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是人類忠實的朋友,無論是獵犬、警犬、導(dǎo)盲犬,還是家里搖著尾巴的寵物狗,都善解人意,可愛而有靈性。在漢字中,我們用“犬”和“狗”這兩個字來表示它,這兩個字有什么區(qū)別呢?它們體現(xiàn)出的古人對小狗的態(tài)度又是什么呢?
今天我們口中的“小狗”,古人更多用“犬”來稱呼,它也是漢字中重要的偏旁——“犭”,反犬旁。在古文字中,“犬”是一個象形字,殷商甲骨文的“犬”有一條彎彎曲曲的尾巴。小狗高興的時候,會沖人搖尾巴,毛茸茸的小尾巴翹起來,左搖右擺,十分可愛——古人造字的時候,用簡單的筆畫表示具體的事物,特別注重體現(xiàn)它們不同的特點?!叭弊执鄠?,到了《說文解字》小篆,字形變得抽象起來,但依舊能夠看出狗矯健的身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引用了孔子的說法,“視犬之字,如畫狗也”——“犬”是一個標準的象形字。
狗和人類的生活密不可分,我們的祖先很早就馴服了小狗,讓它看家護院。在漢語中,“犬”可以和不同的動物搭配。有一個成語叫“犬馬之勞”,表示像狗和馬一樣為人服務(wù),這是一種謙虛的言辭。古代的臣子投奔君主,會說“愿效犬馬之勞”,表達自己忠心耿耿。犬和雞也有不解之緣。有個成語叫“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形容那些自己沒有本事,卻能跟著別人沾光的人?!半u”和“狗”是一對難兄難弟——雞犬不寧、雞飛狗跳、雞鳴狗盜,它們湊到一起,可沒什么好意思!兇猛的老鷹也可以和“犬”搭配使用,馴化了的鷹和犬,是打獵時的好幫手,“鷹犬”這個詞也就有了爪牙、打手的意思。
說完了“犬”,再來看“狗”。在漢字中,“狗”左邊從“犬”,右邊是句號的“句”?!熬洹币材睿硎掘榭s起來的樣子——我們常用的句號就是縮成一個小圈圈。因此,“狗”在古代往往表示小狗,剛出生的小狗像一個小毛球,蜷縮在媽媽的肚皮下,可愛極了。
狗對人忠心耿耿,但在漢語里,它卻經(jīng)常組成貶義詞。有人仗勢欺人,我們說他“狗仗人勢”;有人一張嘴就說難聽的話,傷害別人,我們說他“狗嘴里吐不出象牙”,還有狗東西、狗膽包天、放狗屁……“狗”總和這些難聽的話聯(lián)系在一起。中國古人對狗的態(tài)度相當復(fù)雜,既關(guān)系密切,同時又充滿鄙視,這種態(tài)度與人們對肆意傷人的惡狗的厭惡密不可分。到了今天,養(yǎng)狗不再是為了看家護院,更多的是一種陪伴——狗狗忠誠可愛,善解人意,隨著時間的推移,也許它們會擺脫那些貶義的語言色彩。(“章黃國學(xué)”原創(chuà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