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孫子兵學歷史傳承的路向

        2020-11-30 10:10:55蔡傳聰熊劍平
        孫子研究 2020年6期

        蔡傳聰 熊劍平

        明代學者茅元儀對《孫子》留有這樣一句評語:“先秦言兵者六家,前《孫子》者,《孫子》不遺,后《孫子》者,不能遺《孫子》。謂五家為《孫子》注疏可也?!保ā段鋫渲尽けE評》)從中可以看出,茅元儀將其他先秦兵書都視為《孫子》之注疏。早出兵書,《孫子》已充分予以吸收;晚出著作,則無法逃脫《孫子》之藩籬。有意思的是,茅氏所論,僅及先秦兵六家,但不少人掐頭去尾,只留下中間一段——“前《孫子》者,《孫子》不遺,后《孫子》者,不能遺《孫子》”,從而將《孫子》之地位推到無以復加的程度。判斷此論允當與否,需對數(shù)千年兵學思想的發(fā)展歷史進行全面而深入的考察,非常艱深而且費時,但直覺告訴我們,此論存在人為拔高之傾向,并不符合中國古代兵學發(fā)展的實際。在筆者看來,僅就思想發(fā)展層面來說,用茅元儀這幾句話對我國古典兵學史進行概況和總結,不失為允當之語。當我們談起古典兵學思想時,最終都免不了會提及《孫子》。但是,如果就整個古代兵學體系來說,想用這句話進行簡單概況,則不免有掛一漏萬之嫌。孫子兵學的歷史傳承始終存在多個路向,既有忠實詮釋者,也有尖銳批評者,更有大膽改造者,并非只有掌聲和鮮花。

        (一)逐層深入的注解

        歷史上曾有難以計數(shù)的軍事家和學者投入地研究《孫子》。他們在精心研讀字句的同時,也勤奮筆耕,從而用注解的方式實現(xiàn)了對孫子兵學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而且逐層深入。這是孫子兵學思想得以長久發(fā)展和繼承的主要方式。

        通過考察銀雀山出土文獻,尤其是幾篇《孫子》佚文,我們可以對《孫子》的早期注釋情況有一個大致了解。有關這方面內容,前面已經(jīng)有專題討論。幾篇《孫子》佚文體例不一,風格多樣,總體上看都是注解類文字。至于《四變》,則可以更加明顯地看出這一特征。隨著銀雀山竹簡的出土,清代孫星衍等人認為曹操是《孫子》注釋第一人的觀點,已經(jīng)不攻自破。[1]早在先秦時期,很可能已經(jīng)有人在為這部兵典進行注解工作。

        因為著名軍事家曹操的工作,《孫子》的流傳和繼承都迎來一個新局面。曹操拋棄了過去種種繁復的注解方式,改而使用簡略文字注解《孫子》,確實有扭轉乾坤之力。曹操不僅投入地研究《孫子》,還積極運用孫子的兵學理論指導自己的戰(zhàn)爭實踐。這同樣引領了時代潮流,也極大地提升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孫子》研究水準。

        在曹操之后,有不少學者研讀和注解《孫子》,并留有注釋作品,比如張子尚、賈詡、王凌等。遺憾的是,這些注解之作,今天都已經(jīng)失傳。有一些只能從《隋書·藝文志》等書中見到零星著錄,有的則連姓名都未曾留下。之所以出現(xiàn)這種情況,與魏晉南北朝時期戰(zhàn)亂連連有著直接關系。這個時期,書籍損毀非常嚴重,《孫子》注作同樣無法幸免于難,無法得到妥善保管和流傳。幸運的是,大浪淘沙,仍有曹操的《孫子略解》得以妥善保存。這可能和曹操顯赫之身份有關,更是曹操注本非常出色使然,曹注長期得到廣泛流傳,充分證明了其不朽價值。

        到了唐代,呂尚被尊奉為武成王,并享有高規(guī)格獻祭。孫武則連同吳起、韓信、李靖等人一起,分置左右:白起、韓信、諸葛亮、李靖、李列于左,張良、田穰苴、孫武、吳起、樂毅列于右。[2]由此可見,孫武在唐代初期,其地位并不突出。既然如此,《唐太宗李衛(wèi)公問對》中那些君臣問對,包括李世民盛贊《孫子》的話,就統(tǒng)統(tǒng)不能當真。當然,在這部兵書中,作者模擬唐太宗與李靖的口吻研討兵法,在一問一答之間完成了對《孫子》兵學思想的詮解和傳承,從而為后人留下一部精彩的論兵之作。

        在唐代,《孫子》不僅得到廣泛流傳,精彩的注釋作品也層出不窮,并在形式及內容上都有創(chuàng)新。這時期產(chǎn)生的重要注家有李筌、孫鎬、賈林、杜牧、陳皞、紀燮等。此外,杜佑在編纂《通典》時也闡發(fā)了自己對于《孫子》的獨到見解。這些注解文字經(jīng)過輯錄,大多保存在《十一家注孫子》中,成為后人研讀《孫子》的重要參考文獻。杜牧受祖父杜佑的影響,也關心政治,關注兵學,曾投入地研究和注解《孫子》。身為文學家,杜牧的注解文字不避繁瑣,令陳皞譏其“疏闊”。陳皞不時攻擊杜牧,歐陽修卻將他們二人的注文收錄一處,加上曹注一起,并稱為“三家注”。此外,唐代還有賈林注《孫子》,雖說留下的條目不是很多,但同樣很受重視,被輯入《五家注孫子》。這些注解之作,對推廣《孫子》兵學思想,也為宋代《孫子》兵學地位的最終確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鋪墊作用。資料顯示,在唐代初期,《孫子》還流傳到日本和朝鮮,影響力從中原進一步擴大到東北亞地區(qū)。[3]

        唐代注家中,李筌注解《孫子》稍顯另類。雖說他也注意從整體上把握孫子兵學思想特點,并注意關注個別詞句的細節(jié),但也更表現(xiàn)出“我注六經(jīng),六經(jīng)注我”的特點。注語中偶或摻入的兵陰陽內容,既與其他注家迥異,也違背了孫子“不可取于鬼神”(《孫子·用間篇》)的根本原則,與孫子的精神背道而馳。[4]

        在《孫子》被確立為兵經(jīng)之后,宋代《孫子》研究迅速升溫,注解和研習之作不斷出現(xiàn),創(chuàng)造了注釋《孫子》的高峰期。梅堯臣、王皙、何氏與張預是其中代表,其注語均收錄于《十一家注孫子》中。

        《十一家注孫子》收錄張預所注詞條最多。張預注重從整體上考察孫子兵學思想,關注《孫子》篇次問題,對每一篇的篇題都有留意,重視發(fā)掘十三篇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梅堯臣的注釋詞條,數(shù)量僅次張預,語言簡練,顯示出文學家獨有的深厚文字功底。王皙之注,相對偏向于文獻學,注重訓詁和校勘。只知姓氏的何氏,注文不拒繁瑣,文字頗有氣勢,和曹操的“略解”形成鮮明對比。鄭友賢的注解文字不是很多,總稱《遺說》,同樣非常重要。他從情報的角度出發(fā),指出《孫子》篇次安排的精妙,受到人們的重視。此外,金人施子美所撰《武經(jīng)七書講義》中的《孫子講義》,對闡述與傳播孫子的兵學思想,也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宋代研習《孫子》的風氣,在明朝得到延續(xù)。明代留下的兵學著作非常多,僅就存目兵書來看,幾占歷代兵書總和的三分之一左右。[5]與《孫子》有關的著作多達200 余部。[6]明代的武學科考更加規(guī)范和制度化,為應付策試而刊印的標題講章之類,也在明代逐漸發(fā)展起來。劉寅的《武經(jīng)七書直解》甚至被官方欽點為教材,成為法定軍事教科書,對《孫子》的流傳和普及起到積極作用。鄭靈、陳天策、曹允儒、黃獻臣、李贄、何守法等人的注本,也曾影響一時,對于研習《孫子》也不乏參考價值。明代出現(xiàn)了不少綜合性大型兵書,有不少只是完成了對《孫子》等兵書的輯錄和注解,如《兵鈐內外書》等。

        清朝統(tǒng)治者對于兵書的態(tài)度比較曖昧,他們一方面對兵書有著一種恐懼和打壓心理,批評《武經(jīng)七書》“未必皆合于正”和不合“王道”,在編修《四庫全書》時,也對兵書予以大量刪減,《孫子》注解作品全被拋棄,只留下一紙白文;另一方面,他們又依靠武舉來選拔人才,將《武經(jīng)三子》(即《孫》《吳》《司馬法》)作為武舉的必考科目,雖大量禁毀兵書,卻不禁《孫子》。為適應武舉考試的需要,截至雍正朝,已產(chǎn)生與《孫子》有關的著作41 種。[7]眾多文字淺顯、通俗易懂的普及讀物,促進了《孫子》的流傳。清代的《孫子》注家就多達50 余位,王瞰的《孫子集注》也廣泛收錄舊注,歷來為研究者所重視。相比前朝,清代《孫子》研究在文獻學上尤其是文字??鄙先〉昧撕艽蟪煽?。鄧廷羅、顧福棠、黃鞏、畢以珣、孫志祖、洪頤煊、俞樾、孫星衍、于鬯、王念孫、孫詒讓等學者,對此都有所建樹,這對準確解讀孫子兵學思想不無裨益。

        民國時期的學人在注《孫子》時,表現(xiàn)出截然不同的特點:一面是取法傳統(tǒng),以陸懋德為代表;一面則是響應西方兵學理論發(fā)展潮流,緊密貼近時代脈搏,這以蔣方震等為代表。陸懋德的代表作為《孫子兵法集釋》,成書于民國四年(1915)。陸懋德認為《孫子十家注》“詞冗而義晦”,對其進行大量的辨正和刪削,總體上仍是遵循傳統(tǒng),尤其受到儒家注解經(jīng)典的影響。和陸懋德一樣采用傳統(tǒng)注解方式的,還有易培基,代表作是《讀孫子雜記》。蔣方震更注意援引近現(xiàn)代理論注解《孫子》,緊跟時代步伐。無論是和劉邦驥合著的《孫子淺說》,還是獨撰之《孫子新釋》,都注意將《孫子》與西方軍事思想進行比較研究,起到了引領潮流的作用。不少國民黨高級將領多借鑒蔣氏之法,比如夏壽田《孫子選注》、葉慕然《孫子兵法新詮》、劉文垕《孫子釋證》、齊廉《新注孫子兵法直講》、吳石《孫子兵法簡釋》、陳啟天《孫子兵法校釋》、陳華元《孫子新詮》、吳鶴云《孫子兵法新檢討》、蕭天石《孫子戰(zhàn)爭理論之體系》、李浴日《孫子兵法之綜合研究》《東西兵學代表作之研究》等。支偉成的《孫子兵法史證》、周傳銘的《孫子兵法古今釋例》和錢基博的《孫子章句訓義》,同樣具有鮮明的特色。這些著作的共同點是,大量援引古今戰(zhàn)例注解《孫子》。其中,錢氏所著《孫子章句訓義》更是充分注意援引現(xiàn)代戰(zhàn)例,使其著作更受世人矚目。

        (二)戰(zhàn)爭中的運用

        《孫子》畢竟是一本討論戰(zhàn)爭之法的兵書,理應受到軍事家們更多的關注。在中國古代,《孫子》因為其不朽的思想價值而受到眾多軍事家的廣泛贊譽。在戰(zhàn)爭實踐中借鑒和運用孫子兵學原理,也是繼承發(fā)展的主要路向。

        在先秦時期,《孫子》就已經(jīng)廣泛流傳,受到軍事家的重視。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戰(zhàn)國時期著名軍事家孫臏。按照《史記》的記載,孫臏系孫武后人。孫臏不僅在軍事理論上忠實繼承孫子,也在軍事實踐中巧妙借用其戰(zhàn)術思想。比如在桂陵之戰(zhàn)中,孫臏就成功運用《孫子》“避實擊虛”等戰(zhàn)法,擊敗強大的魏軍,取得了勝利。

        到了秦漢之際,韓信指揮的“背水陣”之戰(zhàn),正是充分借鑒和運用孫子有關“死地”的作戰(zhàn)理論,最大程度地激發(fā)士兵的作戰(zhàn)潛能,從而成功地擊敗敵軍,創(chuàng)造了一場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經(jīng)典戰(zhàn)例。孫子在《九地篇》論述了“陷之死地而后生”的作戰(zhàn)原則:如果士卒被投入“亡地”,就會拼死力戰(zhàn),以此求活;一旦陷入死地,就會向死求生,拼死奮戰(zhàn)。這就是孫子所謂“疾戰(zhàn)則存,不疾戰(zhàn)則亡”(《孫子·九地篇》)。韓信在戰(zhàn)爭中,準確而及時地變換攻守戰(zhàn)術,靈活地部署兵力,合理地配備陣形,充分借鑒和運用孫子“死地”作戰(zhàn)之法,從而創(chuàng)造了戰(zhàn)爭史上的一個奇跡。

        孫子在《謀攻篇》中曾論及“君將關系”,認為“將能而君不御者勝”。在《九變篇》中,他再次強調“君命有所不受”,希望國君對軍中事務盡量少加干預。此論在皇權高度發(fā)達的中國專制集權時代無疑極具震撼力,但也因為含有相對合理成分而受到追捧。西漢名將周亞夫“細柳治軍”,充分體現(xiàn)了孫子“君命有所不受”的原則。漢文帝犒勞將士,在到達周亞夫的營寨時,被守門士卒告知:“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之詔?!保ā妒酚洝そ{侯周勃世家》)漢文帝很受感動,不僅沒有生氣,反而感慨道:“嗟乎,此真將軍矣!”(《史記·絳侯周勃世家》)很顯然,漢文帝幸得知兵之將。

        孫子致力追求戰(zhàn)爭中的“高效益”,所以力倡“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孫子·謀攻篇》)。謀略用兵和詭道之法,都圍繞這一目標而展開。孫子認為“以火佐攻者明”(《孫子·火攻篇》),積極主張火攻制敵,為此特劈專篇討論火攻之法。如果沒有新的出土文獻,《火攻篇》就是歷史上第一次系統(tǒng)討論火攻戰(zhàn)法的專論,具有劃時代意義。歷史上不少軍事家重視火攻,都是受到孫子的啟發(fā)。戰(zhàn)國時期誕生的著名兵學《六韜》也設《火戰(zhàn)》篇,專門討論火攻戰(zhàn)法。發(fā)生在東漢末年的官渡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和夷陵之戰(zhàn)等,之所以成為以弱勝強的經(jīng)典戰(zhàn)例,也與借鑒和運用孫子“以火佐攻”戰(zhàn)法有著直接關系。

        曹操對《孫子》有著精湛的研究,除了對其進行言簡意賅的注釋之外,也在戰(zhàn)爭實踐中積極運用孫子的軍事謀略。諸葛亮曾在《后出師表》中形容曹操的用兵特點為:“其用兵也,仿佛孫吳?!痹谂c袁紹的官渡決戰(zhàn)中,曹操充分運用了《孫子》“奪其所愛”的戰(zhàn)法以及火攻理論,偷襲了袁紹糧草儲備之地烏巢,從而改變了戰(zhàn)場態(tài)勢,最終達成以弱勝強的目標,一舉擊敗袁紹。

        赤壁之戰(zhàn)則更為著名,火攻戰(zhàn)法的地位更加突出。在這場戰(zhàn)爭中,孫權和劉備結成軍事同盟與曹軍抗衡。他們靈活使用多種戰(zhàn)略戰(zhàn)術,針對曹操輕敵的缺點,充分利用地理、天時等條件,果斷實施火攻之法,給予曹軍致命一擊。顯然,孫子的火攻戰(zhàn)法,是幫助孫、劉聯(lián)軍取得戰(zhàn)爭勝利的關鍵因素。

        諸葛亮同樣對《孫子》有著深入研究。在和司馬懿對峙過程中,諸葛亮曾多次使用誘敵之計,沒想到司馬懿始終堅守不出,不為所動。諸葛亮派人送去女人的服飾,試圖以此侮辱和激怒對手。對此,司馬懿立刻上書朝廷,做出請求出戰(zhàn)的姿態(tài)。諸葛亮立即明白,司馬懿本無出戰(zhàn)之意,只是故作姿態(tài)而已。他引用了《孫子》“君令有所不受”這句名言,并指出如果司馬懿果真想出戰(zhàn),就不會請示魏主(《晉書·宣帝紀》)。而事實正如諸葛亮所料,司馬懿只是為了拖延時間而使用詭計。

        韋孝寬是南北朝時期一位非常善于用間的軍事家。他曾深入研究孫子的用間之術,精心設計和策劃了多起間諜活動,以最小的代價換來最大的戰(zhàn)果,非常生動地注解了孫子的用間理論,充分證明了孫子“賞莫厚于間”(《孫子·用間篇》)的合理性以及“五間俱起”(《孫子·用間篇》)的威力。制造偽信離間對手,編造歌謠瓦解敵軍等手法,都是孫子“用間”理論的巧妙運用。韋孝寬所設計的幾起間諜活動,也都成為中國古代間諜史上的經(jīng)典案例,充分證明了孫子用間理論的深刻性與實用性。

        魏晉南北朝時期,《孫子》不僅為軍事家們在戰(zhàn)爭中所借用,同時也已深刻地影響當時的軍事學術著作?!秾⒃贰放f題為諸葛亮所著(實際也可能是托名之作),其中就有不少出自對《孫子》的模擬。尤其是十七條“相敵之法”,大多可以從《孫子》的“相敵之法”中找到出處。包括《便宜十六策》,也可見到受《孫子》深刻影響的痕跡。比如其相關“五間之道”的論述,相關將帥的論述等,其論述形式和內容等,都可以從《孫子》找到影子。除此之外,司馬彪在所撰《戰(zhàn)略》中也多次引用《孫子》,可知當時的戰(zhàn)略理論研究已經(jīng)非常注意借鑒和運用《孫子》的兵學理論。

        就戰(zhàn)爭籌劃而言,孫子曾主張積極奪取主動權,即“致人而不致于人”(《孫子·虛實篇》),強調了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所調動。要想達成“致人”的目標,不僅是依靠強大的力量,也依靠積極的戰(zhàn)略籌劃。孫子指出:“凡先處戰(zhàn)地而待敵者佚,后處戰(zhàn)地而趨戰(zhàn)者勞?!保ā秾O子·虛實篇》)如果能搶先到達決戰(zhàn)地點,就可以贏得主動;反之則會陷入被動。高明的指揮員一定要善于通過“示形動敵”來奪取戰(zhàn)爭主動權,力爭達成“以實擊虛”。唐太宗李世民少年從軍,也非常善于學習和運用《孫子》,世人甚至托名寫出《唐太宗李衛(wèi)公問對》。李世民經(jīng)常身先士卒,沖鋒在前,也非常注重戰(zhàn)前偵察,盡可能做到“知彼知己”。在擊敗竇建德和王世充的戰(zhàn)爭中,李世民運用孫子“示形動敵”之法調動對手,在虎牢關一帶攔住竇建德援兵,引誘追兵進入己方伏擊陣地。此后,他又利用王世充急于突圍的心理,進行具有針對性的兵力部署,指揮大軍迅速在虎牢關一帶集結迎敵。為進一步達成“示形動敵”,李世民下令部署千余馬匹在河邊放牧,竇建德指揮軍隊傾巢出動,搶奪馬匹。李世民耐心等待對方軍隊氣勢轉衰,適時發(fā)起攻擊,將竇建德大軍擊潰。很顯然,李世民投入學習孫子兵學思想,收到了豐厚的回報。

        在《虛實篇》中,孫子還主張通過“形人之術”而實現(xiàn)“我專而敵分”,由此而達成“以眾擊寡”和“避實擊虛”。其中之關鍵,一方面是“形人”,通過多種手法來探知敵人的虛實,另一方面則是“我無形”,巧妙地隱藏己方的戰(zhàn)略意圖,讓對手摸不清我方的虛實情況。這兩方面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形人之術”,也即“形人而我無形”。明代朱棣發(fā)起靖難之役,充分借鑒和運用的是孫子“形人而我無形”的理論,巧妙地隱藏己方行動計劃,待時而發(fā),是朱棣成功奪占皇位的關鍵。兩軍僵持之際,朱棣得到宦官提供的情報:“京師空虛可取?!保ā睹魇贰こ勺姹炯o》)他立即破釜沉舟,全力攻打京師,就此奪取戰(zhàn)爭主動權,一舉扭轉戰(zhàn)局。這正是孫子“避實擊虛”戰(zhàn)術的巧妙運用。

        明代著名思想家、軍事家王陽明,也是善于學習和借用孫子兵學思想的高手。這一點也早已為日本學者所察。[8]考察王陽明的軍事實踐和著作,都可以看出他曾對古代兵學經(jīng)典下過很深的功夫。在《武經(jīng)七書評》中,王陽明對《孫子》《吳子》等兵經(jīng)作了要言不煩的評點,從中尤其可見他研習古典兵略的功力。比如對《孫子·火攻篇》,王陽明點評道:“火攻亦兵法中之一端耳,用兵者不可不知,實不可輕發(fā)?!保ā段浣?jīng)七書評·孫子》)這一點評,與孫子“非危不戰(zhàn)”非常契合。再如對《軍爭篇》,王陽明點評道:“善戰(zhàn)不戰(zhàn),故于軍爭之中,寓不爭之妙?!保ā段浣?jīng)七書評·孫子》)這是巧妙運用老子的“不爭之術”對“軍爭之法”進行解讀。為了做好“嚴守以乘弊”,王陽明借用《孫子》“昔之善戰(zhàn)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孫子·形篇》)一語,說明加強戰(zhàn)備、增加防守實力的重要性。關于用兵,王陽明強調“捐小以全大”,注意借用孫子“佯北勿從,餌兵勿食”(《孫子·軍爭篇》)的道理。在平叛戰(zhàn)爭中,王陽明眼見形勢不妙,便運用偽造檄文的辦法來威懾對手,體現(xiàn)出出眾的膽識,對孫子的“形人之術”有精深的研究?!睹魇贰分姓f“終明之世,文臣用兵制勝,未有如守仁者也”[9],顯然并非夸張之詞。

        孫子的“十圍五攻”之法,體現(xiàn)的是集中兵力和機動用兵思想。孫子認為,用兵的奧秘就在于“避實而擊虛”(《孫子·虛實篇》),努力達成“以鎰稱銖”(《孫子·形篇》)。如果想在戰(zhàn)爭中獲勝,就要努力實現(xiàn)兵力上的優(yōu)勢,或是形成局部的兵力優(yōu)勢。孫子這一理論的正確性,已被無數(shù)戰(zhàn)爭實踐所證明。努爾哈赤、皇太極等軍事家指揮的戰(zhàn)爭,也充分折射出孫子的兵學思想。努爾哈赤指揮的薩爾滸之戰(zhàn)就是避實擊虛、集中兵力的經(jīng)典戰(zhàn)例。在這場戰(zhàn)爭中,努爾哈赤采取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戰(zhàn)法,取得了對優(yōu)勢之敵的輝煌勝利,從而根本地改變了明與后金之間的戰(zhàn)略態(tài)勢。

        孫子的戰(zhàn)術千變萬化,變化是其靈魂。孫子主張“踐墨隨敵,以決戰(zhàn)事”(《孫子·九地篇》),正是主張根據(jù)敵情的變化而不斷調整作戰(zhàn)計劃。這其實也就是“因敵而制勝”(《孫子·虛實篇》)?;侍珮O進攻北京的戰(zhàn)斗中,非常好地貫徹了孫子這一戰(zhàn)術主張?;侍珮O充分發(fā)揮騎兵善于機動的特點,針對明軍的布防情況及時改變戰(zhàn)術,徹底貫徹了孫子“踐墨隨敵”的戰(zhàn)術。后金軍無論是進攻還是撤退,都顯得游刃有余,很好地調動了明軍,也令袁崇煥一直疲于應付。眼看時機成熟,皇太極及時拋出反間計,令崇禎皇帝冤殺大將,將這出“踐墨隨敵”的大戲推向了高潮。

        總之,《孫子》是一部戰(zhàn)爭之法,中國古代的軍事家們不斷地在戰(zhàn)爭實踐中借鑒和運用孫子的軍事理論和謀略思想。這不僅是繼承和弘揚孫子兵學的重要路向,也是我們今天學習孫子兵學思想需著力關注和借鑒之處。

        (三)戰(zhàn)爭之外的借用

        由于《孫子》充滿哲理和智慧,其影響力早已擴散到軍事領域之外,對政治、經(jīng)濟、文學、醫(yī)學等領域,都產(chǎn)生了持久而深入的影響?!秾O子》所揭示的諸多原理,如雜于利害、以迂為直、避實就虛等思想方法,對于各行各業(yè)都有啟示價值。既然如此,企業(yè)管理,商業(yè)運營,乃至競技體育等,都可以借用孫子的兵學思想,達成趨利避害、出奇制勝的目標。

        就商戰(zhàn)而言,由于其中充滿競爭,《孫子》的智慧與謀略便大有用武之地。先秦時期就已有白圭借用《孫子》經(jīng)商,并取得佳績?!秾O子》有關用兵的重要原則,比如不避詭詐、情報先行、慎重決策、利益為上等,都可以在商戰(zhàn)中得到借用。

        商戰(zhàn)與戰(zhàn)爭一樣,也需要考慮天時、地利、人和等重要因素,《孫子》所論“知彼知己”和情報先行原則,強調全面考察影響戰(zhàn)爭勝負的各主要因素,對商戰(zhàn)決策而言完全適用。要想成為合格的企業(yè)領導,必須首先認真做好情報工作,充分占有各種有利籌碼,并進行科學計算和慎重決策,才能在商戰(zhàn)中保持不敗。商戰(zhàn)尤其需要高舉利益原則,《孫子》所提倡的“非利不動”原則,完全與之吻合。當然,也有不少高明的企業(yè)家和商人基于“雙贏”原則,也能夠獲得豐厚利潤,但在實際商戰(zhàn)中,那些主動使用奇兵和奇計,不按常理出牌,大量使用詭詐之術的,往往能夠贏得主動,獲取更多利益?!秾O子》提倡的“兵者詭道”及“兵以詐立”等原則,也由此而受到高度重視,被視為商戰(zhàn)競爭之寶典。商業(yè)也存在對抗性競爭,企業(yè)領導也需懂得抓住最佳時機發(fā)力,合理編配團隊,也要學會集中力量,《孫子》所強調的“善戰(zhàn)者,求之于勢”和“避實擊虛”等原則,同樣可以適用?!秾O子》的主動原則——“致人而不致于人”,也可以在商戰(zhàn)中找到用武之地。如果企業(yè)家和商人能夠做到主動出擊,努力達成所謂“先勝”,積極依靠“超前戰(zhàn)略”,就更容易贏得主動局面。

        在商戰(zhàn)中,《孫子》早就有被成功借用的案例。前面提到過,最早成功借鑒《孫子》兵學謀略經(jīng)商的,怕是要追溯到戰(zhàn)國時期的商賈白圭。白圭是西周人,以善于經(jīng)商而聞名,非常善于捕捉商機,他總結經(jīng)商經(jīng)驗時說:“吾治生產(chǎn),猶伊尹、呂尚之謀,孫、吳用兵,商鞅行法是也。”(《史記·貨殖列傳》)由此可知,白圭之所以能賺錢,經(jīng)營、生產(chǎn)非常成功,就是因為他向兵家學會了權變之術和決斷之法,也深諳“人取我予”的奧秘。

        白圭明確承認其經(jīng)商之術,有許多是取法“孫、吳用兵”之術。需要看到的是,這里的“孫”既然是排在“吳”之前,那么他應當是指孫武,而不是孫臏。白圭的經(jīng)商之術,是取自《孫子》,而非《孫臏兵法》。通觀白圭的經(jīng)商謀略,諸如人取我予、把握時機以及與部下同甘共苦等,都可以從《孫子》的兵學思想中找到出處。在介紹白圭時,司馬遷特別強調其經(jīng)商之法是“能試有所長”,并“非茍而已也”(《史記·貨殖列傳》),并非魯莽行事,而是慎重決策,未雨綢繆。就這一點而言,《孫子》一貫強調的“慎戰(zhàn)”,必然會對白圭的慎重決策和謹慎經(jīng)商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

        《孫子》強調情報先行,由此而建立了以“先知”為核心的情報思想體系,這對商戰(zhàn)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由于情報工作出色而取得成功的商戰(zhàn)案例,在歷史上俯拾皆是。戰(zhàn)國末期的巨賈呂不韋,就是因為提前得到若干重要情報,故而就此致力于“人貨”生意,敢于針對政治人物做出一筆大買賣。結果,因為保護異人有功,呂不韋順水推舟地做成丞相,從而名利雙收。清代山西太谷縣一位曹姓商人,也因為情報先行而受益。他由高粱莖內的害蟲判斷出當年之收成,于是果斷出手大量收購高粱。雖然當?shù)馗吡还灰驗橄x害而嚴重歉收,但這位曹姓商人因為早有準備,事先大量囤積高粱而獲得豐厚的回報。

        中國人秘而不宣的經(jīng)商秘訣中,有不少都受到《孫子》等兵法的啟示。司馬遷總結經(jīng)商之道時指出:“故善治生者,能擇人而任時?!保ā妒酚洝へ浿沉袀鳌罚┐苏Z明顯是從《孫子·勢篇》“故善戰(zhàn)者,求之于勢,不責于人,故能擇人而任勢”一語化出,強調的是用人問題和抓住時機。所謂“擇人”,也有釋為“釋人”。其實,由“擇人”也可延伸到“擇地”和“擇時”等。商戰(zhàn)也是如此?!妒酚洝へ浿沉袀鳌酚涊d了一個“擇地而任勢”的生動案例。秦國在擊敗趙國后,強迫卓氏遷徙,卓氏看到汶山下面有一片沃野,于是要求遷往附近經(jīng)商,最終順利實現(xiàn)致富的夢想,富可敵國?!秾O子》說:“夫地形者,兵之助也?!保ā秾O子·地形篇》)“知地”對作戰(zhàn)極其重要。卓氏則成功地將其運用于商戰(zhàn),也取得了極大的成功。

        在醫(yī)學領域,尤其是傳統(tǒng)中醫(yī)學領域,《孫子》也備受重視,其用兵理論被中醫(yī)學大量借用。就目的論來說,兵法和醫(yī)學都高度關注生命的存活。就方法論而言,二者之間相似性更多,比如先知敵情、果斷出擊、集中力量等。在病人和醫(yī)生眼中,病魔就是敵人,是需要設法打敗的對象,故《孫子》的用兵之術自然也會受到中醫(yī)學的重視和借鑒。

        著名醫(yī)學著作《黃帝內經(jīng)》中也有借鑒《孫子》的痕跡。在《靈樞經(jīng)》中,作者曾借用《孫子·軍爭篇》中“無邀正正之旗,無擊堂堂之陣”一語,探討針灸之法,提醒人們抓住時機,對癥下藥。《黃帝內經(jīng)》襲用《孫子》詞句,構建了獨到的“刺法”:“無刺熇熇之熱,無刺漉漉之汗,無刺渾渾之脈?!睂︶樉牡臅r機及部位等,進行了簡明扼要的總結?!秾O子》強調“先知”和“先勝”,力求通過“伐謀”和“伐交”等,以最小代價換取最大戰(zhàn)果。《黃帝內經(jīng)》的理念與之相似,強調“治未病”和“治未亂”,力求做到防患于未然。作者從《孫子》“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的戰(zhàn)爭境界追求受到啟發(fā),將減少病人的痛苦作為終極追求。就病情治療方法而言,《黃帝內經(jīng)》受《孫子》啟示尤多?!秾O子》用兵強調“雜于利害”,辯證對待戰(zhàn)爭得失?!鹅`樞·終始》則主張“必通陰陽”,辯證看待救治過程中的得與失。此外,《黃帝內經(jīng)》大量吸收《孫子》“治氣”“治心”“治變”“避實擊虛”等用兵原則,建構起“因時制宜”“務求治本”等一整套辯證施治的中醫(yī)學理論。

        系統(tǒng)總結《孫子》與醫(yī)學的關系,將孫子用兵理論最大程度引入傳統(tǒng)中醫(yī)學理論的,要數(shù)清代的名醫(yī)徐大椿。徐氏著《難經(jīng)經(jīng)釋》《傷寒類方》《醫(yī)學源流論》等,全面闡述了“防病如防敵”“治病如治寇”“用藥如用兵”等重要醫(yī)理。在《用藥如用兵論》中,徐大椿借用孫子的“十圍五攻”[10]之法,積極主張醫(yī)治病人時貫徹“以眾擊寡”之法。徐大椿不僅主張在醫(yī)治病人時,需充分借鑒孫子“知彼知己”“因敵制勝”“避實擊虛”等用兵原則,將醫(yī)生的臨癥處方視為“運籌帷幄,調兵遣將”,甚至指出治病之法盡在《孫子》?!皩O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盡之矣?!贝苏Z顯然是中醫(yī)學界給予《孫子》的最高褒獎,全面總結了用藥如用兵的醫(yī)理。

        《孫子》不僅思想深刻,而且文辭優(yōu)美。古代眾多文學家和文學理論家也曾投入研究其語言藝術,在撰寫文學作品或文論作品時也會借用其理論。

        南朝梁武帝的長子蕭統(tǒng)曾組織文人編選《昭明文選》,選錄了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七百余篇,其中多次明引或間引《孫子》的文字,僅《勢篇》就引用9 次之多。[11]劉勰也盛贊《孫子》:“孫武兵經(jīng)辭如珠玉,豈以習武而不曉文也?”(《文心雕龍·程器》)字里行間,足顯示出對《孫子》的贊賞之情。就連《文心雕龍》的寫作,也受到《孫子》兵學理論的深刻影響。劉勰論及布局謀篇時,廣泛借用《孫子》兵學思想,大量引入奇正、變化、詭譎等詞語。

        唐代以后,文學家越來越多地關注和研究《孫子》。李白詩歌立意新奇,非常契合孫子的“出其不意”,其中宏大氣象也受孫子“造勢”理論的啟示。白居易、高適、羅隱等詩人,都曾在詩歌中直接提到《孫子》,甚至寫有專篇懷念孫武。比如,高適在《薊中作》中曾寫下“惆悵孫吳事,歸來獨閉門”,抒發(fā)自己志在報國的壯烈情懷,又在《送渾將軍出塞》中寫下“李廣從來先將士,衛(wèi)青未肯學孫吳”的詩句,表達了對右武衛(wèi)大將軍渾釋的贊賞之情。白居易在《和微之春日投簡陽明洞天五十韻》中寫下了“廟謨藏稷契,兵略貯孫吳”的詩句,表達出對《孫子》高超兵學謀略的欽佩之情。宋代,《孫子》連同《六韜》等被立為兵經(jīng),文人論兵和研讀《孫子》漸成為時尚。黃庭堅曾借用孫子兵學理論,主張行文時要做到“自然法度行乎其間,譬如用兵,奇正相生”(《漁隱叢話》卷一〇)。詞人姜夔論詩也曾借用兵法,主張詩歌創(chuàng)造應該做到“如兵家之陣,方以為正,又復是奇,方以為奇,忽復是正”,最終達到“出入變化,不可紀極”(《白石道人詩說·自序》)的境界。明清時期,文學作品一度追求平淡自然,講究性靈,但唐宋以來形成的“以奇制勝”理論并沒有遭到完全拋棄。高明的文學家,則是強調“傳奇”與“自然”的統(tǒng)一,在這二者之間追求所謂中庸之道。之所以出現(xiàn)這種局面,可能是文學發(fā)展的內在邏輯結果,并不代表《孫子》“以奇勝”的理念遭到徹底無視。

        圍棋的誕生雖較《孫子》為遠,但圍棋界對《孫子》的借用也非常普遍。弈棋之理與作戰(zhàn)之理,畢竟存有很多相通之處。所以,棋道中人紛紛借鑒《孫子》的作戰(zhàn)原理來提高棋藝。

        眾所周知,圍棋是一種智力游戲,對弈過程始終需要運用謀略。兩軍交戰(zhàn),更需要施展謀略,所謂“上兵伐謀”。在古代,圍棋成為很多軍事將領的業(yè)余愛好。關羽在刮骨療毒時弈棋,表現(xiàn)出勇敢無畏;謝安在淝水之戰(zhàn)前弈棋,表現(xiàn)出鎮(zhèn)定自若。他們既能在兵戰(zhàn)中巧用謀略,也能在對弈時借用兵法。中國古代探討棋理的著作,如敦煌寫本《棋經(jīng)》、王積薪的《圍棋十訣》和宋代張擬所著《棋經(jīng)》,都注意將棋道與兵法進行對比討論。南宋國手在《棋訣》中稱“棋者,意同于用兵”,因此在撰寫圍棋秘訣時,力求“粗合孫吳兵法”。張擬所著《棋經(jīng)》,不僅挖掘《孫子》用兵謀略,甚至在體例和篇數(shù)上也都完全模仿《孫子》,著成十三篇之制,而且有若干篇名與《孫子》完全相同——如《虛實篇》,包括《得算》《度情》等篇名的設置,也明顯借鑒《孫子·計篇》。在《棋經(jīng)》中,《孫子》用兵謀略的精髓,如“避實就虛”“因敵制勝”“知彼知己”“奇正相生”等,都得到大量借用。

        (四)間或出現(xiàn)的批評

        對孫子兵學理論提出批評的,歷代不乏其人。這些批評之辭,或為有的放矢,或為過于苛求,或為不得要領,或為無中生有,但對孫子兵學的繼承而言,并非壞事。常言道,批評使人進步。就兵學理論體系的發(fā)展而言,也是這個道理。孫子兵學理論同樣也需面對和接受各種批評。

        早在戰(zhàn)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及楚國名相春申君就曾批評孫子“尚詐而輕義”。荀子批評孫子的詭詐,主張“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進而提倡興“仁者之兵”。[12]春申君也認為孫子的“勢利”和“變詐”均不合于“仁義”。[13]這種聲音在后世引起不少共鳴,比如《漢書·刑法志》批評孫子“任詐力”。即便《孫子》獲得兵經(jīng)之首的崇高地位,儒者仍然前赴后繼地批評孫子疏于仁義。南宋學者戴溪、葉適,明代學者閔振聲、俞大猷,清代學者汪紱、姚鼐等,都曾批評孫子“仁義不施”。但這種批評更像是一種苛責,前面已有介紹,此處不贅。

        戰(zhàn)國末期著名思想家韓非子曾批評孫子“重謀而輕力”。在他看來,孫子的詭詐和過分注重謀略對于軍事實力營建和軍事斗爭而言,有害而無益,只會造成“言戰(zhàn)者多”和“披甲者少”,故而會出現(xiàn)“藏孫吳之書者家有之,而兵愈弱”(《韓非子·五蠹》)的現(xiàn)象。韓非子的批評之聲,得到南宋學者戴溪的響應。戴溪不僅批評孫子“有余于權謀而不足于仁義”,而且認為孫子兵學“不能利國便民為長久之計”(《將鑒論斷·孫武》),并非“安國全軍”的長久之策。此后,唐甄、閔振聲等學者也持類似批判態(tài)度,這在前面也曾提及和辯駁。

        除“尚詐而輕義”和“重謀而輕力”之外,蘇軾曾批評孫子有“扶將而弱君”的傾向[14],但響應較少。此外,也有《唐太宗李衛(wèi)公問對》對孫子用間理論的批評。蘇洵及何守法等人持續(xù)跟進,對用間之害進行了探討,這在論述用間之術時,也已介紹。蘇洵還從戰(zhàn)法上對孫子展開批評,指責孫子“用兵乃不能必克,與書所言遠甚”。在他看來,吳王率兵出征,被越王從背后襲擊,乃至自救不暇,孫武不能免責:“武殊無一謀以弭斯亂。”(《權書·孫武》)孫子“因糧于敵”的后勤補給之法,也飽受詬病。孫武指揮吳國士兵經(jīng)過多日艱苦作戰(zhàn)之后,終于取得伐楚之戰(zhàn)的決定性勝利。但吳軍在楚國燒殺搶掠,留下不少惡行,不僅引起了楚國人的激憤之情,也永久地記錄在歷史的恥辱柱上。清代高士奇說,吳軍入郢之后,“仁義不施,宣淫窮毒,楚雖撓敗,父兄子弟怨吳入于骨髓,爭起而逐之”(《左傳紀事本末》卷五〇),對孫子給予了嚴厲批評。

        進入現(xiàn)當代,隨著學界對《孫子》研究的深入,批評之聲更加尖銳,內容也更加具體化。郭化若、關鋒、鈕先鐘等學者,堪稱其中代表。

        郭化若首先是從政治層面,總結了《孫子》的缺陷,批評孫子持有“觀念論”:“思想上看,首先就會看到在《孫子兵法》中包含著觀念論的因素。他對于戰(zhàn)爭的解釋,用‘兵者,國之大事’的空話,來掩蓋當時統(tǒng)治階級進行的不義戰(zhàn)之階級政策的本質?!保?5]與此同時,缺少辯證思維也成為郭氏批判的靶子:“由于種種原因,孫子思想上沒有也不能貫徹辯證法的思想方法?!保?6]此外,沒有“義戰(zhàn)”思想,也成為郭氏的批判對象。在郭化若看來,孫子的愚兵思想等,都與此緊密相關:“首先他就把戰(zhàn)爭作為無類別地看,忽視義戰(zhàn)與不義戰(zhàn)的區(qū)別,于是他的戰(zhàn)略思想若干地方就只能為不義戰(zhàn)服務……同樣因為他掩藏了政治的階級性,所以他對本國居民、本軍兵卒的辦法只有愚民政策、利誘(所謂厚賞)與鎮(zhèn)壓(嚴刑)?!保?7]

        相比政治層面的批評,作為領兵作戰(zhàn)的優(yōu)秀將領,郭化若對孫子作戰(zhàn)理論方面的批評似乎更可稱心得之見。他首先是批評了孫子對“持久戰(zhàn)”的無視:“強調速決戰(zhàn)時,就根本否認了持久戰(zhàn)?!保?8]與此同時,他也對孫子的攻防戰(zhàn)術提出了批評:“對攻防之相互滲透、相互推移,也完全沒有談到?!保?9]就孫子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郭氏最為不滿的似乎是其消極因素:“在戰(zhàn)略上戰(zhàn)術上,還帶了不少消極的因素……敵人背丘,有時是可逆的;敵人的歸師,有時是可遏的;包圍敵人,有時是不可闕,而不應闕的;最后窮寇則極應追擊。”[20]

        關鋒主要從哲學研究的角度,探討了《孫子》的思想缺陷。關鋒首先指出孫子在政治層面的缺陷,認為孫子對影響戰(zhàn)爭勝負的政治因素之作用,“是估計不足的”。關鋒承認這和當時的歷史條件密不可分,但還是著力批評孫子的“愚兵政策”,認為這種愚兵思想的產(chǎn)生,正是“不義戰(zhàn)爭”使然。[21]不僅如此,在關鋒看來,孫子既不了解戰(zhàn)爭,也不能對“戰(zhàn)爭這個社會現(xiàn)象作出歷史唯物主義的解釋”。[22]不僅如此,在關鋒看來,即便《孫子》蘊含了軍事哲學思想,但其中也包含有唯心主義的因素。比如就君將關系,關鋒似乎受到蘇軾影響,認為孫子強調將帥的主觀作用,“卻達到了一個片面、極端”[23]。在承認孫子哲學思想的成就之余,關鋒也認為“《孫子兵法》中,并不是以精確的哲學語言說出的,而多半出以比喻的形式,許多概念是不精確的”[24]。

        臺灣學者鈕先鐘則辟專門之章——《孫子的缺失》,從六個方面對孫子展開了更大規(guī)模的批評,分別是:一是戰(zhàn)爭與政治,二是大戰(zhàn)略與經(jīng)濟,三是治疾與養(yǎng)體,四是失敗的研究,五是戰(zhàn)爭與道義,六是深遠的未來。[25]鈕先鐘所論,氣勢十足,咄咄逼人,但并非完全出自本人的發(fā)現(xiàn)。其中也有部分觀點是從前人襲來,比如戰(zhàn)爭與政治、戰(zhàn)爭與道義的關系討論等,也可見出傳統(tǒng)儒家的影子。至于“治疾”“養(yǎng)體”云云,也是襲用了唐甄之說。[26]

        還需為孫子抱不平的是,鈕先鐘批評孫子“對于君(主)道幾乎很少論及”,明顯是苛責。孫子申述“將能而君不御者勝”(《孫子·謀攻篇》),包括“君命有所不受”(《孫子·九變篇》)、“明君慎之”(《孫子·火攻篇》)等,其實都是在探討為君之道。此外,鈕先鐘批評孫子“對于平時應如何厚植國力的問題在其書中是完全不曾加以討論”,這顯然是對《形篇》的“稱勝理論”的無視。退一步說,即便孫子對這些論題缺乏討論,也屬情理之中。因為這本屬政治家的職責范圍,不該是軍事將領所應關心的論題。

        其實,無論是郭化若,或是關鋒,抑或是鈕先鐘,在批評孫子時,都不乏苛責之辭。當然,他們多少也注意到孫子是受到特殊歷史條件的限制,才會出現(xiàn)若干缺陷?!秾O子》畢竟是一部古兵法,上述批評之詞,雖然透著含有苛求的成分,但多少也能折射出孫子兵學理論在面對新情況時無法完全自洽的實情。換句話說,《孫子》并非亙古不變的真理,無法包打天下,也不能包治百病。既然如此,根據(jù)歷史條件和作戰(zhàn)環(huán)境的不斷變化,對孫子兵學理論進行必要和恰當?shù)母脑欤彩菤v史之必然。

        (五)結合時代的改造

        《孫子》固為不朽之經(jīng)典,其兵學思想對戰(zhàn)爭實踐具有非常強的指導意義,但如果過于拘泥而不知變通,就一定會像紙上談兵的趙括那樣,必將受到戰(zhàn)爭的嚴厲懲罰。畢竟歷史是一直朝前走,戰(zhàn)爭環(huán)境和軍事科技等,都會發(fā)生巨大變化。再高明的兵法也需要結合戰(zhàn)爭歷史的發(fā)展現(xiàn)狀,與現(xiàn)實軍事斗爭充分結合。故此,歷史上那些高明的軍事家往往非常注意與軍事斗爭實踐相結合,在繼承孫子兵學理論的同時,也適當加以改造。這其中,尤其要數(shù)明代軍事家戚繼光和革命領袖毛澤東。

        戚繼光曾長期學習古代兵學經(jīng)典,對《孫子》為代表的傳統(tǒng)兵學有充分的學習和繼承??傮w而言,他從戰(zhàn)略籌劃和攻守戰(zhàn)術等方面繼承得更多。比如,沿著孫子的“廟算”理論,戚繼光提出了“算定戰(zhàn)”,其內涵與孫子基本相同,只是使用詞語小有變化。對孫子的攻守之道,戚繼光也有繼承,強調“攻守結合”和“攻守適宜”:“自古防寇,未有專言戰(zhàn)而不言守者,亦未有專言守而不言戰(zhàn)者,二事難以偏舉?!保ā都o效新書》卷一三《守哨》篇)

        就防守而言,戚繼光針對當時的海防新局面,提出了更為具體的方略,更加具有針對性。戚繼光非常清楚當時防務松弛的情況,他說:“當承平久,外寇以掠為務而弗力攻,故多講戰(zhàn),腹里尤絕不言守,卒然有變,何以應之?” (《紀效新書》卷一三《守哨》篇)所以,戚繼光非??粗匾揽可酱ㄖU和修筑炮臺,認為“守險”和“恃險固守”,是“正全國之道”(《重訂批點類輯練兵諸書》卷二),既可以事半功倍地御敵,也可以在防守中找到反攻機會,打擊來犯之敵。這與偏愛進攻的孫子,未嘗不可以形成互補。無論是疆防,還是海防,戚繼光都非常重視情報。他甚至模仿孫子的相敵之法[27],提出了內容新穎的“海上相敵法”(《紀效新書》卷一八《水兵》篇)。這是戚繼光基于時代變化而主動求變的具體表現(xiàn)。與《孫子》相比,戚繼光在戰(zhàn)術思想的變化,更值得關注,主要特點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第一,充分發(fā)揮武器裝備方面的優(yōu)勢。當時明軍已經(jīng)擁有火炮、火銃等較為先進的熱兵器,無論是對付蒙古族騎兵,還是對付倭寇,都占有一定的優(yōu)勢。就海上作戰(zhàn)來說,明軍的艦船也較為先進。為對付騎兵,明軍還專門研制了狼筅、大棒等特別的兵器,結合快槍、鳥銃等遠射火器殺傷敵人。所以戚繼光戰(zhàn)術改革的核心問題,就在于如何充分發(fā)揮武器方面的優(yōu)勢。第二,尋求人與武器的最佳結合。通過合理的戰(zhàn)術編組和扎實訓練,讓士兵和武器之間及各種武器裝備之間,形成良好的配合,尤其是冷熱兵器有機結合在一起,發(fā)揮出最大的戰(zhàn)斗力。

        在戰(zhàn)術改革方面,戚繼光努力尋求車兵、騎兵、步兵和水師等多兵種之間的協(xié)同作戰(zhàn)。他將車兵、騎兵和步兵合為一營,通過合理編組和嚴格訓練,令騎兵、車兵和步兵只能緊密相依,步調一致,不發(fā)生“車前馬后,馬前車后之誤”(《練兵實紀》卷一《練伍法》)。相比《孫子》,戚繼光的兵種和戰(zhàn)術,尤其是鴛鴦陣法等,都體現(xiàn)出鮮明的時代特征。

        毛澤東對孫子兵學理論的改造力度更大。在名著《中國革命的戰(zhàn)略問題》和《論持久戰(zhàn)》中,他曾多次引用《孫子》,對“知彼知己,百戰(zhàn)不殆”曾經(jīng)數(shù)次引用。對孫子“兵以詐立”的戰(zhàn)爭觀,毛澤東也充分予以肯定。在《論持久戰(zhàn)》中,毛澤東主張采用各種方法欺騙敵人,狠狠批評宋襄公那種“蠢豬式的仁義”[28]。毛澤東非常欣賞孫子的“示形之法”[29],對孫子的“治氣”理論也表示高度認同。[30]毛澤東學習《孫子》,卻從來不迷信,對其中精髓充分加以借鑒,對其中不足也大膽予以擯棄或改造。

        《孫子》強調政治對于戰(zhàn)爭勝負的影響,認為“上下同欲者勝”(《孫子·謀攻篇》)。孫子指出:“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孫子·計篇》)通過“道”這一概念,孫子論述了戰(zhàn)爭與政治、統(tǒng)治者與人民群眾的關系問題。他希望統(tǒng)治者基于“修道而保法”(《孫子·形篇》)而達成“勝敗之政”(《孫子·形篇》)。但這其中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一個“令”字多少暴露出其統(tǒng)治階級的本性。在孫子看來,平民百姓必須完全服從和服務于統(tǒng)治者。

        毛澤東和中國共產(chǎn)黨人一直致力建設一支完全服務于人民、同人民群眾緊密聯(lián)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民軍隊。從毛澤東1937年前后幾封電報文稿中,我們都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他“發(fā)動群眾、依靠群眾”的思想。比如1937年9月29日,毛澤東在給周恩來等的電報中就明確指出:“根本方針是爭取群眾,組織群眾的游擊隊?!保?1]在毛澤東看來,“戰(zhàn)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32]。他又指出:“依靠民眾則一切困難能夠克服,任何強敵能夠戰(zhàn)勝,離開民眾則將一事無成?!保?3]如果將這些論述與孫子進行對比,便可以立即見出高下。毛澤東站在一個更高的高度,目光比孫子更為高遠,對戰(zhàn)爭的認識也更加深刻。正是依靠廣大人民群眾,中國革命才能取得一個接著一個的勝利,直至迎來新中國的誕生。

        關于作戰(zhàn)方針,孫子主張的是速戰(zhàn)速決,強調以合理之決策和突然之進攻達成戰(zhàn)場上的速勝。孫子有一句名言:“兵貴勝,不貴久?!保ā秾O子·作戰(zhàn)篇》)在孫子看來,如果戰(zhàn)爭拖得過久,就一定會給國家?guī)頌碾y性的后果,所謂“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孫子·作戰(zhàn)篇》)。通讀十三篇,速勝是孫子的一貫主張。毛澤東的名著《論持久戰(zhàn)》,與孫子主張速勝的理論恰好是反其道而行之。毛澤東寫這篇文章時,正值抗日救亡的危急時刻。其時,太過悲觀的“亡國論”與盲目自信的“速勝論”交織在一起,一度讓國人無所適從。毛澤東并未被當時極度流行的論調所左右,也成功擺脫了孫子“速勝論”的束縛,從而提出“持久作戰(zhàn)”的主張。毛澤東認為:“中國是個大國,日本不能完全吞并中國,同時中國又是個弱國,須要持久戰(zhàn)爭才能取得勝利?!保?4]在他看來,暫時的挫折并不影響大局:“雖然喪失若干土地,還有廣大的回旋余地,可以促進并等候國內的進步、國際的增援和敵人的內潰,這是抗日戰(zhàn)爭的上策。急性病的速勝論者熬不過持久戰(zhàn)的艱難路程,企圖速勝,一到形勢稍為好轉,就吹起了戰(zhàn)略決戰(zhàn)的聲浪,如果照了干去,整個的抗戰(zhàn)要吃大虧,持久戰(zhàn)為之葬送,恰恰中了敵人的毒計,實在是下策?!保?5]毛澤東的這些名言很快不脛而走,為中國抗戰(zhàn)注入了一劑強心劑。艱苦卓絕的十四年抗戰(zhàn)最終以中國獲勝日本戰(zhàn)敗而結束,《論持久戰(zhàn)》的戰(zhàn)爭決策思想和科學預見等,都經(jīng)受住了歷史的檢驗。

        當然,對于孫子的速勝主張,毛澤東并非全盤否定。他認為,在戰(zhàn)術和戰(zhàn)斗中都應當集中優(yōu)勢兵力,努力達成速戰(zhàn)速決。這與戰(zhàn)略上的持久并不矛盾,相反,它正是在為戰(zhàn)略上的持久創(chuàng)造條件?!霸趹?zhàn)術和戰(zhàn)役上的速決,是戰(zhàn)略上持久的必要條件。”[36]這些認識,無疑要比孫子的一味求速更加全面。

        與速戰(zhàn)速決主張相適應,孫子提出了“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孫子·謀攻篇》)的戰(zhàn)法。如果實力不濟,則需及時地或逃或避:“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孫子·謀攻篇》)毛澤東同樣強調集中兵力,重視以優(yōu)勢兵力對敵。他說:“應集中絕對優(yōu)勢兵力,即集中六倍、五倍、四倍于敵,至少也是三倍于敵的兵力,并集中全部或大部的炮兵,從敵軍諸陣地中,選擇較弱的一點(不是兩點),猛烈地攻擊之,務期必克?!保?7]與孫子相比較,毛澤東并不拘泥于“十”或“五”之類數(shù)字游戲,而是認為最低只要達成三倍于敵的優(yōu)勢,便可以尋找作戰(zhàn)和殲敵之機。

        中國革命力量在很長時間之內都處于劣勢,但毛澤東堅信,如果策略得當,是完全可以實現(xiàn)“以弱勝強”的。他的這一理念明顯地與老子的“柔弱勝剛強”(《老子·第三十六章》)更加接近,與孫子“以鎰稱銖”(《孫子·形篇》)等主張似背道而馳。當力量處于相對弱勢之時,毛澤東并非完全避敵不戰(zhàn),而是廣泛地開展游擊戰(zhàn)爭,并且大量開展運動戰(zhàn)有效地調動敵人,以期造成局部的優(yōu)勢,再爭取殲滅敵人的時機。在毛澤東看來,“游擊戰(zhàn)爭是戰(zhàn)略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38]。僅從戰(zhàn)法上打量,也要比孫子更加多樣化。毛澤東基于其特有之大局觀和辯證思維能力,從戰(zhàn)略和戰(zhàn)術的不同層面看待強弱問題,因此提出比孫子“十則圍之”更為豐富而深刻的戰(zhàn)略思想及更加精彩而實用的作戰(zhàn)之術。毛澤東說:“我們的戰(zhàn)略是以一當十,我們的戰(zhàn)術是以十當一。這是我們戰(zhàn)勝敵人的根本法則之一?!保?9]毛澤東從戰(zhàn)略和戰(zhàn)術的不同層面出發(fā),客觀看待敵我強弱和力量分合問題,無疑也比孫子更為深刻。

        “窮寇勿追”也是孫子之名言[40],意在告誡將領注意敵人絕境中的反撲,防止在追擊逃兵之時被反咬一口。毛澤東著名詩句“宜將剩勇追窮寇”,雖是從中化出,卻完全和孫子背道而馳。1949年,國民黨軍隊全線潰敗,解放戰(zhàn)爭進入了戰(zhàn)略追擊階段。蔣介石一面依靠長江天險積極布防,一面拋出“假和談”等欺騙手段爭取喘息之機。針對這種局面,毛澤東果斷地發(fā)出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要求人民解放軍“奮勇前進,堅決、干凈、全部地殲滅中國境內一切敢于抵抗的國民黨反動派,解放全國人民,保衛(wèi)中國領土主權的獨立和完整”[41]。毛澤東大膽舍棄孫子“窮寇勿追”的主張,果斷下令對敵實施窮追猛打,徹底粉碎了蔣介石企圖“劃江而治”的迷夢,從而為中國革命贏得了一片新天地。

        總之,《孫子》的歷史影響存在多種路向。相比之下,就兵學發(fā)展而言,批評之聲比溢美之詞更有意義,更具價值。結合時代特點,對孫子兵學思想加以合理改造也顯得非常重要。我們固然要承認《孫子》的不朽價值,但也不宜將其過于拔高,更不可將其視為包治百病的萬能良方。

        【注釋】

        [1]清代學者孫星衍在《孫子十家注·序》中說:“秦漢已來,用兵皆用其法,而或秘其書,不肯注以傳世。魏武始為之注,云‘撰為略解’……”詳參《孫子十家注》,《諸子集成》(六),中華書局1996年版,第1 頁。

        [2]于汝波主編:《孫子兵法研究史》,軍事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93 頁。

        [3]詳參熊劍平《日本的<孫子>研究》,《軍事歷史研究》2011年第2 期。

        [4]李筌的《太白陰經(jīng)》因為大量充斥占星、望氣等內容,被張之洞斥為“荒誕”。參見張之洞《書目答問·子部·兵家》曰:“《太白陰經(jīng)》《虎鈐經(jīng)》之屬,荒誕不經(jīng)?!?/p>

        [5]據(jù)《中國兵書知見錄》記載,包括民國在內,歷代存世兵書共計2308 部,明代則有777 部,加上明代存目兵書也有246 部,兩者相加,有1000余部。參見許保林《中國兵書通覽》,解放軍出版社2002年版,第21 頁。

        [6]于汝波主編:《孫子兵法研究史》,軍事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34 頁。

        [7]于汝波主編:《孫子兵法研究史》,軍事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56 頁。

        [8](日)岡田武彥:《〈孫子兵法〉新解:王陽明兵學智慧的源頭》,重慶出版社2017年版,第156 頁。

        [9]《明史》卷一九五《王守仁傳》。

        [10]《孫子·謀攻篇》: 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zhàn)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11]吳琪:《〈文心雕龍·辨騷〉“奇正轉換”論》,《南華大學學報》2008年第5 期。

        [12]詳參《荀子·議兵》。

        [13]詳參《戰(zhàn)國策·楚策》。

        [14]《東坡全集·孫武論下》:“天子之兵,莫大于御將……(將)立毫芒之功,以借其口,而邀利于其上,如此而天下不亡者,特有所待耳?!?/p>

        [15]郭化若:《孫子兵法之新研究》,《十家論孫》,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59 頁。

        [16]郭化若:《孫子兵法之新研究》,《十家論孫》,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60 頁。

        [17]郭化若:《孫子兵法之新研究》,《十家論孫》,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60 頁。

        [18]郭化若:《孫子兵法之新研究》,《十家論孫》,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60 頁。

        [19]郭化若:《孫子兵法之新研究》,《十家論孫》,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61 頁。

        [20]郭化若:《孫子兵法之新研究》,《十家論孫》,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61 頁。

        [21]關鋒:《孫子軍事哲學思想研究》,《十家論孫》,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27 頁。

        [22]關鋒:《孫子軍事哲學思想研究》,《十家論孫》,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28 頁。

        [23]關鋒:《孫子軍事哲學思想研究》,《十家論孫》,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28 頁。

        [24]關鋒:《孫子軍事哲學思想研究》,《十家論孫》,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28 頁。

        [25]鈕先鐘:《孫子三論》,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270~278 頁。

        [26]詳見《潛書·全學》。

        [27]詳見《孫子兵法·行軍篇》。

        [28]《毛澤東選集》,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482 頁。

        [29]毛澤東指出:“敵人會犯錯誤,正如我們自己有時也弄錯,有時也授敵以可乘之隙一樣。而且我們可以人工地造成敵軍的過失,例如孫子所謂‘示形’之類?!痹斠姟睹珴蓶|選集》,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203 頁。

        [30]1936年底,毛澤東在撰寫《中國革命的戰(zhàn)略問題》時,對孫子的相關“治氣”的字句進行了引用:“江西反對第三次‘圍剿’時,紅軍實行了一種極端的退卻(紅軍集中于根據(jù)地后部),然而非此是不能戰(zhàn)勝敵人的,因為當時的‘圍剿’軍超過紅軍十倍以上。孫子說的‘避其銳氣,擊其惰歸’,就是指的使敵疲勞沮喪,以求減殺其優(yōu)勢?!痹斠姟睹珴蓶|選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08~209 頁。

        [31]《毛澤東軍事文集》,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66 頁。

        [32]《毛澤東選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11 頁。

        [33]《毛澤東軍事文集》第2 卷,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381 頁。

        [34]《毛澤東年譜》中卷,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68 頁。

        [35]《毛澤東選集》,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496 頁。

        [36]《毛澤東選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97 頁。

        [37]《毛澤東軍事文集》第3 卷,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482 頁。

        [38]《毛澤東軍事文選》,總參謀部出版部1961年版,第91 頁。

        [39]《毛澤東軍事文集》第1 卷,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746 頁。

        [40]《孫子·軍爭篇》?!妒患易⒈緦O子》和《武經(jīng)七書》均作“窮寇勿迫”?!端膸臁繁镜茸鳌案F寇勿追”。參黃樸民《孫子兵法解讀》,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68 頁。

        [41]《毛澤東選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51 頁。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av| 国产盗摄一区二区三区av| 国产愉拍91九色国产愉拍| 中文字幕无码中文字幕有码|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精品第一页| 亚洲视频一区二区蜜桃| 丁香婷婷在线成人播放视频| 中字幕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丁香六月婷婷综合|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青草| 蜜桃av一区二区三区| 包皮上有一点一点白色的|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www|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大全| 天堂av在线播放观看| 国产内射一级一片内射视频| 亚洲精品一区久久久久久| 亚洲欧洲日产国产AV无码| 亚洲中文字幕乱码免费看| 亚洲国产婷婷六月丁香| 一本无码人妻在中文字幕免费| 国产未成女年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髙潮呻吟久久av| 国产v片在线播放免费无码 | 色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男人av香蕉爽爽爽爽| 亚洲高清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 日韩美女亚洲性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区老年人| 国产乱淫视频|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在线| 老妇高潮潮喷到猛进猛出| 国产av一区二区精品久久凹凸| 国产va在线播放| 97精品熟女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一品区二品区三品区| 91高清国产经典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成人无人区| 久久久久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