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言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與時俱進地將“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中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更新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標志著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發(fā)展階段”,并明確了以“新發(fā)展理念”為根本指引、以“新發(fā)展格局”為戰(zhàn)略支點、以“高質量發(fā)展”為原則要求的一系列新的任務。站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角度,《建議》關于“十四五”時期乃至未來一個較長時期內的文化建設給出了新的戰(zhàn)略定位和目標要求,從而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的文化建設指明了方向、描繪了藍圖。深入理解、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的有關戰(zhàn)略部署,有必要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就“文化建設”之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固本培根、鑄魂育人等重大意義以及不同階段的現實要求等,給予進一步梳理。
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
重要維度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面發(fā)展、全面進步的偉大事業(yè),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fā)展,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就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來說,它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其核心要義是“全面”。到建黨一百周年之際實現“全面小康”的宏偉目標,不僅僅是指“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xiāng)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硬性指標,還包含思想引領、國民素質、輿論保證、精神力量、智力支持等軟性指標在內。這主要是因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指向“共同富?!钡模侵赶蛏鐣孢M步和“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叭娼ǔ尚】瞪鐣钡谋举|要求是如此,“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發(fā)展階段也是如此。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與魂。在文化人類學的意義上,基于特定生產、生活方式而產生的文化認同,是維系特定民族共同體的強大紐帶,是這個民族賴以生存發(fā)展的“根”與“魂”。中華民族數千年來之所以能夠歷經磨難而不衰、千錘百煉更堅強,根本上還是在于它深入骨髓、一脈相承的文化基因。鴉片戰(zhàn)爭以后,在西方堅船利炮面前,古老的中華帝國一潰千里,瀕臨亡國滅種。然而,又是什么神奇的力量使得中華民族絕地逢生乃至鳳凰涅槃呢?用毛澤東的話說,“自從中國人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后,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入主動。從這時起,近代世界歷史上那種看不起中國人,看不起中國文化的時代應當完結了”。對于今天的中華民族而言,馬克思主義就是意識形態(tài)領域處于主導地位的文化觀念,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
文化的力量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關鍵因素。當今世界,盡管和平與發(fā)展依然是時代主題,但國與國之間的綜合國力競爭一刻沒有停息,反而在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逆全球化等影響下呈現出新的態(tài)勢。一個不容忽視的地方在于,基于價值觀念、民族精神、創(chuàng)新能力、生產能力、影響力、話語權等文化軟實力的較量日益凸顯,甚至成為決定大國博弈最終勝負的關鍵因素。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發(fā)展階段,我國面臨統(tǒng)籌做好發(fā)展和安全這兩件大事的歷史任務,體現在文化建設上,就是必須在堅守文化安全的前提下,進一步做大做強文化事業(yè)和文化產業(yè)。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一個國家的現代化,或者是一個民族走向復興,絕不僅是物質層面的積累,根本上還是要在精神上、觀念上走向健全而強大。習近平總書記說,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也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這就深刻揭示了“文化自信”對于國家發(fā)展以及培育民族精神的極端重要性。按照《建議》的部署,“十四五”時期以及未來一個較長時期內,不論是加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文化強國,還是全面提升社會文明程度以及培育具有更高科學文化素質、思想道德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的國民,都離不開應有的“文化自信”。為此,就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繼承革命文化,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沒有文化的繁榮發(fā)展,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fā)展繁榮為條件”。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的反映,反過來又為特定的政治和經濟服務,這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關于文化問題的基本觀點。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再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發(fā)展階段,從“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到“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再到“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盡管執(zhí)政黨面臨的歷史任務有所不同,但對于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的重視是一以貫之的。展望“十四五”時期乃至未來一個較長時期內,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底蘊、以革命文化為高點、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方向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將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強大的思想保證、精神動力、智力支持。
文化建設引領“全面小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真正的社會主義不能僅僅理解為生產力的高度發(fā)展,還必須有高度發(fā)展的精神文明——一方面要讓人民過上比較富足的生活,另一方面要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水平,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脫貧致富”。從20世紀80年代“小康”這個“中國式現代化”概念的提出,到21世紀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構建;從黨的十八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確立,到新發(fā)展階段邁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隨著每一個階段目標任務的變化,我們黨對于文化建設的具體要求逐步深化,而貫穿始終的是就“文化”之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強大動能作用的深刻把握。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領導人民致力于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浩蕩實踐,既創(chuàng)造和鑄就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21世紀的馬克思主義,也使得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發(fā)展到新的時代高度。這些都為我們奮力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勝利,進而為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賦予了強大動力。
思想引領優(yōu)勢凸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統(tǒng)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xié)調推進“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高度重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把文化建設提到了新的歷史高度。習近平總書記把“文化自信”確立為“四個自信”的重要內容;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制度、理論體系”并列;圍繞意識形態(tài)、宣傳思想、哲學社會科學、思想道德、對外傳播、媒體融合、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重要領域,提出一系列精辟論斷,作出一系列戰(zhàn)略部署,為推動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提供了思想保證和行動指南。近年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黨和政府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堅持以不斷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為主旨,著力解決文化領域不平衡不充分發(fā)展的矛盾問題,各項工作取得了新成效。以“兩個鞏固”的加強為主線,以國民素質的提高為根本,以偉大抗疫精神的形成為重大標志,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創(chuàng)建為重要載體,我國文化建設邁上了一個新臺階,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的高度。
文化自信愈加堅定。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偉大創(chuàng)造精神、奮斗精神、團結精神、夢想精神的民族,在千百年自強不息的奮進中,先后形成了源遠流長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以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為主題的革命文化,以及基于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題中應有之義”,“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我們黨從號召全黨學懂弄通做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到推動這一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走入尋常百姓家”,從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到傳承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抗戰(zhàn)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文化,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再到弘揚抗美援朝精神、“兩彈一星”精神、九八抗洪精神、塞罕壩精神等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以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為主線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高揚的時代主旋律。尤其是通過這次疫情的生死考驗,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鑄就了光照日月的“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從中折射出的是空前高漲的民族自豪感以及強大凝聚力和向心力。而“80后”、“90后”甚至“00后”的年輕一代在“中美博弈”“三大攻堅戰(zhàn)”“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等火熱的斗爭實踐中經受磨煉,堅定了方向,陶冶了情操,擦亮了眼睛,激發(fā)了斗志,更向人們展示了敢于擔當、勇往直前、可堪大用的良好精神面貌。
教育事業(yè)蓬勃發(fā)展。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加強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部署推進教育領域綜合改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體系的主體框架基本確立,一些長期制約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得到破解,一大批基層改革創(chuàng)新的經驗做法不斷涌現,教育面貌正在發(fā)生格局性變化?!笆濉睍r期,我國教育投入保障體系更加完善。2019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超過4萬億,占GDP比例連續(xù)8年在4%以上。教育普及水平實現歷史性跨越,有力推動我國從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邁進。2019年,全國各級各類學校53.01萬所,在校生2.82億。各級教育普及程度達到或超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學前教育毛入園率達83.4%,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4.8%,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89.5%,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51.6%。全民終身學習的現代教育體系初步建成,學習型社會建設取得重要進展。
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全面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既要讓人民過上殷實的物質生活,也要讓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文化生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中國夢,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發(fā)展、相互促進的結果。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fā)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近年來,在中央有關部門統(tǒng)籌實施下,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創(chuàng)建為物質載體,覆蓋城鄉(xiāng)、便捷高效、?;尽⒋俟降默F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務網絡更加完善,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和水平顯著提高,人民各項文化權益得到有效保障,參與文化建設各項事務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得以空前激發(fā)。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水平進一步提升。截至2019年,全國共有公共圖書館3189個、文化館(群眾藝術館)3325個、鄉(xiāng)鎮(zhèn)綜合文化站33530個、村(社區(qū))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494747個。與此同時,文化產業(yè)有新的發(fā)展。全國共有文化市場經營單位22.02萬家,從業(yè)人員164.59萬人。截至2020年10月15日0時,2020年中國電影票房以129.5億元人民幣(約合19.3億美元),首次超越北美成為全球第一大票倉。以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為特征的文化新業(yè)態(tài)、新模式不斷涌現,以“兩微一端”為代表的新型媒體越來越成為人們獲知信息、社會交往以及商務合作的平臺;以黨報黨刊黨臺為基干的主流媒體直面挑戰(zhàn)、積極變革,在媒體融合發(fā)展上邁出實質性步伐,取得重要成果,影響力、傳播力、引導力、公信力大為增強;等等。
中華文化影響力持續(xù)擴大。文化是綜合國力的有機組成部分。當今世界,透過“文化”而展開的“國家敘事”以及價值觀的競爭不僅沒有消停,反而日趨激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體現一個國家綜合實力最核心的、最高層的,還是文化軟實力,這事關一個民族精氣神的凝聚”。近年來,與日益增長的經濟等“硬實力”相適應,我國文化對外交流與合作也在持續(xù)擴大。除了以往“中法文化年”“中俄文化年”等“國家年”活動的開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與合作得到加強,以“孔子學院”為基本載體的國際漢學交流以及智庫之間的合作向縱深拓展,以中央媒體為代表的新型媒體國際傳播能力明顯提升,文化產業(yè)領域有序開放步伐明顯加快。以民族文化為主體、吸收外來有益文化、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開放格局進一步完善,以“長城”“故宮”等為符號的中華文化影響力持續(xù)擴大,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價值理念的中國故事、中國聲音廣泛傳播,和平發(fā)展、合作共贏、和而不同的良好國家形象通過這次疫情大考得以充分彰顯,等等。
文化治理體系日趨成熟。繼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重大政治命題以來,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把“堅持共同的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促進全體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緊緊團結在一起”,作為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十三個顯著優(yōu)勢”之一,并且在“堅持和完善繁榮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制度,鞏固全體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一節(jié)中,從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以及體制機制和需要重點推進的工作任務等方面作出了戰(zhàn)略部署。這既是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文化建設、改革和治理的歷史成就、成功經驗、基本原則以及內在規(guī)律的精辟總結,同時也從統(tǒng)攬“四個偉大”、統(tǒng)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xié)調推進“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等政治高度確立了“文化治理”的重要維度,明確了以“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為支撐的一整套制度設計及其治理體系,為我國自覺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促進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奠定了堅實制度基礎。我們黨和政府從出臺《關于繁榮發(fā)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關于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到頒布《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再到制定《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公共圖書館法》等,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制度體系更加完善更加成熟。實踐證明,這一制度體系對于堅持共同的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促進全體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緊密團結在一起等,具有顯著優(yōu)勢。
新發(fā)展階段的文化使命
著眼征求社會各界對“十四五”規(guī)劃的意見建議,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教育文化衛(wèi)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時明確提出,“要把文化建設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繁榮發(fā)展文化事業(yè)和文化產業(yè),提高社會文明程度,發(fā)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fā)展的作用”。繼“十三五”規(guī)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建議》又將其進一步明確為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9個遠景目標之一,即“建成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而在“十四五”規(guī)劃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六大“新目標”中,專門針對文化建設作出新部署、提出新要求。這些無不集中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面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呈現出的新特征新要求,面對復雜多變的外部環(huán)境帶來的新挑戰(zhàn)新壓力,對于文化“現代化”問題的高度重視,以及對于新發(fā)展階段文化建設歷史使命的戰(zhàn)略定位。
統(tǒng)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xié)調推進“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內容。“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也是新時代全面貫徹黨的基本路線、基本理論和基本方略的實踐要求。所謂“五位一體”,就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等五大領域工作的統(tǒng)籌考量和整體推進;所謂“四個全面”,目前這個階段是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而到了“十四五”時期的新發(fā)展階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則成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由于發(fā)展是第一要務,經濟建設依然是中心工作,這也是有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決定的。但是“文化”等其他四個方面也是“發(fā)展”系統(tǒng)中的不可或缺的因子,更為重要的是,這五個方面相互之間均不是隔離、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深度融合的。其中,“文化”則是處于基礎性、先導性地位的因子,對“經濟”等其他四個方面發(fā)揮著方向指引、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等作用。在“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中,盡管看不到“文化”的字眼,但深究起來,“文化”可以說貫穿其中。就“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看,一個“全面”說明,文化事業(yè)、文化產業(yè)上的繁榮發(fā)展、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大幅度提升等當然是必不可少的。就“全面深化改革”看,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發(fā)展,其內容不只是指哪一個或幾個方面,而是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等全方位、各領域;對于“文化”而言,又涉及教育、體育、科學等部門。2020年11月2日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指出,“‘十四五時期,要繼續(xù)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緊扣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化教育改革,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yǎng)的教育體系”等。就“全面依法治國”看,無論是在立法、司法、執(zhí)法還是守法諸環(huán)節(jié),相應的“法治文化”都是至關重要的。就“全面從嚴治黨”看,積極健康的黨內政治生態(tài)的形成是根本和關鍵,而風清氣正的黨內政治文化是根本之根本、關鍵之關鍵。
推動高質量發(fā)展,文化是重要支點。高質量發(fā)展已成為新時代發(fā)展的主題,文化的發(fā)展也面臨著高質量的需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經濟、社會、文化、生態(tài)等各領域都要體現高質量發(fā)展的要求”。堅持以文化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健全現代文化產業(yè)體系和市場體系,無疑能夠更好地發(fā)揮文化在推動轉型升級中的作用。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防范化解各類風險隱患,積極應對外部環(huán)境變化帶來的沖擊挑戰(zhàn),關鍵在于辦好自己的事,提高發(fā)展質量,提高國際競爭力,增強國家綜合實力和抵御風險能力。什么是“高質量發(fā)展”?簡單地說就是從“有沒有”到“好不好”。而“好”的標準不僅是質與量的統(tǒng)一,更是物的尺度與人的尺度的統(tǒng)一。不管是回顧歷史,還是放眼未來,“發(fā)展”從來都是一個各種因素或變量相互作用的集合體,特別是在當今以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為主要標志的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yè)革命呼之欲出之際,表現得更為明顯。高質量發(fā)展重在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要害是發(fā)展方式的轉變。發(fā)展方式涉及生產、生活、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諸方面,絕不僅僅是經濟領域的事情??v觀當今世界一些發(fā)達國家推進工業(yè)化、現代化的實踐進程和戰(zhàn)略指向,科技因素固然非常重要,而包括文化認同、國民素質、創(chuàng)新意識、消費習慣、價值追求等“文化”因素事實上也發(fā)揮著潛移默化甚至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另外也要看到,在數字產業(yè)化、產業(yè)數字化的時代背景下,基于特定思想文化觀念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意等創(chuàng)造性行為,正在成為影響乃至制約國家產業(yè)升級的重大變量,對于我們這樣一個正處于向“現代化”階段急劇攀升的國家更是如此。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chuàng)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的重大論斷,無疑具有強烈的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這是因為,無論是經濟領域還是文化領域,創(chuàng)新作為引領發(fā)展的第一動力的地位始終沒有變。
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這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一個極其重大的政治論斷。《建議》進一步指出,要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征新要求。相比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我國發(fā)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之處很多,而“文化”和“精神”層面是重要一點。改革開放之初,我們說“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后來又有“精神貧乏也不是社會主義”的認識。經過40多年的艱苦努力,我國在取得經濟快速發(fā)展和社會長期穩(wěn)定“兩大奇跡”的同時,在繁榮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方面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績。但總體來看,比較于經濟等物質生活領域,“文化”建設的力度亟待進一步加大。從日常生活品質的角度審視,以世界通行的恩格爾系數來衡量,標準是越低越好,折射的是人們日常開支中吃喝等基本生存需要的比重日趨降低。而對應于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的更高一級的需求則不斷提升。不論是“交往”還是“自我實現”等高層次的需要,歸根結底還是在于“文化”水平及綜合素養(yǎng)的提高。因此,大力發(fā)展文化事業(yè)和文化產業(yè),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更多更優(yōu)質的文化產品,也就成為新發(fā)展階段的必然之舉。對此,中央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指出,“文化企業(yè)承擔特有社會責任,要指導推動各類文化企業(yè)牢牢把握正確導向,自覺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反映中國人民審美追求,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和社會公共利益,維護社會公序良俗,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和道德責任,創(chuàng)作生產更多健康向上、品質優(yōu)良的文化產品”。
戰(zhàn)勝前進道路上各種風險挑戰(zhàn),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督ㄗh》指出,要“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tǒng)一”。文化是凝聚一個民族的心理紐帶,也是面對艱難險阻、戰(zhàn)而勝之的強大精神力量??姑涝瘧?zhàn)爭期間,毛澤東講“美國人是鋼多氣少,我們是鋼少氣多”。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強調“精氣神”的問題。譬如,他最近先后講到偉大抗疫精神、偉大抗戰(zhàn)精神、偉大抗美援朝精神等,言外之意顯然是立足于當下、著眼于未來。面對不確定性、不穩(wěn)定性日益增長的外部環(huán)境,究竟應如何有理有利有節(jié)地予以因應、最大限度地化解之,是一個政治層面的嚴峻挑戰(zhàn),也是一個精神文化乃至哲學層面的考驗。中國人民歷來不信邪、不怕鬼,不惹事、不怕事,其中充溢的是自古以來就有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氣概,以及“舍生忘死”“精忠報國”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滲透的是以戰(zhàn)止戰(zhàn)、以武止戈地對和平發(fā)展的渴求。如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步入新發(fā)展階段,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zhàn)略全局復雜交織下,面對面目猙獰、窮兇極惡的反動勢力,要想戰(zhàn)而勝之,除了要有強大的實力作為基礎,還必須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zhàn)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為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tài)化制度化,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教育,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引導人們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促進全體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緊緊團結在一起”。
早在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就深刻指出,“隨著經濟建設的高潮的到來,不可避免地將要出現一個文化建設的高潮。中國人被人認為不文明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將以一個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現于世界”。70多年過去了,如今,隨著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夢寐以求的“小康社會”理想即將成為現實,與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并生共進的,必將是具有深厚歷史底蘊的中華文化的全面復興,必將是一個自成體系的世界巨大文明體的崛起!
題圖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現場
責任編輯 / 羅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