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傳海 曹筱璐
1.10月6日,中鐵建電氣化局三公司員工在京沈高鐵北京朝陽樞紐動車所放線施工(潘瑞強 攝)
今年1至8月,中國鐵建電氣化局三公司超額100.55%完成了集團下達的經營承攬計劃;完成施工產值同比增長24.75%;項目綜合收益率較有史以來最好的2019年指標同期提高了3個百分點。在新冠疫情影響下,他們是如何實現逆勢增長的?近日,筆者帶著諸多疑問進行了深入探訪。
對比公司經營管理部部長曹光手中去年12月和今年9月的兩份工作匯報,可以看到增加了“責任成本管理實驗室”(以下簡稱“實驗室”)這個新詞。另外,挖潛創(chuàng)效的技巧交底在原來的制度體系、投標報價及合同、施組方案、物資管理與創(chuàng)效、成本核算與財務管理、責任預算及經營創(chuàng)效“六交底”基礎上增加了一項勞務管理交底(簡稱“七交底”)。仔細研究后發(fā)現,除了把去年開工的興泉鐵路項目“追加”進來,今年開工建設的京唐高鐵、京濱高鐵項目也都被指定設立“實驗室”。
“項目部是企業(yè)責任成本的源頭,要降成本,就得抓住這個牛鼻子?!痹摴径麻L陳憲祖說。他打了個比喻,降成本,好比防止掉進“坑”里面,必須弄清楚“坑”在哪兒,怎么防止掉進去“爬”不出來,要用啥方法“填”這個“坑”,都要弄得一清二楚。雖然“填坑”離不開公司督導,但真正的主角還是項目部。這就是他們設立“實驗室”的初衷。
“圍繞責任成本管理,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改變過去先干后算、邊干邊算和完工以后再算的方法,先算再干,一事一算,完工即算。”曹光說,投標的時候,經管部派人與市場部一起踏勘現場,摸實情,為編制成本測算報告和二次經營創(chuàng)效方案掌握第一手資料。市場部編制好標書的同時,經管部也拿出了成本測算報告初稿。等到工程中標,經管部又按照合同清單,拿出了二次經營創(chuàng)效策劃方案,并且針對項目特點和責任成本管理要求,按照責任范圍,逐一對項目職能部門和責任人進行“七交底”,以下達責任通知書的形式逐一明確收益指標。去年,他們先后給15個項目下達責任預算通知書,今年1至8月,又給22個項目下達了通知書,確保每個項目肩上有指標。
公司經管部在編制成本測算報告時發(fā)現,北京東站信號樓的建設工期是京唐項目成本管理最大的潛在風險源。為此,項目負責人趙波波果斷調整工作重心,把對外協(xié)調的重點放在北京東站,很快打開了工作局面。8月底就完成了原信號樓設備搬遷工作;9月中旬,開始新建信號樓基礎施工工作。原先擔心“開工難”的北京東站信號樓工程成了全線率先開工的示范點。
“在活越來越難干,錢越來越難掙的情況下,把經營管理的功夫用到位最重要。”該公司董事長陳憲祖說,除了公司經管、財務、工程、物資設備等部門與項目形成聯動機制,每月梳理和跟蹤成本管理的重點“科目”,形成專題報告,每個季度針對項目存在的問題和需要公司協(xié)調解決的事項,進行綜合分析,摒棄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做法,確保把因項目施策、因事由定策、因環(huán)境調整策略的戰(zhàn)略落到實處。
公司工程部部長楊剛和副部長劉春雨一年有三分之二時間下沉到項目部解剖麻雀。楊剛把工作重點放在解決施工組織方案與降耗增效的矛盾上,劉春雨則把工作重點放在指導項目通過科技攻關向“雙創(chuàng)”要效率和效益上。今年3月復工不久,劉春雨就和設備物資部副部長翟加友帶領智能化裝備研發(fā)推進小組成員,在河北高碑店、湖北襄陽、河南鄭州和京雄城際鐵路施工現場之間來回穿梭。僅用了近3個月的時間,就與科研單位聯合成功研制出我國第一代接觸網支柱組立智能裝備、腕臂安裝智能裝備和參數檢測及吊弦標定智能裝備(簡稱“接觸網三型智能裝備”),使我國高鐵“四電”智能化施工跨入國際先進行列。
“接觸網三型智能裝備”在京雄城際鐵路河北段投入使用后,支柱組立精確度控制在3毫米以內,每立一根支柱人員減少三分之一,綜合成本降低60%;安裝一套接觸網腕臂,工效提高三分之二,減少勞動力40%,僅用75天就完成了236公里接觸網架設和調整任務。被疫情耽誤的工期硬是給搶了回來,原本需要人海戰(zhàn)術所增加的成本也降了下來,京雄城際鐵路河北段按時聯調聯試從不可能變成了如期進行。
為了確保項目預算的降耗增收“顆粒歸倉”,他們把原來的月度報表、季度報表從簡單歸納數據,轉而向分析項目存在的問題和需要公司協(xié)調解決的事項聚焦。通過數據對比、問題分析、研究對策,解鎖難題,責任到部門,指標到人,抓實抓細責任成本控制和二次經營,提高項目管理水平,真正把該撿到“籃子”里的“菜”,撿到公司這個“籃子”里面來。
2.中鐵建電氣化局三公司董事長陳憲祖(中)在京雄城際鐵路建設工地與技術人員一起探討施工方案(翟加友 攝)
3.中鐵建電氣化局聯合科研單位共同開發(fā)的接觸網支柱智能化組立裝備在京雄城際鐵路河北段作業(yè)(曹筱璐 攝)
10月19日,三公司冷滑檢測車在京沈高鐵北京朝陽樞紐環(huán)形鐵路北橋檢測接觸網(鄭傳海 攝)
從2017年到2019年,該公司責任成本管控和降耗增收的綜合收入連續(xù)3年保持在17%左右,今年上半年上升到了22.15%。原來普遍覺得降耗增收和責任成本管控難度比較大的3個項目,分別突破了30%。
項目虧損,就像感冒,有風寒引起、風熱引起,也有體虛抵抗力下降引起……無論是民間,或中醫(yī),多采用辯證施治,表里兼治,抵御于未然。降耗增效,扭虧為盈同樣如此。與楊桂林、趙波波、邢遠強、焦紅旗和張志紅等項目負責人和郭剛、曹光等部門負責人探討三公司近年來加強成本管控帶來的變化,以及少數潛虧項目“咸魚翻身”的體會,大家對公司推出的辯證施治的“藥方”和為項目提供“貼身保健”服務的印象格外深刻。
即便是像新通、浩吉、敦白和京沈項目這樣的成本管控第一方陣,也在完成“責任成本管控及降耗增收策劃方案”和“七交底”之后,通過對項目經濟運行狀況進行動態(tài)監(jiān)控,發(fā)現問題實時進行風險預警,進一步提升綜合管控水平。對此,楊桂林深有感觸地說,在完成降耗增收計劃基礎上,我們能夠超額20%完成任務,與公司職能部門堅持常態(tài)化監(jiān)控指導分不開。
對于潛虧因素錯綜復雜、經濟運行質量較差的項目,按照公司《經濟運行監(jiān)控及預警管理暫行實施細則》,分為黃色、紅色、橙色三大類預警,加強現場檢查和督導整改的同時,對少數重難點和長期處于預警狀態(tài)的項目,組織專家組到項目蹲點,幫助項目從根本上找“病根”,再一事一策、一專業(yè)一策、一責任人一策,辯證施治。另外,根據不同預警等級,分別采取通報、約談、述職等處罰措施。今年6月,公司召開“四會”(即職代會、工作會、黨委擴大會與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會)期間,責成14個在一定預警范圍的項目向大會述職,促使這些項目知敬畏、守底線,采取切實措施,有效控制經濟運行風險。
“四會”結束后,公司并沒有讓這些項目負責人一“述”了之,而是通過掛圖作戰(zhàn),定人盯守,根據經濟運行風險的變化,靈活配藥施治,精準幫扶到點子上。虧損現狀不扭轉,公司不撒手,幫扶的人就不撤離。
西北地區(qū)一個項目原計劃3年半的工期,因為各種原因,施工方案一變再變,工期一拖就是8年,直到今年9月中旬才基本完工。面對嚴重滯后的合同工期,工程干干停停,人員機具無法撤場,也無法辦理竣工決算。公司經管部門便組織專門力量,從工程清概、壓減非生產開支、施工作業(yè)清單制、向“雙創(chuàng)”要效率與效益和拓展市場等16個方面入手,嚴控成本、開源節(jié)流、降耗增效。降耗增收和開源節(jié)流收益率達到20%,基本實現了扭虧目標。
東北地區(qū)一個鐵路樞紐改造項目,由于連續(xù)跨越幾個冬季施工周期,加上都是“天窗”時間施工,車站線路多次撥接施工,接觸網和信號過渡工程繁多,工作效率低,施工難度大,安全風險大,到了施工后期,清概進度緩慢,給項目確權清收帶來直接影響。公司就把這個項目作為精準幫扶重點,從一次次撥接施工方案設計評審到撥接施工,從接觸網和信號專業(yè)過渡施工到現場安全監(jiān)控,公司主管或分管領導始終在現場指揮,公司業(yè)務部門和5個分公司技術主管,一直堅守在現場參與施工方案制定和監(jiān)控實施,確保了一次次撥接施工軟著陸,樞紐改造施工安全無事故,同時還避免了突擊搶工額外增加的20%成本費。概算清理之前,公司經管部又派專人到這個項目蹲守,參與工程量梳理,指導清概結算,積極尋找相關資料和政策依據,消除了“營改增”政策帶來的影響,化解了合同風險造成的經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