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健康是人類永恒的價值追求。在“健康中國”的國家戰(zhàn)略下,本文從體育與健康的含義、健身環(huán)境、健身時間、健身方式和健身后恢復方式等進行分析,闡述了高校學生應科學合理地進行身體鍛煉,養(yǎng)成好的健身習慣,才能增進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質量,提高自我健身的能力以達到健康的目的。
關鍵詞:大健康;高校學生;健身方式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更加關注健康。健康不僅指人的身體健康,還指人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健康。健康是人的基本權利;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財富;健康是人的一種心態(tài)。根據(jù)時代發(fā)展、社會需求以及疾病譜的改變所提出來的一種全局理念就是大健康。大健康的內涵是人們必須有健康的身體,才能更好地總結經驗,形成健康的好習慣、好方法、好理念才是真正的健康價值觀[1]。人們首先追求的是身體的健康,其次才是精神、心理、生理、社會、環(huán)境和道德等方面的健康[2]。高校學生正處于青年時代,在這個階段要養(yǎng)成正確的健康的生活習慣,高校學生除了日常生活和學習之外,可以通過健身的辦法來管理好自身身體狀況。在大健康背景下,如何用科學合理的理念和方法去指引高校學生養(yǎng)成好的自我健身習慣,提高自我健身能力,這是我們現(xiàn)階段需要探討和解決的問題。
一、體育與健康的含義
在當今社會競爭日趨激烈,身體健康成了人們生活的本錢,于是體育運動在人們生活中發(fā)揮的作用越來越大。人們對健康的認識不僅僅停留在身體健康的基礎層面上,很多人已經提出了健康的深層次定義,即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性。體育運動能夠促進學生身體健康的發(fā)展;體育運動也能夠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體育運動還能夠促進學生的適應能力的發(fā)展。我們應安排合理的運動量,在合適的運動時間開展體育鍛煉,大多數(shù)運動項目都能對身體健康產生促進作用;反之如果我們安排大運動量,出現(xiàn)超強度運動或者運動的時間不適宜,都會引起身體疲勞,也會對人體造成不良的影響。因此,在開展體育鍛煉時,必須要掌握正確的運動方式,按照運動原理與運動規(guī)律展開體育活動。[3]
二、高校學生選擇健身的要素
(一)健身環(huán)境
健身環(huán)境的選擇很重要,好的運動環(huán)境不僅能夠令人心情舒暢、心曠神怡,還能減輕學習等帶給學生的壓力。學生課外健身的場所可以選擇室內也可以選擇室外。在室外運動時,我們應選擇空曠人少的地方作為健身活動的場地;在室內運動時,我們應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和清潔,應該開窗通風換氣并進行消毒殺菌。有研究證明室內最適宜健身的溫度是在21℃~27℃,相對濕度在30%~70%。
(二)健身時間
由于早晨空氣中的污染物濃度較低適合鍛煉,午后及傍晚時空氣中的污染物濃度最高,不宜進行鍛煉。所以我們選擇早晨進行鍛煉,這是健身的最佳時間。由于在校大學生學習任務較重,有的同學早上沒有時間運動,可以選在傍晚進行鍛煉,不管是何時鍛煉,我們每周至少鍛煉3次,每次鍛煉至少半小時,一定要養(yǎng)成鍛煉習慣,保持運動的持續(xù)性。
(三)健身方式
人體在進行身體活動時,其心跳和呼吸加快,循環(huán)血量會增加,人體的代謝和產熱會加速,這些反應是產生健康效益的生理基礎。適量運動有益于身體健康,動則有益,貴在堅持,適度量力。健身活動的方式、強度、時間和頻率影響著身體健康,體育鍛煉雖然能提高人體的免疫能力,使人少得病,但一定要在科學鍛煉情況下才能取得好的健身效果,不是所有的運動都能健身,也不是運動了就能起到鍛煉身體的效果。我們要選擇合理的運動強度和運動持續(xù)時間進行鍛煉,強度大的運動不僅起不到好的健身效果,還有害于身體健康。實踐證明,有氧代謝運動能夠改善人體的健康狀況;有氧運動還可以緩解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造成的心理緊張和焦慮不安的情緒;有氧運動還可以增進食欲,促進人體睡眠等。下面我們來介紹一下科學健身的步驟。
1.自我體質的評價
我們在參與健身活動之前必須先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如是否有疾病和病史?有病史的學生需要在醫(yī)生的允許和叮囑下進行身體鍛煉,否則適得其反。通過對自我體質的評價為健身活動提供依據(jù),來了解自身體質狀況,從而選擇適合自己的健身方法和內容,以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
2.運動的負荷
根據(jù)每個人身體健康狀況的不同,運動前要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處方,達到一定的運動時間和運動強度。在運動的過程中要根據(jù)自身的體能狀況調節(jié)運動強度,真正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健身活動是以鍛煉為目的的運動,且不造成有機體的任何傷害。因此我們在做有氧運動時要掌握適宜的運動量,一般每周至少鍛煉三四次,每次持續(xù)30分鐘以上,持續(xù)時間的長短取決于練習強度。研究結果表明我們可以用心率來監(jiān)控、監(jiān)督和控制負荷強度。運動時所允許的最大心率=220-年齡,就是你最大心率。根據(jù)實踐證實,人在運動時最適宜的心率是最大心率的60%~70%,這時的運動是有助于提高人體的免疫力。譬如20歲的學生其最合適的心率區(qū)間為120~140次/分,此時的身體活動水平則達到了中等強度,因此,在運動過程中,中等強度的運動是人體最適當?shù)?。隨著自己持續(xù)不斷的鍛煉,機體適應性增強,可以適當增加運動時間和加大運動強度,從而達到持續(xù)鍛煉的效果。
3.運動項目的選擇
合理安排有氧運動、體育文娛活動、肌肉關節(jié)功能活動以及日常生活學習中的身體活動。運動強度和形式的選擇應根據(jù)個人的年齡、體質狀況確定,應循序漸進增加活動量。一般說來,可選擇強度稍大,富有沖擊力的有氧運動項目,如快走、慢跑、有氧健身操、瑜伽、太極拳、球類的球性練習及徒手揮拍練習、上下肢的力量練習等。不同強度的運動類型有以下幾個方面:有氧運動訓練如器械上健身走、爬樓梯、功率自行車、慢跑、跳舞、有氧健身操、瑜伽、太極拳、跳繩及打籃球、足球、網(wǎng)球、乒乓球等徒手的揮拍及球性練習,這些運動對有機體的心肺功能、心血管系統(tǒng)和神經系統(tǒng)都有鍛煉效果。
4.情緒的調節(jié)
疾病的發(fā)生會給人們特別是學生增添了一些不良的情緒。這些不良的情緒對人體的健康和免疫功能都有極大的損害。體育運動能夠促使學生的心理更健康,體育運動還可以緩解學生的不良情緒。不良情緒對人體的健康和免疫功能都有極大的損害。實踐證明,有規(guī)律地從事中等強度的鍛煉能取得較好的心理效應,中等強度鍛煉(最高心率的60%~75%)每次活動20~30分鐘有助于情緒的改善。有研究表明,適中的身體鍛煉能夠改善如焦慮、抑郁、緊張和疲勞等不良情緒狀態(tài),使學生心理更健康。
(四)健身后的恢復方式
健身后的身體恢復是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很多學生在運動后基本不做恢復運動,這樣使機體容易產生運動損傷、增加肌肉的酸痛、使體內血紅蛋白下降等不良反應,所以我們在健身后一定要做好身體的恢復。運動后的恢復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1.整理活動
運動后做整理活動可以消除人體疲勞,運動后做整理活動可以促進體力恢復,運動后做整理活動還可以緩解人體緊張的運動狀態(tài)。反之,運動后不做整理活動就會使人體內缺氧和靜脈血回流,使人體內血壓降低,引起身體不良反應,嚴重時會使人體出現(xiàn)休克現(xiàn)象。因此,運動后必須做整理活動,整理活動的動作要緩慢、放松,使身體得到恢復,比如慢走、慢跑或放松操等。
2.物理治療
人體在運動后可利用按摩、溫水浴或者局部熱敷等方式,來促進全身或局部的血液循環(huán),以緩解疲勞癥狀。溫水浴水溫應保持在42℃最為適宜,時間一般為15~20分鐘,每天溫水浴不能超過2次。
3.運動后的營養(yǎng)補充
人體健康除了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外,合理的生活飲食也很重要。補充營養(yǎng)物質有利于消除人體疲勞、恢復工作能力,補充營養(yǎng)物質還有利于修復機體組織和調節(jié)失衡的生理功能。運動后要及時補充能量和維生素,尤其是糖、維生素C和B1,應選吃富有營養(yǎng)和易于消化的食品,多吃水果和蔬菜。
4.運動后應保證充足睡眠
人體健康除了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外,休息睡眠也很重要。睡眠不足不僅導致身體消耗得不到補充,還會由于激素合成不足,造成體內內環(huán)境失調;睡眠不足還會影響人體免疫功能,人體在運動后保證充足的睡眠可以消除疲勞和恢復機體工作能力。睡眠時間存在個體差異,成年人每天應保持8—9小時睡眠時間,青少年每天必須保持10小時的睡眠時間。
5.注意運動后的個人衛(wèi)生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衛(wèi)生,特別是運動后更要注意個人衛(wèi)生。要養(yǎng)成勤洗手的好習慣,特別是運動以后應及時做好個人衛(wèi)生,如勤洗手、對衣物進行清洗、消毒和暴曬等,保持人體清潔。
三、結語
健康是人類永恒的價值追求。在“健康中國”國家戰(zhàn)略下,在競爭激烈的今天,我們在校大學生更應該科學合理地進行身體鍛煉,利用科學的健身手段和方法,才能增進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質量,實現(xiàn)對美好生活的追求。[4]在課外進行科學的健身,既可以作為高校體育教學方法的補充,也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生活,還培養(yǎng)了在校學生良好的健身習慣,達到了增強身體健康、提高機能、治療疾病的最終目的。我們要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規(guī)律的作息時間,合理的飲食,不暴飲暴食,不抽煙酗酒,不以美麗損健康,是我們當代新青年應該做到的。
參考文獻:
[1]張立平.大健康概念的內涵與特征探討[J].人民軍醫(yī),2017,60(01):1-2.
[2]舒琦.大健康背景下高校學生健身意識的培養(yǎng)[J].素質拓展,2019,2(32):58-59.
[3]陳哲倫.基于大健康背景的體育運動與大學生健康關系分析[J].河北農機,2019,(07):57.
[4]許松青.健康中國背景下大眾科學健身與健康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8,8(15):171-173.
[5]陳玉群.高?!瓣柟怏w育運動”背景下學校健康體育的健身方法研究[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1(03):42-44.
作者簡介:洪克明(1975—),男,漢族,江蘇鹽城人,碩士,南京工程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