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 臻
湖南人和人(株洲)律師事務所,湖南 株洲 412000
學術界理論思想表明,情勢變化主要為狹義的理解,并無具體的內容,而不可抗力與情勢變化之間的區(qū)別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首先,是適用的范圍不同,不可抗力所適用的范圍主要為合同責任以及侵權責任,而情勢變化所適用的范圍僅僅限于合同責任自身。.其次,二者的表達形式有所不同,不可抗力主要體現在社會災難,比如戰(zhàn)爭、地震、雪災、火災或者其他自然災害之中;而情勢變化表現和涉及的變化類型主要為貨幣貶值、通貨膨脹、價格上漲等經濟類環(huán)境變化。.最后,二者的構成以及損失要求不同,不可抗力對于構成和損失的要求更加嚴格,主要指出現不可抗力因素之后,合同無法繼續(xù)履行;而情勢變化發(fā)生之后,合同如繼續(xù)履行則會出現明顯的不公平情況,但是仍然可以履行,在履行過程中,其中一方會受到嚴重損失,此類合同的不可履行性是相對的[1-3]。
市場風險主要指的是各類主體在各自經濟活動實施過程中受到的正常損失,其發(fā)生與主體責任人的整體素質、管理經驗、判斷能力以及市場環(huán)境信息的掌握能力有非常密切的關系。此類損失為各類市場主體在正常運行及發(fā)展中較為常見的風險損失,主要責任人為市場主體當事人,因此需要明確責任原則,當事人需要對此類風險承擔主要責任后果。但是,由于合同訂立后不能歸因于各方的原因,情況的改變是合同基礎動搖的結果,導致合同履行困難或明顯不公平。兩者之間的主要區(qū)別是“學位”問題。在司法實踐中,各國已經掌握了一定的衡量標準來量化“學位”,如在1933年的德國法院案件中,認為英鎊貶值20%-30%是情況的重大變化,雙方可以行使要求賠償的權利。英國一家法院裁定,提價20%和30%是常見的商業(yè)風險。如果增加一倍以上,合同將丟失。國際商業(yè)合同的一般原則中對此也有相關規(guī)定,其中將“困難情況”中的“困難”標記為“如果能夠以貨幣形式準確地計算業(yè)績,則成本或價值變化的效果將達到或超過50%,這很可能構成根本的變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五十九條對可撤銷民事行為做了相關明確規(guī)定,指出如犯罪人自身對于民事行為的相關內容存在嚴重的認識不當或者誤解情況,導致出現明顯的不公平情況,則其中一方可申請人民法院或者相關仲裁監(jiān)督管理部門進行取消或者更改處理。但是情勢的改變與多變和可撤銷的行為不同:
1..情勢變化的原因是締約雙方沒有過錯,而各方在可撤銷和多變的民事行為上有過錯。
2.從效果上看,情勢的變化對于合同自身的法律效率是不會產生影響的。
3.情勢的改變發(fā)生在合同訂立之后和合同履行期滿之前。在此期間,非利害關系方可以行使主張權。但是,針對可以進行撤銷或者調整的民事行為,當事人需要在合同成立之后一年之內使用相關的索取賠償權限,因此情勢變化和可變更、可撤銷民事行為之間的出發(fā)點也是不同的。
簽訂合同后,由于各種主觀和客觀原因,雙方均未按照要求履行義務,此可判定為合同不能履行。情勢變化后合同仍然可以履行,但是會給雙方帶來明顯不公平的影響。造成此類不公平導致合同無法正常履行的原因多種多樣,常見的主要為標的物的意外損失、合同無效、違約責任、不可抗力、第三方違反合同等[3-4],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以及合同無法履行原因明確責任人,由相關責任人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大型建筑單位合法權益的保護情況較好,但是,就我國目前合同法管理要求及相關內容分析來看,通過判斷對情勢變更原則進行取消時,違反了相應合同法的合理性和公平性,對于民法原則的誠實守信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且無法補救,導致合同無法正常履行。這種現象在法律和原則上都是不公平的,其中受害一方難以維護自身權益,此情況會導致出現法律漏洞,增加社會法律的管理壓力。建筑房產行業(yè)中此類情況的發(fā)生率比較高,為了確保此類案件能夠公平處理,相關立法管理機構需要盡快為情勢變更原則的制定具體的法律程序。
(一)筆者認為主要有三個方面:1.情勢變更原則的應用導致合同的不穩(wěn)定;2.很難區(qū)分情況變化和市場風險;3.法官在此環(huán)境下的裁量權過大,很容易導致情勢變更原則出現不合理的適用情況,影響司法的公正。從上述的原因綜合分析來看,筆者認為法律規(guī)定范圍之外的情勢改變原則不可避免會被濫用,也不能防止法官濫用酌處權。正是在立法上做出了詳細規(guī)定之后,法律行為才能得到有效規(guī)范,真正可以減少不公平的合同。當情況改變時,合同的當事方也可以在法律救濟的輔助下,變更或者終止合同,確保合同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得到保護,營造良好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
(二)為了確保情勢變更原則的合理應用,筆者建議,如建筑房地產合同糾紛的發(fā)生與情勢變更之間有直接的關系,人民法院以及相關仲裁管理機構在實際合同認定方面需要根據第三方機構鑒定結果進行最終的裁決,由當地政府建設部門將其與評估價格進行比較。通常,如果項目材料的價格風險超過50%,則應予以支持,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濫用情勢變化原則的可能性,并可以保證判決的公正。
(三)建筑房地產合同糾紛在通過態(tài)勢化原則處理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類情況:第一,舉證責任相關情勢變更中主張調整合同的當事人需要提供相關情勢改變的證據,人民法院或者相關仲裁管理機構不可主動發(fā)起情勢變更原則;第二,主張情勢變更的當事人需要證明其在情節(jié)改變的理由后的合理時間內通知了另一方;第三,應采取必要措施避免損失進一步擴大這一事實,否則,情況變化后的延長損失不予免除。
(四)結合我國的現狀和國外形勢變化的立法經驗,結合國內外復雜建筑房地產業(yè)的經濟狀況,提出建立和完善這種情況的法律制度。[5]。
首先,在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的《建設工程示范合同》中,增加情勢變更條款,明確規(guī)定由人工、材料價格波動引起的合同價格調整的風險系數,以及調整方法(設備)和施工項目的工程機械團隊。
其次,未來民法相關管理規(guī)定中需要明確相關情況出現變化之后,所需進行的法律程序以及規(guī)定內容。
再次,受法律約束。需要及時對合同法進行修改更正,增加情勢變更原則相關法律法規(guī)內容,明確情勢變更標準以及管理法律條款,確保法律約束范圍內情勢變更原則的實施。
最后,進一步說明了中國司法中對于情勢變更的解釋司法實際,審理建筑房地產糾紛合同案件時,首先根據情勢變更原則做出正式答復或者做出有關司法解釋。對于已經確定工程材料價格風險大于50%的人,最高人民法院一般應支持施工方要求賠償材料價格差。
另外,相關案件如出現情節(jié)變化,下級人民法院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需要完善對上級人民法院的監(jiān)督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