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等旗 車銀富 于濤 杜洪亮 陶峰
730000, 蘭州大學第一醫(yī)院口腔頜面外科
黎氏管是黎介壽院士發(fā)明并成功應用于普通外科中腸瘺的治療,救治了成千上萬的腸瘺患者[1],其在口腔頜面部間隙感染的治療中亦有很好的應用。
2015 年6 月~2019 年5 月,收治34 例口腔頜面部多間隙感染患者。32 例為牙源性間隙感染(包括咬肌間隙合并翼下頜間隙感染11 例,翼下頜間隙合并顳及顳下間隙13 例,口底蜂窩織炎10 例);2 例為腺源性口底蜂窩織炎(表 1)。
表 1 臨床資料
黎氏引流管為三腔管(圖 1),外管可以選用各種規(guī)格的醫(yī)用橡膠管,直徑一般為0.4~1.2 cm,長度20~40 cm,根據(jù)膿腫膿腔的大小均勻剪出直徑0.2~0.3 cm的側孔。內管為外套管內穿入的一根小管(輸液器管),接生理鹽水持續(xù)灌洗。外套管在創(chuàng)口外側接吸痰管,中心負壓吸引。
圖 1 黎氏引流管
術中小切口常規(guī)切開引流沖洗后內置黎氏引流管(圖 2)。系膜法封閉創(chuàng)口,確保腔隙形成真空(圖 3)。
術后局部負壓沖洗引流,沖洗液體為生理鹽水和雙氧水,沖洗速度以40~60 滴/min為宜,負壓為50~100 kPa。記錄24 h沖洗量,術后常規(guī)抗感染治療。
圖 2 切口內置黎氏管 圖 3 生物膜封閉創(chuàng)口
統(tǒng)計結果中平均瘢痕長度為(2.92±0.52)cm,平均瘢痕寬度為(0.41±0.09)cm?;颊咝g后6~14 d治愈出院,平均創(chuàng)口愈合時間為(9.18±1.99)d(表 2)。治療前、中、后的VAS評分分別為(8.88±1.26)、(3.34±0.52)、(0.46±0.18)(表 3)。
表 2 患者傷口愈合時間及術后皮膚瘢痕形成情況
表 3 患者治療前、中、后疼痛情況
黎氏管持續(xù)沖洗負壓引流采用小切口切開引流,創(chuàng)口瘢痕小,本研究得出的術后愈合瘢痕長度及寬度與文獻報道[2]的瘢痕長度11.5 cm、瘢痕寬度1.3 cm相比,該方法具有明顯優(yōu)越性。本研究得出患者治療前、中、后VAS值分別為8.88、3.34、0.46,與常規(guī)切開引流治療前、中、后VAS值7.14、5.97和1.04[3]相比,患者痛苦少。持續(xù)全面的負壓通暢引流,避免了局部滲液滯留和積聚,改善了局部的微循環(huán),促進組織水腫消退[4]。文獻報道[5]廣泛切開引流后患者的平均愈合時間為12.7 d,而本研究平均愈合時間為9.18 d,創(chuàng)口愈合時間縮短。此外,此方法無需每天創(chuàng)口沖洗換藥,減少了醫(yī)務人員的工作量。
綜上所述,黎氏管持續(xù)負壓沖洗引流在頜面部多間隙感染的治療中效果良好,輔以全身抗感染等綜合治療,能夠有效提高頜面部多間隙感染的治療效果,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