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慧騏
2017年夏天,北京老友施亮出了一本專談美食的散文集《吃的風度》,給我寄來。書是由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的,責任編輯是劉茁松。后來,我為這本書寫了評論,發(fā)表的報紙希望登一張清晰點的書封照片,于是我和茁松通了電話。電話里,茁松的聲音親切而隨和,我們由書而談開去。他講到,和南京大學的丁帆教授早在1983年便有過一段交集。那時他剛從武漢大學畢業(yè)不久,分配在北京的人民文學出版社工作,參與了《茅盾全集》前十卷的編輯工作。丁帆當時作為茅盾文學研究者,借調在北京做這套全集的相關資料整理。丁帆是我尊敬的學長,上世紀70年代也曾在揚州師范學院中文系讀書。因為這樣一層關系,令我和茁松有了幾分天然的親近。
2018年10月,茁松去上海參加一個出版活動,我得知后邀他就近至寧一聚。他為此擠出了一天時間。那天上午,我拉上好友金實秋一道陪他在夫子廟走了走,參觀了中國科舉博物館,中午找了家老店品嘗秦淮小吃。幾個人聊得甚是投機,大有相見恨晚之感。
回到長沙后沒幾天,茁松用快件給我寄來了由他擔任責編的《長河不盡流——懷念從文》,并在書的扉頁上記錄了我們的南京之晤。這本書是在沈從文去世后的次年(1989年)年初,由湖南省吉首大學沈從文研究室邀約巴金、黃永玉等近百位海內外學者和沈從文的親友所寫紀念文章的結集,1989年4月由湖南文藝出版社出了首版。2018年5月為紀念沈從文逝世三十周年,湖南文藝出版社決定再版此書,并將此書納入“在這里讀懂沈從文”的紀念文叢系列。這套叢書共四本,除此本外,另有沈從文之子沈虎雛主編、沈從文等著的《邊城》(紀念版),沈從文研究專家、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凌宇所著《摘星人:沈從文傳》和《看云者:從邊城走向世界》,這四本書皆由茁松擔綱責編。
《長河不盡流——懷念從文》首版三十年后的修訂再版,補入了一些具有史料價值的新作,比如沈虎雛所著長文《團聚》,再如沈從文孫女沈紅1991年2月所作曾發(fā)表于臺灣《漢聲》雜志的一篇款款深情憶祖父的美文《濕濕的想念》等。新版本在版式設計、章節(jié)命名和文字編排上都有了更具內涵和不無創(chuàng)新的編輯意圖體現(xiàn),扉頁上有一段凝煉且充滿哲理的文字,估計出自茁松筆下。文字這樣寫道:“他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刻,他已經(jīng)超越了故土,屬于各個地方,屬于眾人。他是一個慷慨的給予者,我們已經(jīng)收下了他的饋贈。他來了,又去了,一生曲曲折折、辛辛苦苦,但是不虛此行。他是一個人。”書的前勒口處安排了一段內容提要,歸納得十分到位,對于閱讀全書可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允許我恭錄于后:“本書記載了沈從文在現(xiàn)當代各時、國內外各地、編輯教書以至文物研究各業(yè)的足跡,跨時代、跨行業(yè)、跨地域地呈現(xiàn)了文學文化大師沈從文的知識生涯,呈現(xiàn)了其人其生的胸襟,其文其學的視野。由于沈從文的博大豐富,因此,本書通過對一個作家的思念和思考,穿越了中國整個現(xiàn)當代文學、政治、學術、社會的時空?!?/p>
這兩段文字對于我們認識沈從文的價值,無疑有一種“仙人指路”的意思。對沈從文,同為湖南人的茁松,不只是投放了一種文學晚輩的敬重之情,更是在閱讀了沈從文的大量作品和深入研究其一生的曲折坎坷后,才得以提煉出這樣高度濃縮同時又令人信服的概括性評述。作為一名從業(yè)三十多年的資深編輯,茁松的學識文章,由此足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