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涵
過去的24年里,秦老師的車輪無數次碾壓過崎嶇的鄉(xiāng)間小道,也曾在雨雪天氣中陷入泥濘,但行駛的終點一直未變——他為鄉(xiāng)村孩子開設的寫字公益課堂。秦翔是安徽省阜陽市臨泉縣迎仙鎮(zhèn)人,從小酷愛硬筆書法。這些年來,他至少奔波過34所鄉(xiāng)村學校,輔導過7000多名學生,騎壞過3輛自行車和4輛電動車。
秦老師中等身材,穿著有些年頭的牛仔褲、白襯衫和涼鞋,再加上1300度的厚鏡片,勾勒出這位44歲民辦教師的全部形象。用了3年的手提袋里,裝的是他的“寶貝”:硬筆規(guī)范漢字書寫教材,兩份要復印的報紙習題,還有學生在書法比賽中獲獎的獎狀。課堂上,伴隨著粉筆寫字的嗒嗒聲,一個個工整、雋秀的楷體漢字出現(xiàn)在黑板上。并不寬敞的教室里,每個孩子都仰頭望向講臺。下課后,學生圍到講臺前,有人請教作業(yè),更多人則說上幾句道別的話。這就是秦翔24年來重復經歷的上課場景。
1994年,還在讀高二的秦翔因身體不適休學在家,鎮(zhèn)上魏莊小學校長韋貴安找到他,說學校沒語文老師,想請他代課。秦翔抱著試試看的心理答應了。
從這之后,秦翔就沒離開過講臺。他還自學農業(yè)知識,為鄉(xiāng)親們提供免費技術咨詢。發(fā)現(xiàn)孩子們寫字歪歪扭扭,有學生連自己寫的字都認不出來,他萌生了開設書法課的想法,但學校資金困難,沒辦法再另發(fā)一門課的工資,秦翔表示:我不要報酬!
開始,秦翔沒有系統(tǒng)的書法教學指導,只能用“笨辦法”,一遍遍示范,讓孩子們臨摹、學習。
1996年,秦翔從廣播中得知,安徽省教育科學研究所正開展小學生硬筆書法教學研討。他趕到鎮(zhèn)上打電話,通過114查詢臺,輾轉找到教研所的周根寶老師。他自費買來與語文課本配套的硬筆漢字教材。他教的是五年級學生,一學期后,其他4個年級的學生都吵著要秦老師上寫字課。打那以后,秦翔一周要上至少20節(jié)寫字公益課。1997年年底,秦翔所帶班級的48個同學去鎮(zhèn)里參加語文統(tǒng)考,試卷全部被評為書寫一類卷。
秦翔也從未放棄提升自己。他一邊上班,一邊讀電大。6年里,他不曾缺席一次面授課。經過努力,秦翔不僅取得了夢寐以求的教師資格證,還考取了北京語言大學的漢語言文學教育本科學歷。
秦翔的父親秦友恩曾是一名鄉(xiāng)村民辦教師,一直堅持義務給學生補課。秦翔6歲時,父親教他學寫了“人”字,并語重心長地說:“一撇一捺寫成人,堂堂正正做好人。”
24年來,秦翔每到一個學校開公益課,都會進行隆重而簡樸的“開筆禮”。他會用粉筆工整地書寫:我是中國好少年(兒童),我愛偉大的祖國。說好普通話,寫好規(guī)范字。孩子們則跟著朗讀。
緊接著,秦翔會講解“國”“學”“習”“愛”等漢字從繁體到簡體的演變,引出漢字的形、音、義之美,并勉勵同學,有“國”才有“家”,要努力學習。
(摘自《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