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自愛
湖北民族大學,湖北 恩施 445000
紅色歌曲創(chuàng)作背景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與黨和國家的重要時間節(jié)點緊密相連?!凹t色歌曲”一詞來源于我國土地革命時期的中央蘇區(qū),人們廣泛用當?shù)氐母柚{、山歌贊美紅色政權和美好的生活,被稱為“紅色歌謠”。[1]其紅色“基因”是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載體。
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高校大學生的必修課,以紅色歌曲的融入,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豐富教育內容,在“大思政”背景下,為更好的實現(xiàn)思政育人、課堂育人提供了有效途徑。一方面,紅色歌曲蘊含思政政治教育理念,其創(chuàng)作靈感來源革命實踐,服務于革命活動,是革命時期思想鼓舞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承載者,與當今視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高度契合。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離不開紅色歌曲,大學生正值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段,思想政治教育便成了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無論課上、課下,還是網上、線下,都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就如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質量,是廣大教育工作者一直探索和思考的問題。
“只有在堅定信念上下功夫,才能引導學生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立志成為肩負民族復興的時代新人”。紅色歌曲是革命精神的高度凝練,每個時間階段都有相應的作品呈現(xiàn),在當時歷史背景下對廣大人民群眾、黨員干部、社會各階層都起著激勵和引領作用,對整個社會發(fā)展也具有較強的推動意義?,F(xiàn)階段,中國處在快速發(fā)展關鍵期,更要深入挖掘紅色歌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真正落實“大思政”教育要求,通過課堂引入、傳唱經典、紅色歌詠會等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入腦、入心的同時,真正做到自覺踐行。
《義勇軍進行曲》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頭,它像戰(zhàn)斗的號角,激勵著中華兒女勇于戰(zhàn)斗、不畏強敵,最終取得勝利;和平年代其作為國歌,時刻提醒千千萬萬中國人不忘初心使命,擔起民族復興大任。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經典歌曲《北京的金山上》,表達了翻身農奴把歌唱的喜悅,感謝黨和國家之情溢于言表。九十年的《春天的故事》、《走進新時代》,記錄了改革開放偉大壯舉,表白祖國,與祖國一同攜手邁步走向二十一世紀,清新、明快又振奮人心。近期膾炙人口的《我們都是追夢人》,是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際,振奮人心的主旋律。每一個時代,都有代表性的紅色歌曲;每一首紅色歌曲,也是對時代印記的鐫刻。他們的創(chuàng)作背景特殊,創(chuàng)作意義深遠,對社會的影響具有持續(xù)性。
紅色歌曲具有典型性,在特定時期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對人們的精神和意志具有正向引導和激勵的作用。[2]在向上向善的時代大背景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大學生的行動指南,通過紅色歌曲的學習和傳頌,重溫經典,喚醒歷史記憶,發(fā)揚“吃水不忘挖井人”感恩精神,引導學生探索紅色歌曲的歷史背景和時代意義,以此為切入點,發(fā)揮其教育意義。與此同時,豐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創(chuàng)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切實落實“大思政”教育格局,確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實、落細。
紅色歌曲承載歷史價值,銘記歷史,做新時代的有為人。紅色歌曲是紅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紅色歌曲的深入剖析,感知革命年代紅色歌曲創(chuàng)作過程的艱難曲折。以及創(chuàng)作完成后的傳唱,對革命戰(zhàn)士和人民的鼓舞、激勵作用之大。紅色歌曲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改革和建設的真實寫照,歷史價值深遠。教育引導當代高校學生立志成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紅色歌曲積淀文化價值,汲取文化養(yǎng)分,做新時代的思想者。新時期,面對飛速發(fā)展的經濟社會,背后潛藏的嚴峻而復雜的社會局勢。高校大學生是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他們是社會的中流砥柱,習總書記說“青年強,則國強”,青年一代的精神面貌就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因此強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尤為重要。挖掘紅色歌曲文化價值,充分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發(fā)揮“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優(yōu)良作風,與時代共成長,推動祖國更好發(fā)展。
高校是實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額主體,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把握課堂思政教育主渠道,同時構建“大思政”格局,實現(xiàn)全員、全過程育人。以思政課為基礎,改變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融入紅色歌曲等元素,讓思政課真正“活起來”;充分發(fā)揮黨課、團課、干訓課的育人作用,發(fā)揮學生黨員、青年團員、學生干部的先鋒模范作用,“以點帶面”的筑牢思想陣地,讓思政課正真的“動起來”;深入挖掘紅色歌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流行時段、時代意義,鏈接課本知識,剖析思政教育的知識點,豐富知識儲備,讓思政課真正“廣起來”。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行動指南,為高校育人指明了方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青年一代以實際行動助力。相對傳統(tǒng)型的“填鴨式”、“灌輸式”思想政治教育,將紅色歌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稱之為“啟發(fā)式教育”。讓學生上課時感受紅色文化音符的優(yōu)美,在課余時間參與紅色式體驗活動、紅色式感知活動、紅色式競賽類活動,激發(fā)紅色因子與廣大青年學生在思想和心靈上的碰撞。因為了解,所認同。讓高校大學生通過了解而感知,因為感知而認同,因為認同而踐行,真正意義上潤物無聲和潛移默化。從小處著眼,培養(yǎng)敢當民族大任、能擔民族重任的有為青年。
公共教育是國民教育的重要體現(xiàn),在高校重視藝術教育為背景的公共教育,可以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美、熱愛美、踐行美的能力,是落實習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的“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把“美育”置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同時,習近平總書記還強:必須堅持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激發(fā)全社會團結奮進的強大力量。關鍵是要提高質量和水平,讓群眾愛聽愛看、產生共鳴,充分發(fā)揮正面宣傳鼓舞人、激勵人的作用[3]。通過開展紅色文化為背景的公選課、組織身臨其境的紅色筑夢之旅等,切實將藝術教育公共化,在公共化的藝術教育中載入紅色因子,抓牢建設思想政治教育陣地,正真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課程時效性,提升學生參與度,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感和愛國、愛校之情。
習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上強調:“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4]推動紅色文化中的紅色歌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思政”背景下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培養(yǎng)大學生的家國情懷,在決勝全面建設小康之際,在實現(xiàn)現(xiàn)代強國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刻,正真展現(xiàn)青年大學生的責任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