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增城區(qū)永寧街第一小學,廣東 廣州 511356)
情感教育是相對于認知教育而言的。要想將情感教育方式合理運用在英語的課程教學中,教師首先應當對這種教學方式的內涵有一個總體的了解。所謂的情感教育,就是指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通過營造和諧的教學環(huán)境,并且將情感和認知兩方面元素良好的融合,從而達到提升教育教學效果的目的。因此本文主要是對小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情感教育的滲透進行了相應的分析,進而提出以下內容。
興趣性特征主要是指教師通過帶有情感的溝通和交流,在融洽的氛圍中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一方面,教師從教學思路和方法上為學生提出有效的建議;另一方面,也能夠通過溝通和交流找到學生學習的興趣點,從而幫助學生在興趣的基礎上開展學習。
這里所強調的成功性,不是強調教師的教學任務是否成功完成或者其個人在教學開展中是否取得成功。成功性特征指的是教師在教學中通過與學生的良好溝通,讓學生在充滿困難的學習過程中通過持續(xù)學習獲得良好的成功體驗。這一點尤其體現在學習難度比較大的課程上,學生在學會克服困難的同時找到學習的信心和動力。
現代的教育以培養(yǎng)有個性、全面發(fā)展的人才為目標。這種教育理念下的教師既是學生的“良師”,更是學生的“益友”。教育心理學認為,暗示能極大刺激人類大腦的潛能。教育教學的實踐經驗也表明老師對學生的鼓勵與贊許會讓學生產生情感傾向,讓學生下意識地向老師期望的方向提升自己。同時,融洽的師生情感是健康心理環(huán)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使教育成為師生共同的精神享受。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強烈的求知欲,是推動學生積極學習的動力。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幫助學生在知識、能力和情感方面取得均衡發(fā)展,也就是認知、情感、意志三方面相互促進。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感需求并幫助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學生取得一定成功后,會更有動力地去學習,從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huán)。
良好的情感素養(yǎng)代表的不僅是坦誠地表達自己的感情,還是能夠了解他人的情感并能在不同場合中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感。教師應努力提高自身素養(yǎng)。歡樂的教學氣氛需要師生共同營造,致力于營造一個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在教學中,教師應努力做到不因為自身的負面情緒而影響學生的積極情緒。當學生遇到挫折,碰到困難時,教師就需運用良好的素養(yǎng)來安慰學生。要重視學生的情感,盡量以欣賞和夸獎為主,讓學生獲得自信。這些方面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激發(fā)著學生對學習英語的情感。
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交流能力,常常會有許多的對話、故事等供學生進行練習或表演,而這些對話故事當中也往往會含有一定的情感因素。以廣州版小學英語四下第四單元“Drawing in the park”為例,本單元中,學生主要學習句型“I can see…”來談論公園里的事物及學習相關的時間、活動的短語。教師在學完本單元之后,可將學生帶入實景中,讓學生面對公園里的事物看看說說,增添語言學習的樂趣。
一是進行多元互動教學。英語教學中,需要教師擇善而從,要給教材內容合理定位,確定目標。正如我們所強調的聽說讀寫各方面的訓練,就是多元化教學的體現。再比如英語課堂中常見的小組討論、多人表演、小游戲、知識競賽、吟唱詩歌等多種活動,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二是運用情景教學法。情景教學法的效果不言而喻。其中的“情境”能夠讓普通的英語課堂教學變得具有真實性、趣味性??梢岳枚嗝襟w創(chuàng)設的圖片、錄像、聲音等為學生創(chuàng)造出學習英語的環(huán)境。情景法能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到知識,又能感受到語言學習的樂趣。三是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在我國的傳統(tǒng)教學中,“重結果,輕過程”的思想忽視了學生的情感和問題思考過程。這就要求教師能正確引導,并能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逐步改變學生學習的方式,側重學生情感的培養(yǎng),健全人格的形成,這一轉變過程也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
總結:總之,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向學生滲透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是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只有把情感教育滲透到平時的教學中,并與之融合,激發(fā)學生在課堂當中的活力,英語情感教育才能不斷發(fā)展完善,使學生能在輕松愉快的語言氛圍中發(fā)揮英語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激發(fā)學習潛能,消除學習英語的心理恐懼,為更好地學習英語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