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佳瑩
5月下旬,杭州市衛(wèi)健委在專題會上提到,擬升級健康碼,通過集成電子病歷、健康體檢、生活方式管理的相關數據,將用戶的健康指標和健康碼顏色相聯系,建立個人健康指數排行榜。
這一意欲將健康碼常態(tài)化利用的探索當即引起爭議。除了健康碼已經獲取的個人健康信息較敏感外,漸變色健康碼集成電子病歷、生活方式管理等設想更引發(fā)了公眾隱私被進一步掌控、甚至進行公開排序的擔憂。
與杭州市意欲升級健康碼,進一步獲取和利用公眾信息不同,在今年的兩會上,多位代表委員對新冠疫情期間所收集的個人信息的去向則較為謹慎。
全國政協(xié)委員、百度董事長李彥宏借助提案建議,針對新冠疫情期間采集的個人信息設立退出機制,對已搜集信息進行規(guī)范管理,降低數據泄露、濫用風險等。全國人大代表、中央網信辦原副主任任賢良認為,為了防止疫情傳播,公眾讓渡了一部分個人信息權利,但這種讓渡是有邊界和時限的,在疫情結束后,有關部門應當對所收集的個人信息進行封存、銷毀。
“社區(qū)掌握很多信息,而且現在連辦公大樓的物業(yè)都知道我住在哪里,這在以往是不可想象的?!北本┣迓陕蓭熓聞账紫匣锶?、律師熊定中道出了個人信息被多方掌握的憂慮。
打通社區(qū)、辦公物業(yè)、交通口數據,多方共享個人信息恰是健康碼實現行程追蹤、精準抗疫的必要條件。杭州市委副書記張仲燦曾表示,健康碼之所以有效,關鍵在于數據比對。通過集合衛(wèi)健、交通運輸、公安等各部門數據,豐富個人的信息維度。可供比對的信息越豐富,對個人的“畫像”越具體,系統(tǒng)作出的評判便越精準。
各方關切健康碼信息去向的緣由在此,而多維度的個人信息一旦被泄露或濫用,給公民個人帶來的風險將是難以復原的。然而,與公民對于個人信息的關切不同,地方政府投入了人力、時間等各種成本推行健康碼這一平臺,無論是基于既有成果的更優(yōu)轉化,還是智慧城市建設的政績考量,維持甚至豐富健康碼的功能都是地方政府的較優(yōu)選擇。
其中的典型案例即杭州推行漸變色健康碼。早在2月份,杭州健康碼便實現了與電子健康卡、電子社??ǖ拇蛲?,目前已通過健康碼實現了一碼就醫(yī)、預約掛號、一鍵急救、心理援助、健康檔案等多個健康應用,杭州也由此成為全國首個可憑健康碼看病的城市。
而此次擬推行漸變色健康碼之所以引起較大爭論,原因在于杭州方面意欲升級健康碼的功能,依托健康碼進一步獲取、打通個人的信息數據。
從其設想的漸變色健康碼個人健康評價頁面,可以注意到,當日運動情況、飲酒、吸煙、睡眠等情況將被納入評價,得出個人當日健康得分。健康碼最初的紅黃綠三色將升級為不同深淺程度,對應不同的健康得分,越“綠”越健康。同時,也可以通過大數據對樓道、社區(qū)、企業(yè)等健康群體進行評價。
盡管杭州官方聲稱,該設想意欲促進健康生活方式的養(yǎng)成,是以大數據推行便民舉措,但民眾的質疑在于:杭州市有關政府部門是否有權利收集個人電子病歷和生活方式數據?集成這些數據是否得到個人明示授權?在后抗疫時期有無必要?比“綠”的健康指數排序會否帶來歧視?
杭州市相關部門顯然未能充分有據地回應輿論的質疑。
在公布漸變色健康碼設想的數日后,市衛(wèi)健委信息中心負責人表示,“一碼知健”漸變色健康碼僅為設計思路,該設想的初衷是為了促進健康生活方式的養(yǎng)成,現正根據各方的意見建議,進一步深入研究,目前沒有上線計劃。而如何審慎應用健康碼,開發(fā)應用場景,這需要全盤統(tǒng)籌考慮。
實際上,不只杭州,在廣州,新“穗康碼”可作為實名電子身份證明,一次生成長期有效;上海則將“隨申碼”定位成:為市民或企業(yè)工作、生活、經營等行為提供數據服務的隨身服務碼。據了解,也有地方政府打算依托健康碼,集成醫(yī)院掛號、交通違章處理、企業(yè)申報、個人情況申報,領取公積金等功能,作為市民辦理日常事務的一個入口。
以個人信息大數據為基礎,實現各場景的快速通行和高效事務辦理,無疑讓未來的智慧生活充滿想象空間。然而,健康碼本就為抗疫時期的特殊產物,基于公共防疫需求,公民讓渡了部分個人權利,自主申報個人各維度信息,這意味著,升級健康碼本身不只要考慮以隱私換高效是否必要,還需要斟酌是否合法合理。
“應急狀態(tài)的特點是暫時性和可回復性,一旦疫情緩解或結束,都應該進行相應的動態(tài)調整。一般情況下,只有公共防疫部門才有權獲取、保管這些數據,后續(xù)公民擁有的刪除權等應該得到尊重,而不能將它常態(tài)化,作為長期的處置方法?!睂ν饨洕Q易大學數字經濟與法律創(chuàng)新研究中心執(zhí)行主任許可表示。
除李彥宏和任賢良,全國政協(xié)常委、國務院參事甄貞也認為,應建立公民個人信息定期清理機制,明確疫情防控期間收集的不同類別個人信息的保管期限,對于期限屆滿的個人信息,由相關負責人及時運用刪除數據庫、銷毀紙質文檔等方式予以清除,降低信息保管成本和泄露風險。
也有學者提出,當下仍處于防疫成果鞏固階段,倘若出現第二波疫情,徹底刪除健康碼信息是否是一個最優(yōu)解?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未來法治研究院副院長丁曉東表示,在疫情尚未完全平息的情況下,比較合適的處理方式是將健康碼信息進行匿名化處理,加強安全保護級別,且只能為抗疫、新冠藥物研發(fā)所用。
歷經此次疫情,健康碼確實已經邁出了大數據治理的一大步,無疑對于智慧城市和電子政務治理進行了具有實際意義的探索,將健康碼的既有成果棄置不用顯得可惜。但熊定中指出,從信息安全和合理合法使用的角度而言,不能簡單以高效和利益衡量。“只要出現一起風險事件,就會讓這種信息收集行為蒙上巨大污點,再想全員動員就難了。出于其他目的需要采集這類個人信息,可以重新合規(guī)地進行,得到個人明示許可和授權,雖然可能需要花些成本和時間,但在法律上站得住腳,也是值得的?!毙芏ㄖ姓f道。
“若想開發(fā)其他功能,除非有其他app或產品獲得用戶明確授權,用戶授權其信息用于掛號或其他用途??傊?,無論以何種目的,將健康碼獲取的信息突破抗疫的用途,都是不合適的。”丁曉東表示。(來源:《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