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燁旻 陳霏 圖|上海博物館
博物館的藏品是歷史進程的見證,博物館的發(fā)展是社會發(fā)展的體現(xiàn)。博物館對人類文明成果進行系統(tǒng)整理和研究,通過實物展示讓公眾接觸科學、歷史與藝術,從中獲得知識和快樂。對有殘障的特殊學生而言,去博物館不僅是一個認識世界的途徑,是休閑娛樂的同時實現(xiàn)個人學習的場所,也是可以終身學習的空間,以及參與社會生活的媒介。
博物館作為公益性的公共文化機構,服務每一位社會成員是其宗旨與責任。因此,讓特殊群體無障礙地利用博物館的公共文化資源,滿足其了解歷史與藝術、感受美與智慧的需求,成為了當今博物館的重要工作內容之一。
*
根據(jù)國際博物館協(xié)會的定義,博物館是“為教育、研究、欣賞的目的征集、保護、研究、傳播并展出人類及其人類環(huán)境的物質及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機構,1參見COM網(wǎng)站:ht tps://ic om.museum/en/resources/standardsguidelines/museum-definition/縱觀博物館的發(fā)展歷史,“教育”一直是其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從第一座近代意義上的博物館—牛津大學阿什莫林博物館(Ashmolean Museum),到今天的全球著名博物館—大英博物館、盧浮宮博物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再到世界最大的博物館群—史密森學會,博物館無不為增進和傳播人類的知識而存在。在中國,雖然博物館作為舶來品只有百余年歷史,但自誕生之日起,中國博物館就與教育密不可分。1905年張謇創(chuàng)辦中國第一家博物館—南通博物苑,以期“設為庠序學校以教,多識鳥獸草木之名”,即輔助學校教育、普及科學文化知識。時至今日,博物館是“校外課堂”“第二課堂”已成為共識。
01 上海博物館展廳內的手語導覽活 動
02 上海博物館“浮槎于?!碧卣怪锌晒┯|摸的互動展區(qū)
作為學校之外的“非正規(guī)學習場所”,博物館可以為學生提供大量教科書之外的歷史、科學、藝術知識和價值理性、人文精神,并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方法論的指導。博物館以展覽的形式,為學生提供接觸“物”的機會,并充分調動他們的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等多種感官,使其了解“物”中所蘊含的文化價值。這種以“物”為中心的學習過程,是博物館不同于學校教育的特別之處。為幫助學生對“物”有更加深入系統(tǒng)的了解,博物館以實物展示、文字圖片、講解導覽、場景再現(xiàn)、書籍視頻、體驗活動甚至游戲的形式,讓知識變得觸手可及、栩栩如生。這些多元的方式,使博物館教育不單純是知識傳播,還結合學生的需求與興趣,貼近生活,注重參與、互動性,關注活動的過程而非僅僅給予結論,因而具有探索性。2鄭奕.博物館教育活動研究[M].復旦大學出版社, 2015.67多元的載體、多樣的方法和多維的目標,使博物館能夠滿足更廣泛的公眾的學習需求,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讓博物館成為了學生的“校外課堂”甚至“終身課堂”。
**
近年來,隨著社會公共服務意識的提高,為每一位參觀者提供舒適和便利的理念已經(jīng)融入到博物館的各項工作當中。當下,無障礙服務已經(jīng)成為博物館面向公眾,尤其是特殊群體的基礎服務之一。當前博物館的無障礙服務主要有3個層次:建筑無障礙、信息與交流無障礙、文化無障礙。3劉衛(wèi)華, 曹敏. 無障礙博物館—理念與實踐[J]. 中國博物館, 2008(1):5-9國內外大型博物館在有關殘障人士群體的法律法規(guī)以及社會的倡導之下,已普遍設有輪椅、無障礙衛(wèi)生間與垂直升降電梯等環(huán)境無障礙的設施。但要在信息、交流、文化方面達到無障礙,還是主要通過博物館的教育功能才能來實現(xiàn)。
綜觀國際大型博物館的無障礙服務項目,多在發(fā)揮博物館教育資源、教育特點的前提下,結合特殊學生的特點,打造契合其學習需求的教育方式。如法國盧浮宮博物館開設了觸摸導覽,復制相關主題藏品供觀眾體驗,并為視障觀眾設計專門的觸覺體驗活動。4https://www.louvre.fr/en/touch-gallery大英博物館除觸摸導覽外,還針對特殊學生開展更為多樣的教育活動,與特殊學校合作,策劃了3類常規(guī)活動:實踐教學工作坊(Taught handling for SEN students,5https://www.louvre.fr/en/touch-gallerySchool Workshop),殘障學生可通過視覺、聽覺、嗅覺、觸覺欣賞館藏內容,館方提供內容的介紹文本;“特殊學生探索博物館”工作坊(SEN Museum explorer,Workshop),專為有多重學習障礙的學生開放游覽博物館中的特定展廳機會,觀看、傾聽文物的故事,觸摸表面,聞特制的文物氣味;6參見大英博物館官網(wǎng):https://www.britishmuseum.org/learn/schools/accessand-sen/school-workshopsen-museum-explorer數(shù)字化討論課(Digital session),該活動有多種主題,如用多感官的教學道具幫助特殊學校學生了解古希臘神祇,并帶他們到拍特效的綠幕前擺出和雕塑同樣的姿勢,有如自己與文物融為一體一樣。
美國的史密森學會博物館群、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也都有類似的為特殊學生定制的教育活動。史密森學會博物館聯(lián)同美國國家歷史博物館開展“博物館之晨”活動,為殘障學生及其家庭提供感覺地圖、視覺時間表、口述服務等,以實現(xiàn)“讓所有觀眾賓至如歸”的目標。7參見史密森學會官網(wǎng):https://www.si.edu/Visit/VisitorsWithDisabilities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策劃外聯(lián)教育項目,訪問醫(yī)院、相關教育機構等,為特殊學生提供免費教育活動。此外,大都會博物館還定期舉辦面向視障人群的“通過畫畫來觀看藝術”(Seeing through drawing),以材料、語言描述替代視覺,學習繪畫技巧;而聽障人群可通過“畫它!”(Picture This!)系列工作坊,同樣以創(chuàng)作藝術的形式感受館藏魅力。8參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官網(wǎng):https://www.metmuseum.org/events/programs/access/visitors-who-are-blindor-partially-sighted
目前,我國博物館的無障礙教育工作尚處于初步發(fā)展階段,多以在特定時間節(jié)點(如國際博物館日、全國助殘日等)組織特殊學生來館參觀,或采用教育展覽與主題課程的形式邀請?zhí)厥鈱W生接觸館內文物,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如北京自然博物館與中國盲人協(xié)會合作舉辦“觸摸自然—第二十三個全國助殘日紀念展”,提供30件展品供觸摸體驗;山西博物院在太原市盲童學校舉辦“潤物細無聲—可觸摸體驗文物精品展”,介紹中國古代文明與生活風貌;上海博物館于“浮槎于海: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藏太平洋藝術珍品展”中增添互動展區(qū),陳列5件展品的復制品以供視障人群感受太平洋藝術;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為西安市啟智學校全體師生與部分家長舉辦“啟迪心智,樂在秦俑”研學活動,讓學生現(xiàn)場書寫秦文字、捏塑彩色兵馬俑;浙江省博物館推出面向聽障學生的“無障礙美育課程”,每期一個主題,已持續(xù)數(shù)年。
***
盡管各博物館致力于開展無障礙教育活動,但受人員、經(jīng)費等因素的制約,缺乏長期性、常態(tài)化的服務項目,覆蓋面也較小,無法滿足數(shù)量龐大的特殊學生的需要。大型博物館雖然舉辦無障礙活動頻率高,但與特殊學校開展長期館校合作還是偏少,對特殊教育教師的相關培訓也比較缺乏,致使殘障學生即使有心親近博物館,也可能因信息匱乏、不能適應、無法理解等問題而退卻。如前文所述,博物館學習是非強迫的,是從興趣出發(fā)的課外補充,相較于有組織的參觀,更應倡導自我探索,鼓勵自主學習、選擇與體驗。
2020年,根據(j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要求,博物館無論大小均暫停舉辦聚集性活動,普通參觀亦要求保持社交距離。疫情帶來的影響促使博物館開始反思原本主要依賴博物館或特殊學校、相關機構組織無障礙教育活動的模式。如何讓特殊學生能夠自由地利用和享受博物館,自主地進行參觀與學習,成為了急切需要探索的問題。
為鼓勵特殊學生在學?;蛳嚓P機構組織之外,或和家人同行,或與朋友結伴,主動走進博物館進行自主參觀與學習,上海博物館與從事藝術教育的專家和特殊學校的教師合作,為特殊學生編寫了博物館參觀指南—《上海博物館“探索”手冊》(以下簡稱“《手冊》”)。
《手冊》既是上海博物館的導覽書,也是適用所有博物館的學習方法指南,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參觀,提升學習興趣,提供長期學習的可能?!妒謨浴贩譃?部分內容:首先,歡迎特殊學生走進博物館,介紹“以物為中心”的博物館學習方法;其次,選取上海博物館常設展覽中的20件重點展品,采用“講解+提問”的形式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觀察文物表面特征,在思考的過程中慢慢了解文物的具體知識,透過物質文化了解過去,進而傳遞科學態(tài)度、培養(yǎng)人文精神,每件文物附二維碼,有音頻、手語視頻版本;最后,回答博物館是什么,在博物館中可以接觸到怎樣的知識,對于自身的學習、生活有何助益等問題,并附上館內無障礙服務設備配置等信息,鼓勵學生自我“探索”。《手冊》中的每件文物,均配有大幅高清圖片,給予不便親赴上博的學生一副“望遠鏡”,讓他們在家、在學校都可以了解上海博物館,感受中國古代藝術的魅力,感悟中國古代文明與文化。
03 上海博物館在長寧特殊職業(yè)技術學校開展教育活動
這本《手冊》是上海博物館提升無障礙教育服務能級的實踐?!妒謨浴穱L試平衡博物館“寓教于樂”“以物為主”的教育思路與特殊教育中差異化教學之間的關系,契合參與、共享、平等、包容的全納教育精神,展現(xiàn)當代博物館應有的社會關懷。
****
博物館應當如何關懷特殊學生?至此,我們發(fā)現(xiàn)對于多數(shù)博物館而言,與特殊學生建立長效的聯(lián)系仍任重而道遠:當下僅有少數(shù)大型博物館舉辦常態(tài)化的無障礙活動;博物館界尚沒有明確的館內無障礙服務細則,如針對不同年齡段的殘障人群的活動該實現(xiàn)何種效果;在已有的無障礙服務內容中,也需要多多參考特殊教育專家、特殊群體自身的意見,避免以健全人的視角設計不恰當?shù)幕顒?;博物館應更主動走近特殊人群,走進他們的生活,不僅要成為特殊學生的“校外課堂”,也要為特殊人群的終身學習盡綿薄之力。
2020年,國際博物館協(xié)會將“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定為“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館:多元和包容”(Museums for Equality: Diversity and Inclusion)。這一主題既反映了當下社會發(fā)展的趨勢,也體現(xiàn)了博物館用包容的態(tài)度,針對多元觀眾的各異需求,采取多樣化的手段,努力打造一個能向所有人分享文明成果的平等空間。在上海,根據(jù)《上海年鑒2019》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市內已有備案博物館131家,平均每18.5萬人擁有一家博物館。9參見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官網(wǎng):http://www.shtong.gov.cn/dfz_web/DFZ/In fo?idnode=258511&tabl eName=userobject1a&id=437761“上海文化”品牌建設中也強調各項文化設施需要滿足群眾“多樣化、品質化、個性化”的文化需求。在海納百川的城市文化滋養(yǎng)下,博物館應保持包容、平等的態(tài)度,為多元觀眾提供合適的服務,擔負公共文化機構促進社會與文化發(fā)展的責任,助力上海城市服務能級的再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