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玉琳
我有幸生活在閩東北的大海邊。這里海洋資源豐富,海域面積和大陸岸線均占福建全省三分之一,盛產(chǎn)大黃魚、海帶、紫菜、鮑魚、海參、鱸魚、彈涂魚等,享有“中國大黃魚之鄉(xiāng)”“中國鱸魚之鄉(xiāng)”“中國海帶之鄉(xiāng)”“中國紫菜之鄉(xiāng)”“中國南方海參之鄉(xiāng)”的美譽。
家鄉(xiāng)的人們,祖祖輩輩靠海而居,把一半的夢想揮灑在海上。海,是他們的心靈之所。波光粼粼的故鄉(xiāng),海水酣暢的宮殿,有變幻的光影,也有現(xiàn)成的藍調(diào)秘境,鋪滿了多少奇珍異寶,也鋪滿肥沃鄉(xiāng)愁。
小時候,我常常赤足跟在大人后面,在海灘上捉螃蟹,在礁石上敲牡蠣,用得來的錢,買小小的作業(yè)本,也買唐詩宋詞。而他們則以海為家,造船,捕魚,養(yǎng)殖,生兒育女,終其一生。海洋,家園,春天……這是一個需要被重新構(gòu)建和確認的世界。也許,海里有土地播撒不出去的種子,我們才需要長出幼小的耳朵,用足夠的智慧傾聽。
有時想念家鄉(xiāng)的海,就去想念那些面孔黝黑、腳趾粗大的男人和女人,我說的是我海邊的鄉(xiāng)鄰。在夢中,在故鄉(xiāng)的東沖半島,我總能看見,男人用古銅色的肩膀貼著海岬,用列陣的船隊擺脫險境;女人在礁盤上敲打貽貝,這石縫中的生計,仿佛已經(jīng)堅持了半個世紀。
可曾幾何時,過度粗放無序的捕撈和海上養(yǎng)殖,對航道、錨地等海上“生命線”近乎粗暴的占有,嚴重影響了海洋生態(tài)環(huán)境,讓家鄉(xiāng)這片美麗海洋,留下了一道道目不忍睹的瘡痍。我曾在我的詩集《海邊書》中寫到:“海啊,你長時間消失/以愛情的名義拋棄我/在我的寒夢里/有未曾遺忘的冰川/駁船嗚咽著一路挺進/帶回被撕裂的疼痛?!?/p>
至此,大海還能剩些什么,我們從大海中搬動什么,成了新的生存命題。
有位哲人說,大海最終能沖刷人類的污垢。
痛定思痛中,人們開始重新關(guān)切和思考海洋。在共同努力下,家鄉(xiāng)開始了一場長達兩年的史詩般的海上綜合整治。這是愛,是犧牲,是救贖,是融合,是自我斗爭,是解開謎底的海洋開發(fā)與保護的辯證題。海洋潔凈了,航道開闊了,養(yǎng)殖升級了,白海豚回歸了……那蜿蜒向東的生命之海里,那柔美而又湛藍的海水,正在灌溉我,那長滿波濤的手臂,正在輕輕撫摸遠處的燈塔和峰巒……
我想用澎湃的激情,感謝生命中的這片海域,感謝它日夜不息的滌蕩和指引。
而那些曾經(jīng)被掩埋的,就要在大海里重生?,F(xiàn)在我只想讓我的腳步再慢一些,像曙光中的藍馬在海里散步。我移動,心靈緊貼著細沙,裝滿狂浪和激流,也捂緊沸騰和荒蕪——
除了海,我沒有別的地方可去。
大海不說話。它的起伏,誕生了新的美學(xué)方式,像一首詩,懸而未落,而又不為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