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貝小戎
1925年,捷克人盧斯蒂格到了巴黎,他在報紙上看到報道說,埃菲爾鐵塔生銹了,維修成本很高,許多巴黎人覺得應該把它拆了。盧斯蒂格就謊稱自己是法國郵電部部長,對法國的一些金屬回收商說,埃菲爾鐵塔要拆掉,他讓這些商人競價,最后他讓安德烈·泊松中標。泊松發(fā)現(xiàn)上當后,都沒好意思報警。在故技重演時,盧斯蒂格懷疑自己要露餡了,就去了美國。在美國第一次被捕時,他吹噓沒有什么監(jiān)獄關(guān)得住他。在出庭受審前一天,他把幾條被單扭成繩子從聯(lián)邦羈押中心大樓的窗戶溜出,一邊假裝自己在擦窗戶一邊往下溜。行人看到后也沒覺得有什么不對勁。1992年,林德斯科格在《作假、欺詐和其他空話》中列舉了盧斯蒂格給騙子的十條教導,包括:“等待其他人披露自己的政治觀點,然后表示同意”“永遠不要喝醉”。
美國聯(lián)邦調(diào)查局網(wǎng)站上介紹了各種常見的騙局,其中一種是“化妝品和抗衰老產(chǎn)品欺詐”,防范的秘訣包括:當心“秘方”和“突破”之類的字眼;要警惕那些宣稱能治愈多種沒有關(guān)聯(lián)的疾病的產(chǎn)品;要小心那些號稱沒有副作用的產(chǎn)品。還有一種“羅曼史騙局”,這類騙子往往謊稱他們是建筑行業(yè)的,在美國以外做項目。這使得他們更容易避免跟欺詐的目標見面,要錢看病時也顯得更合理。
心理學家說,騙子之所以能夠得手,是因為他們賣的不是現(xiàn)實,而是受害人希望相信的幻想。我們大部分人都抱著樂觀的幻想,認為自己比我們實際上所是的更加聰明、更有吸引力、更重要,相信日子會越來越好。
最能說明這一點的是2013年美國物理學教授弗蘭普頓的受騙經(jīng)歷,一個女的假裝自己是模特,讓這個68歲、離異的教授相信,他是一個32歲的女模特的理想配偶。這看上去不合情理,但是弗蘭普頓愿意相信,一個超模能嫁給一個他那么聰明的人才是幸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