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兵
【摘要】 目的 分析生物反饋電刺激+盆底肌鍛煉對產后早期壓力性尿失禁的康復效果。方法 90例產后早期壓力性尿失禁患者為研究對象, 依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A組和B組, 每組45例。B組患者僅接受盆底肌訓練治療, A組患者在B組的基礎上采用生物反饋電刺激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康復總有效率、盆底肌力和盆底恢復情況。結果 A組臨床康復總有效率為93.33%, 高于B組的77.78%,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組盆底肌力Ⅰ級占比為4.44%, 低于B組的17.78%,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Ⅰ類肌纖維收縮持續(xù)時間、Ⅱ類肌纖維收縮個數(shù)均優(yōu)于治療前, 且A組Ⅰ類肌纖維收縮持續(xù)時間(4.65±0.86)s、Ⅱ類肌纖維收縮個數(shù)(4.41±0.64)個優(yōu)于B組的(3.41±0.32)s、(2.97±0.91)個,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針對產后早期壓力性尿失禁患者, 生物反饋電刺激聯(lián)合盆底肌鍛煉能夠促進患者盆底肌力恢復, 改善盆腔功能, 促進尿失禁恢復, 臨床康復效果突出, 值得推薦。
【關鍵詞】 產后早期壓力性尿失禁;盆底肌鍛煉;生物反饋電刺激;盆底肌力;康復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29.038
產后早期壓力性尿失禁在臨床較為常見, 嚴重影響產婦預后生活質量, 并增加其心理負擔, 患者多在大笑、跑步、咳嗽后腹內壓升高, 引發(fā)溢尿情況, 目前臨床治療以康復訓練為主, 考慮該疾病不致命, 手術治療為非首選方式, 但是具體康復治療方式選擇尚存爭議, 值得進一步探究[1, 2]?;诖?, 本文分析了生物反饋電刺激+盆底肌鍛煉對產后早期壓力性尿失禁的康復效果, 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1月~2019年12月凌源市中心醫(yī)院收治的90例產后早期壓力性尿失禁患者為研究對象, 依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A組和B組, 每組45例。A組年齡23~39歲, 平均年齡(30.76±4.55)歲;孕周37~42周, 平均孕周(38.65±2.77)周。B組年齡22~38歲, 平均年齡(30.23±4.92)歲;孕周36~41周, 平均孕周(38.13±2.93)周。全部產婦均為單胎分娩。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B組 采取盆底肌康復訓練治療[3]:①腹式呼吸:訓練時產婦仰臥, 雙手放在腹部, 均勻緩慢呼吸, 呼氣時腹部收縮, 吸氣時腹部鼓脹, 反復練習, 持續(xù)2~3 min;②收縮肛門:產婦站立, 維持肛門收縮上提, 堅持5 s, 再放松肛門, 反復訓練10 min, 2次/d;③臀橋練習:產婦屈膝仰臥在床上, 腳面平貼床面, 兩腳間距離略大于肩部, 雙腳和背部支撐, 臀部向上發(fā)力, 將患者臀部頂起, 堅持3~5 s, 隨后緩慢、有控制的還原, 持續(xù)10 min, 1次/d;④會陰收縮訓練[4]:練習前產婦排空膀胱, 仰臥并深吸氣, 收縮肛門、會陰, 持續(xù)3~5 s, 呼氣并放松肛門、會陰, 訓練10 min, 持續(xù)訓練4周。
1. 2. 2 A組 在B組的基礎上開展生物反饋電刺激治療:使用本院生物反饋盆底電刺激治療儀, 型號PHENIX USB 4, 頻率10~100 Hz, 脈寬200~500 μs, 電刺激持續(xù)及間歇時間為20~50 s, 治療時患者采取截石位, 對工作電極進行消毒, 置入陰道, 治療模式選擇電刺激、生物反饋交替模式, 由低頻到高頻循環(huán)進行, 30~60 min/次, 每周訓練2~3次, 持續(xù)治療8周。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比較兩組臨床康復療效。療效判定標準[5]:顯效:治療后患者尿失禁癥狀基本消失, 咳嗽、大笑或運動后無溢尿情況;有效:治療后患者尿失禁癥狀改善, 尿失禁次數(shù)較治療前減少>30%;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 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②比較兩組盆底肌力。于訓練后8周使用張力器進行檢測, 讀取刻度并劃分等級, 分級標準為:Ⅰ級:<10分, 無收縮情況;Ⅱ級:10~15分, 有收縮, 持續(xù)1 s, 同時存在纖維顫動;Ⅲ級:16~20分, 完全收縮且可持續(xù)2 s;Ⅳ級:>20分, 收縮持續(xù)≥5 s[6]。③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盆底肌恢復情況。分別于訓練前2~3 d、訓練后8周檢測Ⅰ類肌纖維收縮持續(xù)時間、Ⅱ類肌纖維收縮個數(shù)。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臨床康復療效比較 A組臨床康復總有效率為93.33%, 高于B組的77.78%,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盆底肌力比較 A組盆底肌力Ⅰ級占比為4.44%, 低于B組的17.78%,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3 兩組盆底肌恢復情況比較 兩組產婦治療前Ⅰ類肌纖維收縮持續(xù)時間、Ⅱ類肌纖維收縮個數(shù)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Ⅰ類肌纖維收縮持續(xù)時間、Ⅱ類肌纖維收縮個數(shù)均優(yōu)于治療前, 且A組Ⅰ類肌纖維收縮持續(xù)時間(4.65±0.86)s、Ⅱ類肌纖維收縮個數(shù)(4.41±0.64)個優(yōu)于B組的(3.41±0.32)s、(2.97±0.91)個,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產后早期壓力性尿失禁在臨床較為常見, 主要與產婦分娩后盆底肌收縮力降低有關, 通常在分娩過程中容易對盆底神經造成損傷, 若產后早期過早進行體力勞動或運動, 會導致尿道控制肌異常, 且部分產婦伴有陰道下段膨出情況, 引發(fā)產后壓力性尿失禁, 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 必須采取及時有效的治療措施, 但具體措施選擇尚存爭議[7, 8]。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A組臨床康復總有效率為93.33%, 高于B組的77.78%,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組盆底肌力Ⅰ級占比為4.44%, 低于B組的17.78%,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Ⅰ類肌纖維收縮持續(xù)時間、Ⅱ類肌纖維收縮個數(shù)均優(yōu)于治療前, 且A組Ⅰ類肌纖維收縮持續(xù)時間、Ⅱ類肌纖維收縮個數(shù)優(yōu)于B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原因分析如下[9-11]:針對產后早期功能性尿失禁情況, 考慮其主要受盆底肌力及盆底功能狀態(tài)影響, 臨床康復治療注重調節(jié)盆底肌力, 以改善盆底功能狀態(tài), 本次采取腹式呼吸、臀橋、站立縮臀、會陰收縮等康復治療方式, 有效刺激盆底肌群, 增強盆底肌肉血液循環(huán), 促使筋膜張力增強, 進而促使盆底支撐體系功能恢復, 提升盆底肌肉張力, 但是此方式持續(xù)時間較長, 對產婦自制力和毅力要求較高, 單一盆底肌訓練效果欠佳。而生物反饋療法在產后早期壓力性尿失禁患者的治療中應用廣泛, 能夠促使患者骨盆底肌肉收縮, 緩解改善膀胱逼尿肌收縮不正常情況, 同時進行電刺激治療, 電極置入患者陰道, 根據(jù)患者具體情況選擇不同頻率, 促使陰道及其附近肌肉彈性增強, 主要作用于提肛肌和外括約肌, 進而提升尿道閉合壓力, 同時電刺激治療還可對神經傳導功能進行喚醒, 促進排尿反射反饋機制改善, 保持逼尿肌興奮性穩(wěn)定, 進而改善患者尿失禁情況。
綜上所述, 針對產后早期壓力性尿失禁患者, 生物反饋電刺激聯(lián)合盆底肌鍛煉能夠促進患者盆底肌力恢復, 改善盆腔功能, 促進尿失禁恢復, 臨床康復效果突出, 值得推薦。
參考文獻
[1] 曾文玲, 朱鳳嬌. 生物反饋電刺激聯(lián)合盆底肌鍛煉和單純盆底肌鍛煉在產后早期壓力性尿失禁患者中的應用對比. 臨床醫(yī)學工程, 2018, 25(6):707-708.
[2] 孫利, 沈孟榮, 陳東穎, 等. 生物反饋電刺激聯(lián)合盆底肌鍛煉對產后早期壓力性尿失禁患者的療效. 安徽醫(yī)學, 2017, 38(1):81-83.
[3] 李麗麗. 產后女性盆底肌功能障礙及康復鍛煉的研究. 山西醫(yī)科大學, 2009.
[4] 孫航, 郭繼梅, 呂玲, 等. 盆底生物反饋電刺激聯(lián)合盆底肌鍛煉治療女性壓力性尿失禁研究. 解放軍預防醫(yī)學雜志, 2019, 37(6):108-109.
[5] 高美云, 吳桂霞. 生物反饋電刺激聯(lián)合盆底肌鍛煉對改善產后盆底功能障礙的效果觀察. 保健醫(yī)學研究與實踐, 2019, 16(4):70-72.
[6] 方佩瓊. 生物反饋電刺激康復治療壓力性尿失禁臨床效果分析. 浙江臨床醫(yī)學, 2016, 18(11):2116-2117.
[7] 盧芳芳, 周磊清, 李琳. 生物反饋電刺激療法聯(lián)合盆底肌功能鍛煉治療女性壓力性尿失禁的效果分析. 現(xiàn)代醫(yī)院, 2018, 18(12):1825-1827, 1830.
[8] 田榮, 李莉, 馬娟. 生物反饋電刺激聯(lián)合盆底肌訓練治療產后壓力性尿失禁的療效觀察及影響因素分析. 中國臨床醫(yī)生雜志, 2019, 47(4):486-488.
[9] 楊志娟, 李曉雯, 胡慧娟, 等. 盆底生物反饋電刺激治療輕中度女性壓力性尿失禁的臨床研究. 寧夏醫(yī)學雜志, 2018, 40(8):708-710.
[10] 何國梅. 生物反饋電刺激療法聯(lián)合盆底肌鍛煉在產后盆底功能康復中的應用價值. 中國計劃生育和婦產科, 2017, 9(11):54-57.
[11] 司冬梅, 代小維, 鄔雪容. 妊娠期盆底肌肉鍛煉聯(lián)合產后生物反饋電刺激對改善盆底功能的臨床效果觀察. 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 2019, 27(7):894-897.
[收稿日期:2020-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