(chǎn)生的根源,才能充分認可不同文化的個性。文化本應百花齊放,百鳥爭鳴,外語學習者尤其應該消除文化優(yōu)劣說,應該從異文化的視角出發(fā),去探索文化交融的途徑與手段。
作為語言的練習和鞏固階段的閱讀素材,可定期給學生準備一些包含愛國情懷、國家大事、中國文化等元素的資料。讓學生以閱讀、發(fā)表、概括大意或翻譯等形式完成。可在夯實和鞏固語言基礎的同時,將“思政”內容融入到學習之中,并做到“潤物細無聲”。
專業(yè)知識與思政教育的融合過程中,離不開教學方法的改良與創(chuàng)新。需要將教師、教學內容以及學習者三者有機結合在一起,方能實現(xiàn)課程思政內容的有機導入和深化。
首先,教師,應以身作則,言傳身教。
教師,絕不僅是傳道、授業(yè)、解惑者,還應該是學生在思政方面的楷模和榜樣。一方面,教師應加強自身的理論學習,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yǎng),牢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政治人文素養(yǎng)。同時,教師還應該在生活、科研和教學等方面為人師表,以自我優(yōu)秀的人格帶動學生。教師的實踐與表率作用是課程思政、專業(yè)余人的良好保障。
其次,教學內容,唯有創(chuàng)新才是原動力。
目前使用的教材從語言學習的角度來看,難易度比較適中。從內容上看也覆蓋面也比較全。但其中缺乏明顯的思政亮點。因此在教材中挖掘思政相關亮點,緊密圍繞提升文化自信這一核心目的,對教材進行深度分析,對教學內容進行整體設計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
最后,學生方面,應充分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
了解學情,認真研究教學對象,根據(jù)學生的不同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課堂設計。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將積極的人生觀、社會觀以及中國文化融入課堂內容之中,并及時了解學生的信息反饋,對于思政教育與語言教學的合理交融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綜上所述,“日語精讀Ⅳ”是一門日語專業(yè)的核心基礎課程,通過對這門課程進行宏觀整體設計,從語言、內容、背景及拓展知識等四個方面開展“課程思政”教育,是高校日語專業(yè)實現(xiàn)專業(yè)課程與思政內容對接的有效途徑。
在該門課程的語言學習中,提煉出方法論,并從內容的角度進行知識拓展,開展德育教育,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知和提升“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同時,讓學生在“文化自信”的引領下,主動地、積極地探索方法,再將所學方法具體應用到語言之中。筆者認為這是高校日語專業(yè)“課程思政”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罢Z言凝練思政,思政指導語言”。教師應以樹立和培養(yǎng)“文化自信”、增強民族自豪感為核心目標,在實踐教學中,借助語言的學習,了解對象國的文化,借此重新審視中國文化,提升學生的中國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