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霜, 向家梅, 謝黎
(陸軍軍醫(yī)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 普外科, 重慶 400037)
目前,乳腺癌在女性惡性腫瘤發(fā)病率已位居第一,并呈逐年上升趨勢,也呈年輕化趨勢[1]。因此,乳腺癌術后的乳房再造越來越受到患者及醫(yī)生的關注[2-3]。目前,臨床手術治療乳腺癌以游離腹部皮瓣及股深動脈穿支皮瓣為主[4-5]。游離腹部皮瓣以腹部作為供區(qū),這類皮瓣具有血供豐富、手術時間短、組織量大等優(yōu)點[4];而股深動脈穿支皮瓣可保留肌肉功能,同時可提供足夠的血管蒂長度,供區(qū)隱蔽,重建效果也較好[5]。為進一步比較2種乳房重建術的治療效果,本研究選取138例乳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84例行股深動脈穿支皮瓣術、54例行游離腹部皮瓣術,比較術后3個月時(術后隨訪時間<3年)及3年時(術后隨訪時間≥3年)2組患者對重建乳房的滿意度、手術滿意度、胸部滿意度及腹部滿意度評分,報告如下。
選取2014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138例行乳房重建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股深動脈組(行股深動脈穿支皮瓣術)和游離腹部組(行游離腹部皮瓣術)。納入標準:(1)原發(fā)腫瘤直徑>5 cm;(2)患者經(jīng)放化療治療后2~3年無復發(fā);(3)腹部皮下脂肪較少。排除標準:(1)本次手術前進行過腹壁手術,不適合采用腹壁下動脈穿支皮瓣患者;(2)伴有肝腎功能不全者;(3)有精神疾病史患者。股深動脈組患者84例,年齡22~71歲、平均(54.33±8.12)歲,治療時長1~4年、平均(2.02±0.61)年;游離腹部組54例,年齡21~72歲、平均(53.63±8.14)歲,治療時長1~3年、平均(1.98±0.42)年。2組患者在年齡、治療時長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游離腹部組 選擇顯微外科技術對患者乳房進行再造,術中通過游離肌皮瓣或皮瓣重建乳房。術中由外向內(nèi)沿前鞘表面和腹外斜肌腱膜行皮瓣分離,并尋找腹壁下的深血管穿支進而選擇優(yōu)勢側(cè)穿支。將優(yōu)勢側(cè)穿支分離分離至腹壁下深血管起始處。選擇胸廓內(nèi)或肩胛下血管作為受區(qū)血管。在確保皮瓣血供后,應用顯微鏡下血管吻合術對游離皮瓣動靜脈逐層進行吻合。
1.2.2股深動脈組 術前1 d,使用多普勒血流儀確定大腿穿支血管的數(shù)量及位置,并對其進行標記,對皮瓣行橫向設計。在全麻下徹底切除乳腺癌病灶,并根據(jù)乳房缺損面積設計切取橫行游離股深動脈穿支皮瓣,將穿支皮瓣轉(zhuǎn)移至乳房缺損區(qū)域,并在顯微鏡下進行血管吻合,以可吸收線間斷縫合固定。使用肝素鹽水紗布對切口包扎止血,留置負壓引流管,最后對切口逐層縫合并以無菌敷料覆蓋。
比較2組患者對重建乳房的滿意度、手術滿意度、胸部滿意度及腹部滿意度評分,分別比較術后3個月時(2組中術后隨訪時間<3年)及3年時(2組中術后隨訪時間≥3年)患者對重建乳房的滿意度、手術滿意度、胸部滿意度及腹部滿意度評分,比較2組患者手術成功率及傷口感染、延遲愈合及血腫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重建乳房的滿意度、手術滿意度、胸部滿意度及腹部滿意度評分采用BREAST-Q測量量表[5],具體為:(1)乳房滿意度,滿意的乳房位置與外觀、形狀、對稱性、舒適度和手感;(2)手術滿意度,乳腺手術后的整體滿意度包括患者是否達到預期、影響、決策和遺憾;(3)胸部/腹部滿意度,從術后疼痛、癥狀和功能進行評價,評分0~100分,評分越高則表示術后滿意度、生理功能、生活質(zhì)量越好。
結(jié)果顯示,2組患者總BREAST-Q評分中的手術滿意度、胸部滿意度及腹部滿意度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股深動脈組患者乳房滿意度評分明顯高于游離腹部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總BREAST-Q評分比較Tab.1 Comparison of break-q scores between
將2組中隨訪時間<3年的患者術后3個月時的BREAST-Q評分進行比較,結(jié)果顯示,股深動脈組的手術滿意度、胸部滿意度及腹部滿意度評分與游離腹部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乳房滿意度評分高于游離腹部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中隨訪時間<3年患者術后3個月時的BREAST-Q評分Tab.2 Comparison of BREAST-Q scores of 3 months after operation in <3 years
兩組中隨訪時間≥3年患者術后3年時的BREAST-Q評分結(jié)果顯示,股深動脈組患者的乳房滿意度、手術滿意度、胸部滿意度及腹部滿意度評分與游離腹部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中隨訪時間≥3年患者術后3年時的BREAST-Q評分Tab.3 Comparison of BREAST-Q scores of 3 months after operation in ≥3 years
結(jié)果顯示,股深動脈組治愈70例,手術成功率83.3%;游離腹部組治愈46例,手術成功率85.2%,2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293,P=0.528)。2組患者的總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190,P=0.479),見表4。
表4 2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Tab.4 Comparison of complications betwenn the two groups
據(jù)統(tǒng)計,我國乳腺癌發(fā)病率每年呈遞增趨勢,對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造成嚴重影響[6]。隨著篩查技術、診斷規(guī)范及多種治療手段的快速發(fā)展,乳腺癌診斷水平逐漸提高[7]。因此,人們對乳腺癌術后重建越來越重視[8]。目前,臨床重建術主要包括股深動脈穿支皮瓣和游離腹部皮瓣[9]。股深動脈穿支皮瓣供區(qū)較為隱蔽,可提供足夠的血管蒂長度,對乳房重建效果較好。而游離腹部皮瓣手術時間短、血供豐富、并以腹部作為供區(qū)。2種重建術各有優(yōu)勢,因此,探討比較兩種重建術的治療效果成為當前臨床熱點。
乳房滿意度、手術滿意度、胸部滿意度及腹部滿意度評分可作為衡量2種重建術治療效果的參考指標。其滿意度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生理及生活質(zhì)量越好。本研究顯示,經(jīng)股深動脈穿支皮瓣治療后的患者,其乳房滿意度評分明顯提高,而其他指標則無顯著差異。這可能因為,股深動脈穿支皮瓣的患者接受放射治療較少,因此對乳房表面皮膚損傷程度較輕。而選擇游離腹部皮瓣的患者因放射次數(shù)較多,導致乳房皮膚僵化和二次改變不太美觀。
研究發(fā)現(xiàn),自體組織乳房對術后放射治療有較強的耐受力,矯正腋前襞缺損畸形及鎖骨下凹陷,促進慢性潰瘍創(chuàng)面的愈合。初期,游離腹部皮瓣雖然手術難度及風險較小,但對供區(qū)損傷過大,影響乳房滿意度。相比于股深動脈穿支皮瓣重建術,腹直肌內(nèi)分離得到腹壁下動脈穿,并以此制備較長的穿支皮瓣血管蒂,使可供吻合的動脈受區(qū)選擇范圍明顯變大,因此,皮瓣不攜帶肌肉組織且更易塑形,極大減少對供區(qū)的損傷程度[13]。股深動脈穿支皮瓣常選擇臀部或大腿作為供區(qū)。因為,此區(qū)域位置比較隱蔽,對肌肉功能有較小影響,而且能提供足夠的血管蒂長度。橫向股薄肌瓣設計的不足之處是需要患者經(jīng)常更換體位,從而增加供區(qū)損傷機會。有研究發(fā)現(xiàn),股深動脈穿支皮瓣重建術皮瓣多呈橢圓形,而橢圓形是目前乳房重建最為理想的形狀[14]。同時,大腿內(nèi)側(cè)股深動脈穿支皮瓣位置對臀部輪廓影響較小,同時攜帶的組織量較大,因此對患者身高及體重無嚴格限制,能夠滿足多數(shù)女性乳房重建需求。此外,大腿后中區(qū)域筋膜存在大量股后皮神經(jīng),使重建后的乳房更為自然豐滿[15-16]。
長期滿意度可作為評價重建術長期效果的重要指標。本研究顯示,術后3年以上,經(jīng)股深動脈穿支皮瓣重建術和游離腹部皮瓣重建術后的患者,其乳房滿意度、手術滿意度、胸部滿意度及腹部滿意度評分無明顯差異。這可能因為,游離腹部皮瓣重建術血供充沛、組織量充足,并且盡可能少的切除前鞘及腹直肌,減少供區(qū)損傷,縮短術后康復時間[17]。同時保證乳房形態(tài)的穩(wěn)定性,較少腹直肌失神經(jīng)萎縮,使肋間神經(jīng)得以保留[18]。
綜上所述,股深動脈穿支皮瓣乳房重建的患者初始乳房滿意度明顯優(yōu)于游離腹部皮瓣乳房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