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宇萃(三門峽)律師事務所,河南 三門峽 472000
2018年10月2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修訂后,還有不完善地方?,F(xiàn)實中,有限責任公司股東會依法改選董事長后,原董事長長期不辦理交接手續(xù)、不辦理公司法定代表人和股東及股份變更手續(xù),導致公司無法正常經(jīng)營、新董事會成員無法履行職責的情況時有發(fā)生。該類糾紛的大量存在,嚴重阻礙了經(jīng)濟的發(fā)展,傷害了作為投資人的股東投資的積極性,影響經(jīng)濟的健康運行。然而,這類糾紛必須處理恰當。處理這類糾紛,還沒有完備的法律和司法解釋。筆者認為,新董事會成員可以原董事長為被告,對原董事長的行為侵犯股東的合法權益、侵害了公司的利益的行為,提起侵權訴訟。
在現(xiàn)代公司治理的最大問題是內(nèi)部人控制(Insider Control),董事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企業(yè)的所有者(管理者)。賦予新董事為適格的原告主體是法律的必然。
(一)原告是公司新董事會成員,根據(jù)我國《公司法》第三十七條規(guī)定:“股東大會行使下列職權:(二)選舉和更換非職工代表擔任的董事、監(jiān)事”,第四十四條第一款規(guī)定:“有限責任公司設董事會,其成員為三人至十三人;但是,本法第五十條另有規(guī)定的除外?!钡谌钜?guī)定董事產(chǎn)生方法是從股東中選舉、職工代表選舉、公司章程的規(guī)定。董事、副董事長、董事長均是公司高級管理人員,大多數(shù)人員是具有股東身份的。公司和公司的股東有權就未出資、未如實出資、抽逃出資、違法履行職務給公司造成損失等事項提起公司糾紛訴訟,我國《公司法》第一百四十九條、一百五十一條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三)》第十三條、第十四條有明確規(guī)定。除有股東身份的董事外,其他董事公司法和司法解釋沒有規(guī)定起訴的權利。對于此,筆者認為按照“法無明文規(guī)定不禁止”原則,不具有股東身份的董事也有權提起侵權訴訟。
(二)原告的訴訟屬于股東代表訴訟。股東代表訴訟是指公司董事、監(jiān)事、經(jīng)理、關聯(lián)企業(yè)及其其他人員的行為對公司造成了損害。而可以行使訴權的公司又怠于追究其責任時,符合條件的股東為了公司的利益,有權向法院起訴,追究該責任人的損害賠償責任。其對應于公司的直接起訴,股東的起訴是基于股東共益權而派生的訴訟。訴訟目的是為了公司或者全體股東的利益,當然也維護起訴股東的個人利益。股東代表訴訟有三個積極作用:其一,損害賠償作用;其二、違法行為抑制、懲罰作用;其三、理順公司內(nèi)部管理關系作用。法院允許非股東的董事提起訴訟,公司的損害能夠及時足額得到賠償或者追償,抑制違法行為的發(fā)生,將更有利于我國完善公司治理體系,促進公司管理的現(xiàn)代化。
(三)公司新的董事,是股東會依據(jù)我國《公司法》、《公司章程》選舉產(chǎn)生。大型企業(yè)的董事“按照產(chǎn)生方式的不同,董事可以分為股東董事和職工董事,股東董事是某一股東的代表或某一部分股東的代表,職工董事是公司員工的代表?!毙⌒推髽I(yè)被選舉產(chǎn)生的董事通常有兩類:具有股東身份的董事和不具有股東身份的董事(如職業(yè)經(jīng)理人)。只要符合登記、備案的《公司章程》的規(guī)定或者有授權,那么新的董事就依法擁有原告身份,即提起公司糾紛訴訟的權利。
董事會是公司的內(nèi)設機構(gòu),是股東會的執(zhí)行機構(gòu)。公司法和司法解釋沒有授予董事會起訴的權利?,F(xiàn)實中,新的董事會往往還沒有在市場監(jiān)管機關登記,沒有被國家所承認。即便是登記備案了,新董事會起訴原董事長,容易造成濫訴,變成了沒有規(guī)則的游戲。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四十八條規(guī)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可以作為民事訴訟的當事人?!薄蹲罡呷嗣穹ㄔ宏P于適用<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五十二條規(guī)定:“民事訴訟法第四十八條規(guī)定的其他組織是指合法成立、有一定的組織機構(gòu)和財產(chǎn),但又不具備法人資格的組織……?!惫径聲粚儆谄渌M織,不能作為當事人提起訴訟,新成立的董事會也當然不能作為原告起訴。
(一)公司的權利機構(gòu)——股東會依法決議,有權決定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董事長變更。原董事長的侵權行為,在公司沒有進行法定代表人變更情況下,以公司名義起訴原董事長,由于原董事長的身份沒有被依法剝奪,對外其還能代表公司,那么就會出現(xiàn)公司自己告自己的情況。
(二)如果原告以公司名義起訴原董事長,法院審理并作出判決,還存在司法審判權與行政執(zhí)法權的沖突問題。因為法院對于股東會變更法定代表人——原董事長的決議進行審查和判決,實際上僭越了行政執(zhí)法權。法定代表人的變更登記,是行政機關的執(zhí)法權利,人民法院不能用司法權來代替行政權。
(三)人民法院同意原告以公司名義起訴原董事長,還有存在違背我國公司登記的立法原則之嫌?!吨腥A人民共和國公司登記管理條例》的立法原則為登記要件主義,從第二十六條:“公司變更登記事項,應當向原公司登記機關申請變更登記。未經(jīng)變更登記,公司不得擅自改變登記事項?!币?guī)定可以看出。變更登記必須到市場監(jiān)管機關辦理,而不是備案。可見,公司法定代表人的變更,只有依法辦理變更登記手續(xù)后才發(fā)生變更的法律效力。之所以法規(guī)這樣規(guī)定,是為加強公司登記的管理需要,也是公司登記的公示、公信效力要求。公司在申請變更登記未獲準情況下起訴,讓法院裁判股東會決議或者決定法定代表人變更事項是否有效,必然違背公司登記要件主義原則。
(四)新的董事會成員以公司名義起訴原董事長,可能造成公司訴訟的訟累。由于原法定代表人在市場管理機關沒有變更,法院受理案件后,原董事長以公司法定代表人的身份,向法院申請撤訴,在法律上是有效的?;谧兏掷m(xù)沒有辦理、甚至公司的印章都沒有交接,新的董事會成員想以公司名義起訴,訴狀上連公司的印章都沒法蓋上,起訴當然困難。
(一)原董事長不辦理公司印章、財務交接手續(xù)。新董事會成員即股東或者公司為原告起訴原董事長,以“損害股東利益責任糾紛”、“損害公司利益責任糾紛”為案由,要求判決被告履行交接義務,承擔賠償責任來解決。
(二)原董事長不配合辦理工商被告登記手續(xù)。新董事會成員即股東或者公司為原告起訴原董事長,以“請求變更公司登記糾紛”、“股東資格確認糾紛”、“股東出資糾紛”為案由,要求判決被告履行變更登記義務或者確認原告股東身份,承擔賠償責任來解決。
(三)董事長不執(zhí)行公司的其他方面決議或者擬定的決議侵害股東權益。新董事會成員即股東或者公司為原告起訴原董事長,以“公司決議糾紛”,即:“公司決議效力確認糾紛”、“公司決議撤銷糾紛”為案由,要求判決確認決議的效力或者撤銷決議來解決。
(四)非公司股東的新董事,對原董事長提起訴訟,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一百五十一條定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三)》第二十七條的規(guī)定提起訴訟。涉及股權人民法院可以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一百零六條處理。原董事長給公司造成損害,新董事可以要求原董事長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隨著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公司以及與公司有關的糾紛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復雜。法律職業(yè)人員只有認真思考、實踐、總結(jié)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但愿筆者的探索拙見能給業(yè)內(nèi)業(yè)外人士帶來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