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晚明內(nèi)閣閣臣鄭以偉與西學

        2020-12-07 04:57:47
        安徽史學 2020年6期

        陳 拓

        (南開大學 歷史學院,天津 300350)

        明中葉以后,內(nèi)閣權(quán)力日重,雖無宰相之名,卻漸有宰相之實,故研究晚明西學東漸,需重視內(nèi)閣閣臣這一位極人臣的特殊群體。關(guān)于晚明內(nèi)閣閣臣與傳教士的交往,學術(shù)界多聚焦于徐光啟(1562—1633年)、葉向高(1559—1627年)等,而對崇禎五年(1632年)與徐光啟一同入閣的鄭以偉,除偶有引及他為熊三拔(Sabatino de Ursis,1575—1620年)《泰西水法》、龐迪我(Diego de Pantoja,1571—1618年)《七克》所撰二序外,未對其人進行過專門研究,也未注意二序教內(nèi)、教外版本間的差異。實際上,鄭以偉和利瑪竇(Matteo Ricci,1552—1610年)等傳教士不僅交往密切,而且他還自詡為傳教士的諍友,敢于在序中與原書著譯者進行商榷。

        一、鄭以偉的生平及著述

        鄭以偉(1573—1633年)(1)《萬歷二十九年進士登科錄》稱:鄭以偉“年二十九,七月初二日生”?!吨袊婆e錄匯編》第9冊,全國圖書館文獻微縮復制中心2010年版,第156頁。登科錄雖存在“官年”現(xiàn)象,但可作為參考。,字子器、子籥、子夫,號方水、笨庵,江西廣信府上饒縣人。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會試第七名,同年充任翰林院庶吉士。(2)《明神宗實錄》卷361,萬歷二十九年七月甲辰,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校印本,第6740頁。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時任翰林院檢討的鄭以偉因病回籍調(diào)理;(3)《明神宗實錄》卷413,萬歷三十三年九月丙子,第7735頁。四十年,被派往浙江典鄉(xiāng)試;(4)《明神宗實錄》卷497,萬歷四十年七月庚申,第9380頁。隨后赴京繼續(xù)在翰林院供職;泰昌元年(1620年),升任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5)《明熹宗實錄》卷2,泰昌元年十月丙寅,第103—104頁。天啟四年(1624年),因得罪閹黨而上疏告歸;崇禎二年(1629年),召拜禮部尚書;五年,與徐光啟一同晉東閣大學士;六年六月,卒于官。他和徐光啟逝于同年,且死后均“囊無余資”,于是崇禎帝謚徐光啟文定,謚鄭以偉文恪,同加優(yōu)恤。(6)《明史》卷251《徐光啟傳》,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6494—6495頁。

        據(jù)稱,鄭以偉著述“甚富”,清軍入關(guān)后,“相傳文恪公子一夕火公文板”(7)鄭維駒:《跋》,項之格、李樹藩編校:《鄭文恪公剩稿》,清同治十二年刻本,第5a頁。鄭以偉家族受明清鼎革沖擊較大,方志稱鄭以偉“子大經(jīng)、次大綸俱早亡?!眳⒁娍滴酢稄V信府志》卷16,清康熙二十二年刻本,第25a頁。,其中《靈山藏》在清代還被列入禁毀書目,或與書中頻見“虜”“夷”等違礙字眼有關(guān)。故鄭以偉的著作在后世流傳不廣,今查訪到以下數(shù)種:

        《靈山藏》二十二卷,明崇禎刻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端膸旖麣鴧部吩鴮⑵溆坝〕霭妫坝≠|(zhì)量不佳,版心處字跡多有漫漶,故仍需核校底本?!鹅`山藏》含“笨庵吟”六卷、“彌戾車”二卷、“兩存篇”二卷、“鸚鵡車”二卷、“杜吟”五卷、“杜吟續(xù)”一卷、“詩余”一卷、“頌銘贊”一卷、“辭”一卷、“賦”一卷,其中從“笨庵吟”至“杜吟續(xù)”共十八卷均為詩集。鄭以偉之詩雖存世數(shù)量較多,但在明代詩史上影響不大。

        《懷玉藏洹(8)“洹”字乃據(jù)各卷卷端著錄,但鄭以偉書前自敘在解釋書名時稱:“字書絙與絚異,絙之言緩而絚之訓急,以此名之,亦祛急成緩、攝動歸靜之旨也?!眲t又當為“絙”字。泥集》六卷,明崇禎刻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書前有崇禎元年(1628年)鄭以偉自敘,正文含“記”三卷、“碑記”一卷、“雜文”二卷。其傳狀、奏草、序文等部分相對缺失,全書近于雜著集,故無法反映鄭以偉文作的全貌。據(jù)鄭以偉《九名山藏,藏余詩文也,非敢擬司馬子長,而一一系以詩》組詩,分別歌詠了靈山藏、懷玉藏、太甲藏、少華藏、明府藏、鶴山藏、吉陽藏、黃尖藏、仙霞藏九部書。(9)陳濟生輯:《啟禎遺詩》卷5,《四庫禁毀書叢刊》集部第97冊,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第363—364頁。其中,除《靈山藏》《懷玉藏》外,僅《明府藏》在康熙《廣信府志》、乾隆《上饒縣志》的鄭以偉傳中有著錄(10)康熙《廣信府志》卷16,第25a頁;乾隆《上饒縣志》卷10,清乾隆九年刻本,第14b—15a頁?!渡橡埧h志》稱鄭以偉另著有《醋溝社制藝》《山上山》《藝苑張仲師》《小草》《滄海蠡》《畫壺集》《猶奕篇》,存疑待訪。,不見于其他公私書目,故刊印與流傳情況不明。

        《鄭文恪公剩稿》一卷,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刻本,板藏信江書院,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東亞圖書館藏。該書由貴溪項之格、上饒李樹藩編校,書前有貴溪知縣沈镕經(jīng)序,后有廣豐鄭維駒跋。該書是編者擔心鄭以偉詩文淹沒而不彰,從地方志中輯出的。

        鄭以偉另編訂有《新刻全補評注文豹金碧故事》四卷、《新鐫全補標題音注國朝捷錄》六卷(鄭以偉注評、鐘惺增補)、《新鋟評林旁訓薛鄭二先生家藏我朝人物摉古奇編》七卷(薛應(yīng)旂輯、鄭以偉注)、《謝疊山先生文集》六卷(謝枋得撰、鄭以偉重訂、陶懋觀重校)等,但不排除其中有托名者。

        此外,黃宗羲(1610—1695年)《明文?!贰㈥悵秵⒌澾z詩》等,也收錄有部分不見于上述諸書的鄭以偉詩文。《啟禎遺詩》的編者陳濟生系陳仁錫(1579—1634年)之子,而陳仁錫與鄭以偉有師生之誼,陳濟生或因此而得見鄭以偉晚年詩作。(11)陳仁錫:《祭鄭方翁師相文》,《無夢園遺集》卷8,《四庫禁毀書叢刊》集部第142冊,第284頁。

        二、鄭以偉與傳教士的交往

        鄭以偉是萬歷二十九年進士,座師馮琦及同年熊明遇、彭端吾、彭惟成、崔淐、瞿汝說、葛寅亮、黃建衷等,均與傳教士有交往。其中,鄭以偉與熊明遇、彭端吾、彭惟成、崔淐曾同為《泰西水法》或《七克》撰序,他們構(gòu)成了一個親西學的進士同年圈。(12)參見陳拓:《求其友聲——明末清初漢文天主教文獻序跋中的中西互動》,復旦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第68—89頁。

        鄭以偉在《泰西水法》序中交代了自己與利瑪竇的交往過程。他稱,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予識其人于都中”,并對利瑪竇綠色的瞳孔、蜷曲的胡須印象深刻,“與之言,恂恂有道君子也”。(13)鄭以偉:《泰西水法敘》,黃宗羲編:《明文海》卷229,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2362頁。鄭以偉還參觀了利瑪竇寓所的世界地圖、西文書籍等,其中地圓說對他觸動尤大,為此他作有一首詩《西泰子利瑪竇為歐邏巴人,自云從西洋至中國,曾至大浪山見南極出地三十二度,與中國上下相對待,謂地形如圓球而周圍皆生齒》:

        十年汎海一僧衣,積水蒼茫島嶼微。歷國動移星斗次,攬輝直下舜文畿。書從衡讀人間異,家在西洋夢里歸。世界恒沙原不盡,安知籠內(nèi)見還非。(14)鄭以偉:《靈山藏》“兩存篇”卷2,《四庫禁毀書叢刊》集部第175冊,第526頁。凡影印本字跡不清處,據(jù)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本校改。關(guān)于此詩寫作時間,據(jù)鄭以偉《兩存篇》自序,《兩存篇》編于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夏,而他萬歷三十二年方結(jié)識利瑪竇,故該詩當作于同年。

        此詩至少有三點值得注意:首先,是地圓說對鄭以偉的思想沖擊。利瑪竇在《坤輿萬國全圖》中稱:地“上下四旁皆生齒所居,渾淪一球,原無上下”,并以自己來華的親身經(jīng)歷為例進行說明,“予自大西浮海入中國,至晝夜平線已見南北二極皆在平地,略無高低。道轉(zhuǎn)而南,過大浪山,已見南極出地三十六度,則大浪山與中國上下相為對待矣。而吾彼時只仰天在上,未視之在下也。故謂地形圓而周圍皆生齒者,信然矣。”(15)利瑪竇:《坤輿萬國全圖》,朱維錚主編:《利瑪竇中文著譯集》,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74頁?!按罄松健奔春猛?,鄭以偉對地為球形、周圍皆有人,甚至有地方與中國上下相對,感到匪夷所思。

        其次,鄭以偉稱利瑪竇為“僧”。利瑪竇自1595年離開韶州時已由僧衣改穿文人服裝,但1604年鄭以偉卻仍以“僧”目之。利瑪竇在1595年11月4日致耶穌會總會長阿桂委瓦(Aquaviva,1543—1615年)的信中宣稱:易服改名后,“已經(jīng)很少有人稱呼我們和尚或以對待和尚的方式與我們講話了?!?16)利瑪竇著、文錚譯:《利瑪竇書信集》,商務(wù)印書館2018年版,第169—170頁。鄭以偉的記載證明,事實并非如此。同時,尾聯(lián)中“恒沙”系源自佛教的概念,恒河沙之數(shù),比喻物之多也。由此可見,鄭以偉在作詩時,對天主教與佛教間的差異是模糊的。對此,我們還可證諸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進士鄭懷魁的經(jīng)歷,其《大西方雜語序》記:萬歷三十年(1602年)“大西方貢使利瑪竇在京師”,并稱利瑪竇“蓋彼國學道人也”,“與佛老多同出而異名”。有學者據(jù)此指出,“鄭懷魁認為利瑪竇是道人,與佛道‘同出而異名’,不像曾與利瑪竇往來者”(17)徐光臺:《西學對科舉的沖激與回響——以李之藻主持福建鄉(xiāng)試為例》,《歷史研究》2012年第6期。又如鄭以偉好友費元祿,他在1595年利瑪竇移居南昌時即結(jié)識利瑪竇,雖注意到利瑪竇已“蓄發(fā)通中國語”,但仍稱其為“天竺竇法師”“天竺竇上人”“番僧”。參見費元祿:《甲秀園集》卷10、38、47,《四庫禁毀書叢刊》集部第62冊,第307、572、663頁。,過分相信“易服改名”的效果。鄭以偉1604年雖拜訪過利瑪竇,但并不妨礙其稱利瑪竇為“僧”,故鄭懷魁稱利瑪竇為“道人”等,與他是否與利瑪竇有往來,并無邏輯關(guān)系。

        最后,鄭以偉還觀摩了利瑪竇帶來的西文書籍,“書從衡讀”,相較于中國的豎排,鄭以偉對西書的橫排頗感詫異。當時的西書普遍裝幀華美,故受到中國士人的關(guān)注和喜愛,如談遷(1594—1657年)順治十一年(1654年)參觀北京宣武門天主堂,稱“其書疊架,繭紙精瑩,劈鵝翎注墨橫書,自左而右,漢人不能辨?!?18)談遷著、汪北平點校:《北游錄》“紀郵上”,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46頁。

        此外,鄭以偉還在利瑪竇處見過管風琴。鄭以偉在《興龍笙》一詩中自注:“興龍笙,元世皇制,或曰西域人獻,而世皇損益之,用之大朝會。予昔于利瑪竇寓所見之,瑪竇西洋人也。予不識其名,讀王忠文頌,乃知即此器也?!?19)鄭以偉:《靈山藏》“杜吟”卷5,第623頁?!巴踔椅捻灐敝竿醯t《興龍笙頌并序》,王祎筆下的興龍笙:“其制為管九十,列為十五行,每行縱列六管,其管下植于匱中,而匱后鼓之以鞴……”(20)王祎:《興龍笙頌并序》,《王忠文集》卷15,《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28b頁。,接近西洋樂器中的管風琴。西洋樂器是利瑪竇向中國士人展示的重點之一,特作有《西琴曲意》八章,鄭以偉對利瑪竇印象深刻并由興龍笙再次聯(lián)想及他。

        萬歷三十三年鄭以偉因病回籍調(diào)理,三十九年(1611年)夏,他在家鄉(xiāng)上饒得知利瑪竇去世的消息,曾作挽詩一首。此即鄭以偉《泰西水法》序中所言的“予休澣別去,利先生已化,曾為詩以哭之。”(21)鄭以偉:《泰西水法敘》,黃宗羲編:《明文?!肪?29,第2362頁?!锻炖敻]用昔年贈韻》詩云:

        天涯此日淚沾衣,紅雨紛紛春色微。海賈傳書存《實義》,主恩賜葬近郊畿。從來到處堪觀化,何必西方有履歸。侍子四門夷樂在,遼東鶴去已人非?,敻]著《天主實義》書,又歿賜葬地。(22)鄭以偉:《靈山藏》“笨庵吟”卷4,第463頁?!鹅`山藏》各詩基本以時間為序,該詩前有詩《辛亥春課種波稜菜》,后有詩《孟夏》,故該詩約作于萬歷三十九年夏。

        詩題中“昔年贈韻”即上引《西泰子利瑪竇為歐邏巴人……》一詩之韻,兩首詩韻腳各字完全相同,“家在西洋夢里歸”與“何必西方有履歸”更是遙相呼應(yīng)。既稱“贈韻”,若贈韻之人是利瑪竇,則說明利瑪竇和羅明堅(Michele Ruggieri,1543—1607年)一樣,也曾作中文詩。(23)羅明堅的中文詩,參見Albert Chan,“Michele Ruggieri,S.J.(1543-1607) and His Chinese Poems,” Monumenta Serica,Vol.41 (1993),pp.129-176.詩中提及《天主實義》,是以利瑪竇與中國士人間的對話為主要內(nèi)容,包含利瑪竇與鄭以偉座師馮琦的對話。鄭以偉鄉(xiāng)居期間,經(jīng)常閱讀邸報。(24)例如鄭以偉:《庚戌見邸報》,《靈山藏》“笨庵吟”卷4,第457頁。詩中提及利瑪竇賜葬北京,當是從邸報中得知。利瑪竇之死,作為當時重要“新聞”,曾在邸報登載,如袁中道(1570—1626年)稱:“看報,得西洋陪臣利瑪竇之訃?!?25)袁中道著、錢伯城點校:《珂雪齋游居柿錄》卷4,《珂雪齋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200頁。利瑪竇被賜葬北京,或也見諸邸報。尾聯(lián)中的“夷樂”,則對應(yīng)上文鄭以偉在利瑪竇寓所見到的“興龍笙”。

        萬歷四十年,鄭以偉返京,“至壬子復趨朝,則墓草已宿矣,悲愴久之。乃訪熊先生”(26)鄭以偉:《泰西水法敘》,黃宗羲編:《明文?!肪?29,第2362頁。,他前往利瑪竇墓祭奠并拜訪了熊三拔。當時正值熊三拔、徐光啟刊印《泰西水法》之時,據(jù)熊三拔稱:1612年“11月初,翰林院檢討鄭以偉請求為《水法》作序,徐光啟也同意了。”(27)參見劉耿:《利瑪竇墓園的前七年(1610—1616)》,《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18年第1期。可見,《泰西水法》序的寫作,乃是鄭以偉主動要求,并和徐光啟相關(guān)。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他復為龐迪我《七克》撰序。

        鄭以偉對傳教士參與的造炮和修歷,也頗為關(guān)注。天啟六年(1626年)二月,鄭以偉聽聞袁崇煥(1584—1630年)率領(lǐng)明軍獲寧遠大捷,于是作了《聞寧遠捷志喜》組詩。其中一首即詠西洋紅夷大炮:“紅夷大炮出西洋,城頭焚殺左賢王。一戰(zhàn)差強中國氣,好收鐵鳳舊遼陽。”并注:“是役用西洋炮殺虜王孫兔哈”。(28)鄭以偉:《靈山藏》“杜吟”卷2,第582頁?!巴霉保骸睹魇芳o事本末補遺》卷5作“哈兔”,參見谷應(yīng)泰:《明史紀事本末》第4冊,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1473頁。寧遠之戰(zhàn)中,明軍憑堅城固守,西洋炮發(fā)揮了關(guān)鍵性作用。

        修歷的推動者則主要是徐光啟。崇禎二年(1629年)七月,因欽天監(jiān)推算日食失準,崇禎帝同意由時任禮部左侍郎的徐光啟督領(lǐng)修歷事務(wù),丁憂服滿在籍的李之藻也被起用。(29)徐光啟:《禮部為奉旨修改歷法開列事宜乞裁疏》,李天綱編:《徐光啟詩文集》卷4,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53、157頁。李之藻于該年十一月自杭州起程入京(30)徐光啟:《修改歷法請訪用湯若望羅雅谷疏》,李天綱編:《徐光啟詩文集》卷4,第168頁。,鄭以偉為李之藻餞行并作《送李我存太仆以修歷赴召,并訊徐玄扈宗伯、徐與太仆同與歷事》詩云:

        五云宮樹別春明,夏口相逢話隔生。頑鐵乍為荷上躍,驪歌又送柳邊行。堯天再辟開瓊宇,卿月親煩在玉衡。知采耶穌資敬授,農(nóng)時予亦樂躬秧。(31)陳濟生輯:《啟禎遺詩》卷5,第363頁?!靶炫c”疑指徐光啟的獨子徐驥,徐驥號龍與。

        該詩既顯示了鄭以偉和李之藻、徐光啟間的深厚友誼,又可看出他對修歷的關(guān)注與期待。“知采耶穌資敬授”,是鄭以偉詩文中首次出現(xiàn)“耶穌”字樣,說明鄭、李二人當對修歷事宜進行了深入探討,并論及天主教。

        鄭以偉與楊廷筠、王應(yīng)麟等人也有交往,如萬歷二十五年(1617年)他曾作詩《楊柱史漪園席見菊尚鮮,時十月晦矣》和《謝王玉沙撫臺》。(32)鄭以偉:《靈山藏》“彌戾車”卷2,第506、510頁。二詩前有詩《丁巳五月漲》,后有詩《洗兒詩丁巳十一月姑蘇驛畔》,故二詩乃作于萬歷二十五年。楊柱史漪園即楊廷筠,其時賦閑在杭州家中,與徐光啟、李之藻并稱為明末天主教三柱石。王玉沙即王應(yīng)麟,時任應(yīng)天巡撫,他曾撰有利瑪竇《碑記》,是傳教士的密友。(33)參見王應(yīng)麟:《欽敕大西洋國士葬地居舍碑文》,楊廷筠編:《絕徼同文紀》卷2,鐘鳴旦、杜鼎克、蒙曦編:《法國國家圖書館明清天主教文獻》第6冊,利氏學社2009年版,第333—338頁。

        三、“余伎”與“物理”——以《泰西水法》序為中心

        鄭以偉對西學(含天主教)的認知,集中體現(xiàn)在《泰西水法》序和《七克》序,二序均存在教內(nèi)、教外兩個版本,目前學術(shù)界所利用者多為教內(nèi)版本,而對黃宗羲《明文?!分兴罩掏獍姹緞t未予關(guān)注。文字差異處正是中西思想的碰撞處,通過版本互證與文本細讀,我們可窺見鄭以偉與傳教士間的思想分歧。

        《泰西水法》共六卷,由意大利籍耶穌會士熊三拔和徐光啟合作完成,主要記敘取水、蓄水之法,是傳入中國的首部西洋農(nóng)田水利技術(shù)專書。(34)關(guān)于《泰西水法》的流傳與影響,參見鄒振環(huán):《中西水文化互動中的“變”與“?!薄浴刺┪魉ā翟诿髑褰系貐^(qū)的傳播為例》,《南國學術(shù)》2017年第3期。鄭以偉《泰西水法》序(35)教外版本,參見鄭以偉:《泰西水法敘》,黃宗羲編:《明文?!肪?29,第2361—2362頁。下文所引鄭以偉《泰西水法》序,如未另注,均據(jù)此本。教內(nèi)版本,參見鄭以偉:《泰西水法序》,《徐光啟著譯集》九《泰西水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a—5a頁;李之藻編:《天學初函》第3冊《泰西水法》,學生書局1965年版,第1537—1545頁;楊廷筠編:《絕徼同文紀》卷1,第171—174頁,等。下文所引教內(nèi)版本,均據(jù)《徐光啟著譯集》本。撰于萬歷四十年(1612年),他充分肯定了書中取水具的實用價值:稱自己家“世農(nóng)”,見農(nóng)村所用水車、竹管等取水具均有自身局限,而西法的取水具則“急流可,即吳越緩流也亦可,山泉可,即燕齊平蕪也亦可。隨俗之便,或用中土法,或用此法,可以佐水車之不及,而全民用。”他還稱贊徐光啟之文“酷似《考工記》”,并以明朝曾從域外引進神機火槍法、刀法、鳥嘴炮法等為例,認為不能“敢于殺人而不敢于養(yǎng)人”,僅引進殺人的武器,卻不引進養(yǎng)民的實用技術(shù)。但在序末,鄭以偉話鋒一轉(zhuǎn),稱“大都西洋之學,尊天而善歷法,算精于勾股。予每欲學,而苦不得暇。至其言物理,則愿與之相質(zhì)難于無窮矣,而此不具論?!?/p>

        “尊天而善歷法,算精于勾股”,教內(nèi)版本作“尊天而貴神,其余伎復善歷算,精于勾股”,也是兩個版本中最大的文字差異??紤]到全序?qū)Α白鹛臁薄百F神”未予著墨,絕大部分篇幅均在贊揚水法的實用性,并輔以徐光啟、方以智(1611—1671年)等人的經(jīng)歷,篡改者當為教內(nèi)版本。以徐光啟為例,利瑪竇在世時,曾與討論西洋水法;利瑪竇逝世后,他又向熊三拔請教水法,熊三拔卻“唯唯者久之。察其心神,殆無吝色也,而顧有怍色。余因私揣焉……有怍色者,深恐此法盛傳天下,后世見視以公輸、墨翟,即非其數(shù)萬里東來捐頂踵、冒危難牖世兼善之意耳。”(36)徐光啟:《泰西水法序》,《徐光啟著譯集》九《泰西水法》,第3a—4b頁。鄭以偉將“尊天”與“歷法”“勾股”對等視之,正是熊三拔所擔心者。又如方以智曾向畢方濟(Francesco Sambiasi,1582—1649年)問學,“問歷算、奇器,不肯詳言;問事天,則喜?!?37)方以智:《膝寓信筆》,《桐城方氏七代遺書》,清光緒十四年刻本,第26a頁。再如李楷記淮安教徒陳所學(1586—1651年):“論其志業(yè),則以天學對。以為《太(泰)西水法》、天儀制器皆小技,而事天之旨與吾儒略同?!?38)李楷:《河濱文選》卷9《淮陰陳酉函墓志銘》,《清代詩文集匯編》第34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243頁。利瑪竇的科技傳教路線,在教會內(nèi)部長期存在爭議。對傳教士而言,傳教是宗旨,歷算、勾股只是“余伎”,而鄭以偉卻將宗教與科技置于對等地位,因此教內(nèi)版本對其進行了篡改。

        鄭序又稱,“至其言物理,則愿與之相質(zhì)難于無窮矣,而此不具論”,兩個版本文字基本一致,但難點在于,鄭以偉欲“質(zhì)難于無窮”的“物理”指什么?這與《泰西水法》的結(jié)構(gòu)有直接關(guān)系。該書實際由兩部分組成,即前四卷、第六卷的水器(前四卷為文,第六卷為圖)和第五卷的水理。如前文所述,鄭以偉對水器部分非常欣賞,而所欲“質(zhì)難”的“物理”應(yīng)指《泰西水法》卷五“水法或問”,而“水法或問”的核心是“四元行論”。(39)參見徐光臺:《明末西方四元素說的傳入》,臺北《清華學報》1997年第27卷第3期;《徐光啟演說〈泰西水法·水法或問〉(1612)的歷史意義與影響》,臺北《清華學報》2008年第38卷第3期。徐光啟稱:“第四行論,更仆未悉,垂問所至,則舉一二”(40)熊三拔述旨、徐光啟演說:《泰西水法》卷5,《徐光啟著譯集》九,第1a頁。,可見“四元行論”即使徐光啟本人也頗感難解。所謂“四元行論”,即亞里士多德自然哲學中的四元素說,主張萬物皆由火、氣、水、土四種元素構(gòu)成,與中國傳統(tǒng)的金、木、水、火、土五行說正好相對。最早系統(tǒng)闡述“四元行論”的是利瑪竇《乾坤體義》(41)利瑪竇:《乾坤體義》卷上,朱維錚主編:《利瑪竇中文著譯集》,第525—533頁。,“水法或問”則聚焦于海、海潮、海鹽、江河、井泉、雨、雪、雹、雨征等不見于《乾坤體義》的、與水有關(guān)的物理現(xiàn)象,并用四元素說加以解釋。

        由于鄭以偉稱“此不具論”,故他所欲質(zhì)難之處我們無從知曉,或許他對四元素說不太認同,尤其是四元素中的“氣”。利瑪竇在1595年即注意到中國五行說與西方四元素說間的差異。他指出:中國人“不知道什么是空氣,而提出五種元素,把空氣排除在外,卻加入了金與木?!?42)利瑪竇著、文錚譯:《利瑪竇書信集》,第175頁。實際上,宋明理學中的“氣”和四元素說中的“氣”并非對等概念,“氣”的層次高于五行。如北宋理學家張載(1020—1077年)主張氣本論,認為“太虛無形,氣之本體,其聚其散,變化之客形爾”(43)張載:《正蒙》“太和篇第一”,章錫琛點校:《張載集》,中華書局1978年版,第7頁。,以氣為中心概念去說明萬物之生化。正如四庫館臣批評高一志(P.Alphonse Vagnoni,1568—1640年)《空際格致》:“西法以火、氣、水、土為四大元行,而以中國五行兼用金、木為非。一志因作此書,以暢其說。然其窺測天文,不能廢五星也。天地自然之氣,而欲以強詞奪之,烏可得乎?適成其妄而已矣?!?44)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卷125《子部·雜家類存目二》,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1081頁。鄭以偉受宋明理學影響,對四元素說或也存在接受困難。(45)熊明遇則接受了“四元素說”,參見徐光臺:《明末清初中國士人對四行說的反應(yīng):以熊明遇〈格致草〉為例》,臺北《漢學研究》1999年第17卷第2期。

        值得注意的是,徐光啟后來將《泰西水法》收入《農(nóng)政全書》時,也有選擇地刪去了卷四“以水療病”部分和卷五“水法或論”整卷。(46)徐光啟著、石聲漢點校:《農(nóng)政全書》卷19、20,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389—429頁。從側(cè)面反映了“水法或論”在《泰西水法》一書中的尷尬角色。

        四、“主靜”與“無己”——以《七克》序為中心

        《七克》為西班牙籍耶穌會士龐迪我所撰,它針對天主教的“罪宗七端”,宣揚“謙讓以克驕傲”等“克罪七端”,寓道德訓誡于故事、寓言中,在當時和后世均頗受歡迎。(47)參見陳拓:《從〈七克〉看漢文西書在十七至十八世紀的出版與傳播》,香港《道風:基督教文化評論》第49A期,2018年冬。鄭以偉為《七克》撰序于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其教內(nèi)、教外版本間的文字差異比《泰西水法》序更大。(48)教外版本,參見鄭以偉:《敘七克》,黃宗羲編:《明文?!肪?29,第2360—2361頁。下文所引鄭以偉《七克》序,如未另注,均據(jù)此本。教內(nèi)版本,參見鄭以偉:《七克序》,李之藻編:《天學初函》第2冊《七克》,第689—696頁;楊廷筠編:《絕徼同文紀》卷1,第197—201頁,等。下文所引教內(nèi)版本,均據(jù)《天學初函》本。而篇首、篇末處尤為明顯,從鄭序的內(nèi)在邏輯性看,當均為教內(nèi)版本所刪,而非黃宗羲所增。

        首先,鄭序教外版本篇首“《記》曰:‘人者,天地之心。’”教內(nèi)版本無。此句典出《禮記·禮運》,與下句“人處函蓋中央”相呼應(yīng)。此句的核心思想是儒家的“人本”而非天主教的“神本”,而且又處于篇首,故為教內(nèi)版本所刪。

        其次,鄭序教外版本篇末“而復商以周元公之學,所謂‘不直,則道不見’也?!苯虄?nèi)版本無。此句實為全序的點睛之筆。通讀鄭序可以發(fā)現(xiàn),全序的立足點均在“主靜”上,所謂“商以周元公之學”,即以周敦頤(1017—1073年)“主靜”說與龐迪我商榷。北宋周敦頤是“主靜”說的倡導者,提出“圣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無欲故靜),立人極焉”(49)周敦頤著、陳克明點校:《太極圖說》,《周敦頤集》卷1,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6頁。,“主靜立人極”“無欲故靜”可謂宋儒工夫論的開端。“后來程門諸公遞相傳授,至豫章、延平二先生,尤專提此教人”,羅從彥(豫章,1072—1135年)、李侗(延平,1093—1163年)是朱熹(1130—1200年)的太老師和老師,但朱熹“恐人差入禪去,故少說靜,只說敬”。(50)孫通海點校:《與羅一峰二》,《陳獻章集》卷2,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157頁?!爸黛o”“靜坐”被引為學者求道必備之方,值得專注為之,要從明儒陳獻章(1428—1500年)開始,后得到陽明后學聶豹(1487—1563年)、羅洪先(1504—1564年)和東林高攀龍(1562—1626年)等的大力弘揚。(51)潘振泰:《劉宗周(1578—1645)對于“主靜”與“靜坐”的反省——一個思想史的探討》,臺北《新史學》2007年第18卷第1期。此乃鄭以偉“主靜”說的儒學淵源。鄭以偉非常認同“主靜”說,他將自己的雜著集命名為《洹泥集》,也是因為“主靜”說:“宋景文曰:作文乃靜中之一業(yè)。而余多得之動”,“字書絙與絚異,絙之言緩而絚之訓急,以此名之,亦祛急成緩、攝動歸靜之旨也”。(52)鄭以偉:《自敘》,《懷玉藏洹泥集》,明崇禎刻本,第1b、5a頁。

        具體到鄭序,鄭以偉認為“己性原靜”,嬰兒出生后的啼哭與歡笑,是因為“順違之故”,而順違之心起后,于是“認墮地之己為己,而不復知無己之己。無己之己,靜也。順己成好,違己成惡?!币虼?,天主教所謂“罪宗七端”,只是“啼笑之變”,而無關(guān)乎本性。他還以“水”和“土”為例:當水被風吹動時,雖然一時間會波濤洶涌,但很快會歸于澄靜,因為水之性原是靜的,“故謂風動水則可,謂水體為風所壞則不可矣”;(53)北宋程頤有類似比喻:“湛然平靜如鏡者,水之性也。及遇沙石,或地勢不平,便有湍激;或風行其上,便為波濤洶涌。此豈水之性也哉?人性中只有四端,又豈有許多不善底事?然無水安得波浪,無性安得情也?”《河南程氏遺書》卷18,王孝魚點校:《二程集》上,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204頁。同樣的,土與人之間本無愛憎和敬慢,人將土捏制成美女、丑女、鬼神或瓶盂,于是生出了愛憎和敬慢,但土仍為前日之土,“故謂土有異埏則可,謂有異質(zhì)則不可矣”。他主張體靜用動,認為《樂記》不稱“情之欲”,而稱“性之欲”,正表明“動之體原靜也”;不稱“感物有知”,而稱“物至知知”,正表明“靜之用即動也”。換言之,《七克》中的驕傲、嫉妒等“七欲”乃是“情”與“用”,而非“性”與“體”。

        針對“七欲”,鄭以偉認為“己者,欲之根也”,《論語·顏淵》稱“克己復禮”,“克己者,主靜之謂也。主靜則己無泊處,而欲自克?!痹卩嵰詡タ磥?,“己”猶如賊帥,如果帥不靜,那么敵人則無法攻克;如果只是找到賊并撲滅他們,那么“可名曰戰(zhàn),而不名克”。鄭以偉言下之意,《七克》只是“求賊所在而撲之”,是“戰(zhàn)”而非“克”,雖然難,卻非拔本塞源之道,不能達到儒家“仁”的層次。陳仁錫曾總結(jié)道:鄭以偉“無所不玄覽,以仁攝之,以元統(tǒng)之”(54)陳仁錫:《祭鄭方翁師相文》,《無夢園遺集》卷8,第284頁。,可見“仁”是鄭以偉思想的核心。

        在此基調(diào)下,鄭以偉一方面贊揚閱讀《七克》可讓人恭敬、醒悟,有利于收拾世道人心,何況龐迪我還是“慕義而來,藉圣人之言者”,因此“雖不知有當于主靜與否,亦可為善藉矣”;另一方面,則將自己視為龐迪我的諍友,以“主靜”說與龐書商榷,認為《七克》未觸及根本。實際上,持此論者不乏其人,如晚明反教士人黃問道的《辟邪解》指出,“七克”“雖修身之條件,只克復之粗跡。夫子告顏子之旨,大不如是。以仁為宗,以禮為體。仁存則不仁自退,禮復則非禮自除?!?55)徐昌治編、夏瑰琦整理:《圣朝破邪集》卷5,香港建道神學院1996年版,第268頁。

        鄭以偉“主靜”說除儒家外,還有其佛學淵源。在宋明理學傳統(tǒng)中,“主靜”說常被批評為“入禪”,鄭以偉恰是一位“入禪”之人。他在《靈山藏》“詩余”自序后,署名“上饒方丈鄭以偉”(56)鄭以偉:《靈山藏》“詩余”,第633頁。,足見其“入禪”之深?!镀呖恕沸蚧昧撕芏喾鸾痰涔剩纭肮嚷┳印薄疤┫x”“折慢幢”等。序中稱:“無己之己,靜也”,人是因為“從谷漏子起見”,所以才產(chǎn)生“七欲”。因此,鄭以偉理解的“主靜”,是要達到一種“無己”狀態(tài)。儒家多講“克己”“盡己”“成己”,而非“無己”“去己”。鄭以偉之“無己”,主要來自佛道。禪宗視人的軀殼為“谷漏子”,強調(diào)肉體的自我超越。莊子則講“至人無己”等,強調(diào)“順物”和“無待”,以達到主體精神上的逍遙游。

        相比之下,《七克》代表的天主教則更多強調(diào)“知己”“識己”,“思天主之大,己之渺焉”,“不知天主,不知人,不知己,皆大患也”,“智者始于識己,終于識天主”(57)姚大勇點校:《七克》,周振鶴主編:《明清之際西方傳教士漢籍叢刊》第1輯第2冊,鳳凰出版社2013年版,第51、48—49、58頁。,最終落腳在謙卑與信主。因此,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者高揚“己”,強調(diào)人的主體意識。鄭以偉《七克》序的版本差異,凸顯了中西間不同的思想路數(shù)。(58)參見邱業(yè)祥:《〈論語〉〈道德經(jīng)〉中的“無己”與基督的“虛己”》,《基督教文化學刊》2012年第1期。

        結(jié) 論

        鄭以偉不僅與傳教士、中國教徒交往密切,而且對西學(含天主教)進行了批判性思考。他自許為傳教士的諍友,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既是一位接受者,更是一位積極的對話者。在對話過程中,“重點不再是理解或不理解,而是在理解與不理解之間的一種恒久張力。”(59)鐘鳴旦著、洪力行譯:《傳教中的“他者”:中國經(jīng)驗教我們的事》,輔大書坊2014年版,第108頁。理解與不理解之間,正是思想的縫隙。

        思想需借助文本等進行表達,因此思想的縫隙內(nèi)嵌于文本的層次中。在利用明末清初漢文西學文獻時,要重視文本的生成與流變過程,進行教內(nèi)、教外文獻與版本互證,關(guān)注文本背后的意義。(60)參見陳拓:《文獻層累與形象塑造——晚明首輔葉向高與天主教》,臺北《新史學》2018年第29卷第2期。具體到序跋,還需注意序跋與原書作者間可能存在的分歧。以鄭以偉《七克》序為例,有學者指出:“《七克》雖為西學,龐迪我卻有意自我儒化,以故取《論語·顏淵》中‘克己復禮’為綱,而以宋儒周敦頤的‘主靜’標榜全書,勸人借此修養(yǎng),蓋‘無欲故靜’。”(61)李奭學:《如何制造中國式的善書——試窺趙韓〈欖言〉及其與明末西學的關(guān)系》,《文貝: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2014年第1期。然而如前文所述,鄭序恰欲以“克己復禮”“主靜”和原書商榷。我們只有厘清了文本的層次性,方能使中西文化交流史變得更為豐富而立體。

        亚洲va无码手机在线电影| 伊人狼人大香线蕉手机视频| 亚洲美女毛片在线视频| 又粗又硬又大又爽免费视频播放| 中文字幕无码不卡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涩涩涩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日本频道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在线日亚州9| 亚洲精品欧美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 久久久精品2019免费观看| av免费资源在线观看| 国产乱妇无乱码大黄aa片| 成年女人毛片免费观看97| a√无码在线观看| 免费播放成人大片视频|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 亚洲无码专区无码| 日韩成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熟妇丰满多毛的大隂户|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蜜芽| 久久青青草原一区网站| 精品国产偷窥一区二区| 无码一区二区波多野结衣播放搜索| 香蕉亚洲欧洲在线一区| 三级日本理论在线观看| 大胸少妇午夜三级| 久久6国产|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高清视频| 日韩人妻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无套内谢的新婚少妇国语播放| 国产精品反差婊在线观看| 国产极品大奶在线视频| gv天堂gv无码男同在线观看|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在线影院| 国产91在线精品观看| 免费无码不卡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孕妇| 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华人免费| 97碰碰碰人妻无码视频| 亚洲区小说区图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