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北京)
當今社會傳媒產業(yè)的發(fā)展日新月異,消費主義意識形態(tài)在社會文化中的主導地位越來越突出,日常生活中的審美化偏向也更加分明。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可以體驗到各種美學,例如家具擺設和裝飾、色彩匹配、綠色環(huán)境以及城市廣場,購物中心、超市、花園道路等,所有這些都彰顯了藝術和美學意義、功能和趨勢。美學的元素越來越多地被加入日常生活,人們將現(xiàn)實生活這一整體視作一個構筑美學的事物。藝術成分的加入使民眾的日常生活更加具有美感。①
在當代歐美國家的社會學和文化研究中,日常生活審美化是其中一個非常熱門的話題,這一概念來自英國社會學家費塞斯通(Featherstone),他提出的“后現(xiàn)代主義與日常生活的審美化”本意是讓藝術與生活逐步融合,使二者之間的距離變得愈加模糊。與之聯(lián)系緊密的還有物質、消費主義、商業(yè)等等關鍵詞。日常生活審美化這一概念不是如今才出現(xiàn)的,自古就有這一概念。居住者在滿足基本居住需要后,就開始追求房屋的審美功能。比如在我國古代,富有的家庭和官宦之家,蓋房子都要有后花園。今天也是如此,在物質生活得到滿足后,人們便開始追求審美。大眾在滿足基本生活需要后,追求更加審美化的生活,穿美衣,享美食,在閑暇時,下棋、寫書法、作畫、聽音樂、看演出、游覽名山大川……
我們在這里談論的日常生活美學不是傳統(tǒng)美學中的“應用美學”或“實踐美學”。后者只是一種技術層面的理論的現(xiàn)實化,是理論在實踐中的一種應用,我們所謂的日常生活美學化具有“現(xiàn)實生產”原則,它是現(xiàn)實的和新的“存在模式”。
簡略地說,所謂的“日常生活審美”就是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引入審美態(tài)度,從而使公眾的日常生活中的藝術化的元素越來越多。
日常生活審美化,一方面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各種產品,以及人們所生活的環(huán)境等,它們的藝術化與審美化的趨向越來越顯著;另一方面,藝術和美學逐步進入大眾的日常生活,即美學正在被實踐。
大眾的日常生活是社會生活中最根本、最普遍,也是占比最大的部分。在普通百姓眼中,日常生活平淡無味,單調無趣,但這不是真實情況。無論是衣食住行,還是婚喪嫁娶,抑或是在農田里播種、收割,在大海里捕魚,在農舍里養(yǎng)雞,在草場放羊,在城市里經商,這些看似平常的活動和生活,其實都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歷史內涵。如果大眾能用審美的眼光去觀察和觀照,這些日常生活的片斷都會顯得更加富有趣味。
自古以來,在中國人的生活中,茶和酒一直是重要的角色,它們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底蘊。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都與它們有關。例如茶和古代的婚俗存在著一定的聯(lián)系,由于茶樹不能移栽,象征著婚姻的忠貞,所以在一些地區(qū)人們結婚時要種茶樹。在一些經典的文學作品中,葉底花常常被用來形容少女的美,還有一些文學作品會用相互邀請喝茶這一舉動來傳達彼此之間的愛慕之意,如此一來喝茶也被營造出一種濃厚的審美氛圍。中國人喜好喝酒,飲酒讓他們感受到不一樣的氣象,同時在飲酒的醉人氛圍中,人們能感受到美,雖然這種氛圍看不見也摸不著,但人們能感受到,而且這種氛圍營造出來的感覺往往可以直達心靈的深處。中國人特別追求這種在普通的日常生活中營造出的美的氛圍。
在西方,喝咖啡是一種文化,這種文化中也包含了豐富的文化意蘊和審美情味,和人們的社會生活風氣、時髦和各種愛好的趨勢相關聯(lián)。②在優(yōu)雅、輕松的咖啡氛圍的啟發(fā)下,人們在喝咖啡的同時也欣賞音樂,討論詩歌,討論學術和社會問題,在喝咖啡這一活動中融入了文化和美學因素。③而藝術家、文學家們創(chuàng)作出的藝術文學作品,也常常以百姓的普通、日常的生活為題材,使得藝術審美生活化?!对娊洝分杏幸恍┳髌?,描繪的就是百姓的日常生活,如《七月》《東山》等,作品中包含了濃厚的生活情趣。中外繪畫史上的許多繪畫作品也同樣描繪了這樣的日常生活場景,如敦煌壁畫上就生動再現(xiàn)了紡織、耕種、制陶、畋獵等場景;17世紀的荷蘭畫派也創(chuàng)作了大量描繪荷蘭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的繪畫。這些描繪最普通、最常見的日常生活和勞動、娛樂的繪畫,顯現(xiàn)了百姓樸素而又怡然自得的生活世界,因而能引起觀賞者的共鳴并呈現(xiàn)出極大的美感。
“日常生活的審美”大抵能夠劃分為兩種。一種是將人們的日常生活以及大眾的身體“表面美化”的“美學表面”。審美消費在后現(xiàn)代的文化視野之下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空間里實現(xiàn),而且一切都有可能成為審美的消費物。從時尚和具有美感的“包裝”和“產品外部化”到城市建筑,從室內裝飾、城市規(guī)劃到日常美學的包裝和展示,工業(yè)設計、手工藝品和裝飾品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加以描繪,這些設計和裝飾都可以被劃定在日常生活的審美范疇。同時,不僅大眾的日常生活及其周遭環(huán)境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動,甚至就連只能屬于公眾本人的“身體”,也同樣面臨著風行的審美設計?,F(xiàn)代社會中的美顏、美發(fā)再到美體都可以算作是直接面對身體的審美改變。還有另一種“深度的審美化”已然滲透到人類的內心生活世界中,深層的審美化是在雅俗有差別的社會群體中完成的?!吧疃鹊膶徝阑笨煞譃閮煞N即精英層面的“深度的審美化”與一般公眾的“深度的審美化”。
在精英文化的“審美深度”上,少數(shù)哲學家們有一種追求,他們在尋找一個特定的“美學生活”。在流行文化的層面,與這種“深度審美”關系最密切的文化,是“仿”的興起,公眾也接受自身被這種文化“創(chuàng)造”或“改變”。甚至普通的日?,F(xiàn)實也可以被視為對普遍美學的“模仿”,作為對普遍美學的“模擬”,進入了文化生產和復制的階段。
消費原則強調商業(yè)性和娛樂性,在當今社會研究《詩經》《紅樓夢》、莎士比亞的時代已悄然過去了,真正的審美已經來到了超市、街心花園、女性的身體、廣告等領域。④我們可以在辦公室、大街上、地鐵站、商業(yè)中心和其它形形色色的地方,見到各種精美或粗劣的圖畫、廣告招貼等等。當然,包括明星大人物的私密性話題以及如今被大肆宣傳的“中國好聲音”。
傳統(tǒng)媒體如雜志、報紙、電視對“好聲音”的報道,與眾多網上的消息以及其它新媒體的報道,使這種節(jié)目真正地成為了一場媒體盛宴。在人們對明星產生了一定的審美疲勞之后,以“好聲音”為代表的娛樂節(jié)目將審美化的因素融入了大眾的日常生活。
“中國好聲音”就像一份文化快餐,作為一種消費品而存在是它的基本特征。全民參與、平民化正是“好聲音”的賣點和主要特點。審美的愉悅是從物理到精神的全面愉悅,它是豐富的精神活動。當我們收看電視節(jié)目,評論著對節(jié)目中每一個選手的印象,這種評價就不僅僅是一個即時的、瞬間的、感官上的刺激,它也會反應在精神上。同時這個過程也是一種審美的進程,讓審美從傳統(tǒng)的藝術領域跳出來,用更加豐富與簡單的方法將審美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同時,也正是由于“好聲音”這個消費模式以精神性的模式存在,越來越多的審美因素和精神享受逐漸滲透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
材料的進化,也使藝術美的產品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廣泛地傳播開來。在早期木版印刷時期,經典文學作品的印刷總數(shù)屈指可數(shù),而在印刷技術和材料大大進步的現(xiàn)代,它們的印刷數(shù)量是原來的成百上千倍甚至更多?,F(xiàn)代錄音技術,可以將一首歌曲在無數(shù)唱片、錄音帶、光盤里復現(xiàn)。現(xiàn)代印刷技術,還可以將一幅傳世名畫復制出數(shù)以萬計的摹本。
在《重構美學》一書中,韋爾施論證了現(xiàn)代社會審美泛化是一個逐漸深入的過程,這一過程包含四個漸進的層次,第一個層次是錦上添花的日常生活表層的審美化;第二個層次是更深一層的技術和傳媒對我們物質和社會現(xiàn)實的審美化;第三個層次是同樣深入的我們生活實踐態(tài)度和道德方面的審美化;第四個層次是彼此相關聯(lián)的認識論的審美化。⑤如果把這四個漸進的層次順序顛倒過來,我們便能夠首先從認識論上來理解日常生活審美化這一現(xiàn)象以及這一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必然性。在大眾的認識領域,美學占據(jù)了核心地位,并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人們不僅在欣賞、認識和體驗現(xiàn)實時,其審美態(tài)度也反映出美學,而且美學在人們對現(xiàn)實的審美建構中也發(fā)揮著作用。在人的發(fā)展過程中,美可以說是一直如影隨形,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真理和善良、真實和完美的良好發(fā)展中,美也成為它們和諧統(tǒng)一的粘合劑。
因此在認識論上人們往往將審美泛化,而這應該會從外部影響人們對現(xiàn)實的態(tài)度,從而在日常生活中得到體現(xiàn)。但從認識到我們所講的日常生活的真正審美化還需要社會條件。只有在現(xiàn)代社會中,隨著現(xiàn)代消費文化的興起以及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全面交融,日常生活的審美化才真正成為一種現(xiàn)實的實踐和一個我們可以真正體驗的社會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
費瑟斯通通過消費的生產——消費的過程——消費的效果這一動態(tài)的過程,討論了消費文化的一些特點。在消費生產中,其特點是商品生產過剩,導致商品過剩。在消費過程中,商品的交換價值被分解和融化,突出了商品的符號特征。
關系分裂的象征,從而形成了“聲譽經濟”,這種經濟消費的特征是樂趣,“夢想、欲望和異想天開的幻想的體現(xiàn)”,但是這種樂趣得到了控制,它并沒有成為“狂歡節(jié)”,這種“無序的有序”正體現(xiàn)了日常生活審美化的文化特征。
現(xiàn)代社會的消費文化實際上是一個政治、經濟和文化整合的過程。消費的生產是一種因商品過剩而導致的商品本身使用價值下降的經濟行為,商品使用價值的下降使得商品僅僅成為一種記號,記號的過度生產和影像與仿真的再生產導致了固定意義的喪失,而當意義喪失之后一切都失去了距離和深度?!叭シ只焙汀熬嚯x消解”便成為這個社會的基本特征,這一去分化的過程直接與客體融合,通過表達欲望使其融入直接的體驗之中,最終以審美的形式將現(xiàn)實表現(xiàn)出來??梢哉f經濟的過剩生產是日常生活審美化發(fā)生的根基。
費瑟斯通(Featherstone)指出,日常生活的審美有三種形式出現(xiàn):第一種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和1920年代的藝術亞文化,即歷史前衛(wèi)、達達主義和超現(xiàn)實主義;第二種是將生活轉化為藝術作品的策劃;第三種是在社會日常生活中充溢著的迅捷的符號和影像。⑥
現(xiàn)代技術的發(fā)展使人們的日常生活更具表現(xiàn)力。我們的食品、衣服、住房和運輸都采用設計好的藝術化的包裝。各種各樣的媒體為我們提供了令人驚異的影像和仿真的超負荷信息。通過發(fā)現(xiàn)美學,我們的日常生活也已成為藝術和文化。飲食文化、休閑文化、服飾文化等各式各樣的文化無一不在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
影像技術通過偶像化形象來固定地指代某些意義。這些美化過形象、以不同風格示人的光彩照人的影視明星,他們的穿著和行走姿勢(包括一些異常的姿勢和眼睛)已經成為人們眼中的流行習慣。當他們吃、穿、玩、樂的時候,怎么做、做什么,成為影視媒體的作品和介紹中潛在的臺詞。生活現(xiàn)象如此復雜而紛繁,它與以往任何時代相比,涌入人們的眼中的數(shù)量都是前所未有的。人們開始思考個人的存在如何呈現(xiàn)在日常生活中而不再只停留在觀看的層面。人們意識到自己也可以得到審美表達,可以被表達為美學對象,在這種表達中能夠獲得別人的認可。僅僅認識生活是不夠的,對生活的重新發(fā)現(xiàn)是為了改變生活。
比如我們的身體、頭發(fā)及皮膚,在電視上轟炸的廣告大都是針對女性的。洗發(fā)水廣告、護膚品廣告、首飾服裝廣告、減肥瘦身廣告、美容塑身廣告層出不窮。這些廣告促成消費的最大動力在于要想改變生活必須先改變自我,美化生活要先從美化自身做起。廣告試圖向公眾展示和引導精致的生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形式主義的趨勢。各種代言人的征選,各種選美活動,以及品牌形象大使的選拔活動,在媒體的關注下,人們都注意到一點,美沒有在任何地方處于劣勢,所到之處無往不勝。媒體不止一次報道,許多女大學生為了尋求一份穩(wěn)定的工作,毫不猶豫地花費數(shù)量不菲的金錢,為自己做整容手術。這種類型的輿論,從側面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都市人復雜的審美和心理問題。個人的審美風尚和個人生活的審美要求,都隱含了現(xiàn)實生活中所有理想化的祈望。再比如,人們總是希望把自己的居所裝修得富麗堂皇,從房子的選址、結構的設計、總體的布局,到居室的色彩搭配、家具的設置,乃至一幅字畫、一個小裝飾品,無一不是精心地去構思、設計,希望自己的居所與眾不同,體現(xiàn)主人高雅的情趣和不俗的格調。
費瑟斯通(Feather stone)認為,積極追求審美生活的人們主要是有相當大的經濟消費能力的人、浪漫主義者、知識分子和藝術家。費瑟斯通分析了他們的想法,并指出這些人最感興趣的是如何以審美價值的名義使人們對生活的理解更加容易接受,即使他們受到質疑或否認甚至受到挑戰(zhàn),并且提供一般意義上的文化和知識商品的價值,以及如何應用它們來體驗其指導。其次宣稱在他們的亞文化中自己的生活方式如何優(yōu)越,以便其它缺少時尚、風格與感知的人能沿襲。在費瑟斯通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在日常生活中追求審美化就是以某種審美方式追求生活的意義。
不管日常生活審美化的局限性或缺點如何,不可否認的是目前它確實以極大的影響力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影響著我們感知和認識整個世界的方式。興許我們才剛進入到這種歷史趨向的初始階段,然而無論如何日常生活的審美化趨向必將對我們的日常生活產生越來越多的影響,同時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傳統(tǒng)美學觀點需要提出新的問題,給出新的答案并要求當代美學進行重新建構。
注釋:
①[德]沃爾夫岡·韋爾施:《重構美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年,第167頁。
②高宣揚:《流行文化社會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129頁。
③張世英:《美學原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214-216頁。
④蒲振元,杜寒風:《美學前沿》,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年,第157頁。
⑤[德]沃爾夫岡·韋爾施( Wolfgang,W.)《重構美學》,陸揚、張巖冰譯,前引書第40頁。
⑥[英]邁克·費瑟斯通:《消費文化與后現(xiàn)代主義》: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年,95-9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