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輝
張仲景,被后代尊為“醫(yī)圣”。奇怪的是,在《三國志》中,竟未提及這位“醫(yī)圣”。魏晉時,太醫(yī)令王叔和與張的弟子衛(wèi)汎交好,重新整理《傷寒雜病論》,使它得以流傳,但存世僅《傷寒論》,無《雜病論》(后來唐人發(fā)現(xiàn)一本舊醫(yī)書,文風酷似張仲景,遂刪傷寒部分,僅留雜病,即《金匱要略》)。
后代論張仲景,多從王叔和處來。可到了宋代,張仲景的履歷突然變厚,成了“孝廉”,還當過“長沙太守”,并首次被確認為“醫(yī)圣”。其實,這是宋代、明清和1930年前后三次“造神”的結果。令人好奇的是,為何人們偏偏選中張仲景?
中國歷史上有三次疫病高峰,分別在漢末魏晉、金元之交、明清之交,“建安大疫”是首次高峰的頂點。據《中國人口史》載,公元157年,漢朝人口為5648萬,到公元217年,只剩1500萬人。道團(道教前身)和佛教開始流行,黃巾軍領袖張角亦自稱“大醫(yī)”。
學者孫維旭提出,身為南陽人,張仲景很可能在“火燒新野”后隨軍南下。此時張仲景已攻克了傷寒癥,而冬季正是傷寒盛行時節(jié),曹軍損失慘重,而孫劉聯(lián)軍平安過關。因此大功,張仲景被劉備任命為長沙太守,后劉備丟了荊州,張仲景自然也就離職了。
曾任長沙太守,又是名醫(yī),《三國志》為什么忽略張仲景呢?原因也不復雜,作者陳壽曾說:“(蜀國)又不置史,注記無官,是以行事多遺,災異靡書?!笔駠鴽]史官,留下史料少。《三國志》對蜀國人物的記錄都很簡略,《關羽傳》僅1200字,連張飛、趙云、黃忠、魏延等開國功臣的出生時間都沒記載。
宋代醫(yī)家“神話”張仲景,因宋代商品經濟發(fā)達,大量人口進入城市。為應對陡然增長的醫(yī)療需求,只好推行“局方”,即不考慮患者具體情況,因病設方,只有《傷寒雜病論》能滿足這一要求。
明清醫(yī)家“神話”張仲景,則因明清之交,氣候驟冷、戰(zhàn)爭頻仍,進入又一個疫病高峰期,《傷寒雜病論》契合實用,故清代名醫(yī)葉天士等對《黃帝內經》極為輕視,視張仲景為正道。
上世紀30年代醫(yī)家“神話”張仲景,則是因西醫(yī)重實證,而張仲景亦重實證,是中西醫(yī)結合的契機。
(摘自《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