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甲平
摘 要:小麥作為我國農業(yè)的重要支撐,是我國十分重要的糧食產物。其種植面積最大,人們的生產生活與小麥息息相關。小麥種植既是保證國家經濟發(fā)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人民生活福祉中不可忽視的工作。加強小麥種植,嚴格管控小麥質量,注重病蟲害的防治工作。能夠有效提升小麥的產量,從而進一步滿足人們群眾對于糧食的需求。因此本文從小麥的種植以及病蟲害防治兩個方面出發(fā),探討了種植技術與病蟲害防治技術的研究對于小麥種植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小麥種植;病蟲害防治;農作物
引 言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小麥的國家,同時也是世界上小麥產量最大的國家。在我國北方,小麥是重要的糧食以及食品加工來源,在飲食結構中占比較大。小麥可作為谷物進行烹調食用,亦可加工為面粉用來制作各類面食,能夠滿足不同人群對于食品制作的需要。小麥主要種植在我國的北方地區(qū),南方地區(qū)少有分布,現(xiàn)代化農業(yè)的發(fā)展使得小麥種植的質量與產量不斷提高,而這其中需要面臨的問題最主要是病蟲害的防治問題。
一、小麥種植技術
(一)小麥選種
小麥的種類較多,在進行小麥種植之前,應當根據(jù)實際的種植條件,包括土壤條件、氣候環(huán)境等因素進行綜合考慮,盡量選擇與種植地環(huán)境條件較為匹配的小麥種類,從而保證小麥能夠適應性生長,滿足擴大小麥產量的基本條件才有可能進行增產增收。在品種選擇時,應注意種子的純度,一般選擇小麥純度高、抗性好的品種最好[1]。
(二)小麥耕種
小麥本身適合在土壤較為深厚的地理環(huán)境中生長,耕地較深的土壤環(huán)境有助于小麥扎根。為了給小麥的生長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耕種前需要用農家肥或有機肥處理土壤,從而改善土壤結構。一般春小麥的種植溫度大約在12-14℃左右,冬小麥的播種時間一般在十月上旬,播種適宜溫度大約在16-18℃左右。值得注意的是,小麥的種植地最好不要連續(xù)三年都種小麥,因為這樣的舉措將導致土壤肥力下降,后期的小麥可能會因為土壤肥力不足而導致減產,面對此種情況,最佳措施是適時更換其他農作物如大豆、玉米、土豆等,從而保持土壤的肥力較為充足。
(三)小麥播種與后期管理
播種技術要嚴格化、精細化。因此需要從播種時小麥的行距、壟深以及土壤水分等條件出發(fā)精準把控種植流程,種植人員要根據(jù)科學計算與經驗相結合的方式,把握好最佳的種植模式以及種植管理。種植的溫度差一般需要嚴格控制在標準溫度的10℃左右。在小麥播種完成后,需要通過后期的田間管理從而提升產量。主要包括了施肥、灌溉、除雜草等流程。在施肥方面,需要注意肥料分為了底肥、種肥以及追肥。底肥就是在耕種前需要進行的施肥,主要以農家肥或者有機肥料為主,其主要的作用為改善小麥生長的土壤結構。種肥是剛剛播種完后需要進行的施肥,其主要是NPK復合肥,常見有15-15-30(含量:氮15%、磷15%、鉀30%)、15-30-15(含量:氮15%、磷30%、鉀15%)等。主要目的是提供給小麥生長所需的氮元素或者其他的一些必需元素[2]。追肥則是在小麥的苗期、返青階段以及抽穗階段追加的施肥,其目的是保證關鍵時期小麥的成長。灌溉一般在較為缺水的區(qū)域進行,若小麥生長期內雨水較為充沛,則不需要額外進行灌溉工作。但是若雨水充足導致了田內大量積水,則需要及時進行排水以便小麥生長。此外,也需要注意各個時期內雜草的清理工作,防止雜草生長泛濫爭奪土壤養(yǎng)分。
二、小麥病蟲害防治技術
小麥的不同生長期內都有病蟲害發(fā)生的可能性,因此要求種植管理者清楚不同階段病蟲害的特征,以便做好病蟲害的防治準備工作。
(一)種子階段
在種子階段,提前準備好高發(fā)的病蟲防治藥劑能夠有效預防初期的病蟲害感染。藥劑的選擇應當根據(jù)種植地常見的小麥病蟲害相應地進行選擇,并且不能夠損害種子本身的生長。過量的化學藥劑使用有可能導致種子質量受損,但是少量的化學防治藥劑又不能起到防治病蟲害的作用,因此最好能夠通過實驗確定適量的范圍。一般情況下,北方常見的拌種藥劑為粉銹寧EC乳油,其用量大約在10%-15%之間,在初期的防治工作中防治效果顯著[3]。
(二)返青階段
返青階段是小麥遭到病蟲害的高發(fā)時期,常見有紋枯病、吸漿蟲等,此階段的病蟲害較為頑固,生命力極強。一旦出現(xiàn)病蟲害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視,若防治措施不徹底將導致病情反彈,嚴重影響后續(xù)小麥的生長。以常見的上述兩種病蟲害為例,紋枯病需要用三唑酮乳油外加和禾果利可濕性粉劑,另外需要混合紋枯凈與水混合后進行噴霧治療,其中每次用藥噴霧間隔時間應當大于一個月[4]。至于吸漿蟲,則需要使用甲基異柳磷乳油進行治療,將乳油與小麥根部接觸,覆蓋土壤即可。
(三)抽穗與灌漿階段
抽穗階段與返青階段一樣需要注意高發(fā)的病蟲害,常見的病蟲害有白粉病、銹病等。白粉病與銹病都可使用禾果利可濕性粉劑外加三唑酮乳油進行治療,每次抽穗后都需要防治一次。灌漿階段同樣面臨白粉病、銹病以及其他病蟲害的危害,在治理上可采用輝豐菊蠟乳油進行防治。
(四)其它病蟲害
其他病蟲害大多是常見的自然害蟲如蚜蟲等,通常的治理方式是采取天敵滅蟲的方式,這樣既能夠起到防治的作用,同時也能夠最大限度地保證小麥不受到化學農藥的影響。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小麥種植的成果與種植技術的專業(yè)性與病蟲害防治嚴格程度息息相關,因此為了保證小麥的質量與產量,需要管理人員嚴格處理工作細節(jié),盡可能地為小麥的生長提供優(yōu)質的環(huán)境條件。
參考文獻
[1] 陳潔.安徽省小麥種植技術及常見病蟲害防治技術[J].農民致富之友,2019,599(06):85-85.
[2] 阮干.探析小麥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技術[J].農業(yè)與技術,2019,39(008):131-132.
[3] 趙玉鳳.小麥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技術探究[J].農業(yè)與技術,2018(12).
[4] 陳海燕,楊可可.小麥高產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技術研究[J].山西農經,2018,No.224(0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