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新偉 丁海寧
項背痛西醫(yī)稱項背肌筋膜炎或項背纖維組織炎,臨床表現(xiàn)為項背部沉重、僵硬、酸痛等癥狀,甚至出現(xiàn)功能障礙,常會累及患者的菱形肌、斜方肌或提肩胛肌等,患者疼痛與天氣變化等有關,常會反復發(fā)作,甚至會因疼痛影響患者的睡眠,導致其工作效率較低,出現(xiàn)煩躁情緒,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本病纏綿難愈,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需給予積極治療[1]。本病是針灸科的常見疾病,多通過電針、針刺、小針刀、浮針治療,其均有一定療效,而又存在各自不足,因此臨床上常采用聯(lián)合治療。浮針療法是將現(xiàn)代醫(yī)學與傳統(tǒng)針灸相結合,在疼痛周圍皮下對結締組織進行疏松的一種針刺法;小刃針是一種快速、近乎無痛的筋膜松解術,介于小針刀與毫針之間, 尖端帶刃,似小針刀,同時針身較細,也可用于項背痛的治療,目前小刃針聯(lián)合浮針在項背痛患者中的應用研究較少,因此本研究分析了二者聯(lián)合應用對項背痛的療效,以為項背痛患者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提供依據(jù)。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科2017年11月—2019年5月收治的項背痛患者74例。74例患者中女50例,男24例;年齡為20~60歲,平均年齡為(43.1±4.3)歲;病程3~85 d,平均病程為(39.2±5.6)d。根據(jù)就診順序,將74例患者分為2組,每組37例。觀察組患者采用小刃針聯(lián)合浮針治療;對照組患者采用單純小刃針治療。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及病程等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所有患者知情同意,且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
表1 2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 (例,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中有關項背痛(項背肌筋膜炎)的診斷標準。排除標準:來我科治療前近1個月接受過本病相關治療者、有重要器質性疾病者、嚴重基礎性疾病者(如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等)、精神病患者、血液病和有出血傾向者、孕產(chǎn)婦、月經(jīng)期婦女、局部有皮膚病者及不耐受本方法治療者。
1.3 治療方法觀察組患者取坐位或俯臥位,充分暴露頸項及背部,主取項背部阿是穴及頸、胸段夾脊穴。阿是穴:按“以痛為腧”之理,在患者項背部尋找明顯的反應點或痛點就是阿是穴,找到幾點就施術幾點;頸、胸段夾脊穴:選取患病部位4~5對頸項及胸段夾脊穴(位于相應各頸、胸段椎體棘突下,夾脊柱后正中線兩側均旁開0.5寸的經(jīng)穴)。常規(guī)消毒,取平柄型0.40 mm×(25~50) mm一次性小刃針(馬鞍山邦德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chǎn)),無需局麻,快速進針。項背部阿是穴視患者胖瘦直刺或斜刺0.5~1.0寸;頸、胸段夾脊穴刺入方向應向脊椎中線斜刺0.5~1.0寸。以上各穴均不做提插捻轉動作,留針10 min,取針時所有小刃針依次輕提起,先縱行切割數(shù)刀,然后再橫向剝離幾下(幅度不要大),再依次出針,按壓針眼無出血,術畢。上述治療隔日1次,5次為一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待小刃針治療結束后,次日行浮針治療[3],患者取俯臥位或坐位,充分暴露頸項及背部,在項背部同小刃針治療一樣,尋找明顯的肌筋膜觸發(fā)點或壓痛點、阿是穴(觸及條索或結節(jié)狀物也屬于),并用記號筆標記待施術用。以確定的肌筋膜觸發(fā)點或壓痛點、阿是穴(MTrp)為圓心,距離其5~6 cm處定位進針點,常規(guī)消毒,取專用中號浮針,快速皮下進針,針尖指向觸發(fā)點或壓痛點、阿是穴(MTrp),針體在皮下淺筋膜層中快速向前推進,在皮膚表面可見線狀隆起,要求運針深度一般以軟套管全部埋入皮下為度,隨即做左右掃散的扇形運動,每部位的掃散運動持續(xù)2~3 min,也可待局部肌筋膜觸發(fā)點或壓痛點(阿是穴)疼痛不適明顯減輕后,停止掃散。抽出不銹鋼針芯,留軟管于皮下,外用膠布固定,置6~8 h后拔出,有幾個觸發(fā)點或壓痛點(阿是穴)就施術幾處,此法亦隔日1次,治療5次為一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對照組患者采用單純小刃針治療,具體治療方法及療程同觀察組。2組患者在使用本法治療期間,均需注意項背部保暖,忌食辛辣之品。
1.4 觀察指標①對比2組治療前后的疼痛程度,2組患者分別在治療前、治療后,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對患者項背部疼痛程度進行評定,評分標準根據(jù)患者自覺疼痛程度在0~10分,0分為正常,沒有疼痛;1~3分為輕度,疼痛輕,可以忍受,不影響日常生活;4~6分為中度,疼痛影響睡眠,尚能忍受;7~10分為重度,疼痛難以忍受。②對比2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有關項背痛(項背肌筋膜炎)制定的療效標準擬定,治愈為項背部疼痛消失,活動自如,隨訪3個月無復發(fā);好轉為項背部疼痛減輕,活動稍有不適;未愈為同治療前癥狀無改善。③采用Barthel日?;顒幽芰υu分及SF-36生活質量評分對比患者治療前后的生活質量。
2.1 2組患者治療前后項背部疼痛對比治療前,2組患者的項背痛疼評分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疼痛評分均明顯降低,且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項背部疼痛對比 (例,
2.2 2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4.59%,對照組為78.38%,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較對照組高,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 (例,%)
2.3 2組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對比治療前,2組患者的日常活動能力評分及生活質量評分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的日常活動能力評分及生活質量評分均明顯升高,且觀察組明顯較對照組高,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生活質量對比 (例,
項背痛屬中醫(yī)學“痹證”范疇?!毒霸廊珪吩疲骸氨哉唛]也,氣血之邪為閉,不通而痛也”,本病多因寒冷刺激或急、慢性勞損等造成局部組織水腫、滲出等,日久出現(xiàn)粘連、纖維化、鈣化等病理過程。我院將小刃針聯(lián)合浮針主取阿是、夾脊穴用于項背痛治療中,療效顯著。
本研究結果表明,治療前,2組患者的項、背痛疼痛評分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2組疼痛評分均明顯降低,且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較對照組高。治療前,2組患者的日?;顒幽芰υu分及生活質量評分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2組的日?;顒幽芰υu分及生活質量評分均明顯升高,且觀察組明顯較對照組高,主要是由于小刃針療法既無針刀對血管及神經(jīng)損傷的高風險性,又能對病灶點進行全面疏通、剝離,釋放局部軟組織內壓力進而起到活血化瘀,舒筋通絡作用,主取阿是穴,可體現(xiàn)中醫(yī)“以痛為腧”的治療理念,又是病癥反應點和刺激點,在這些穴位施術能更好地促進局部經(jīng)絡疏通,從而使炎癥吸收、疼痛緩解;主取頸、胸段夾脊穴,夾脊穴屬經(jīng)外奇穴,針刺夾脊穴可通達多經(jīng)脈,具有疏通經(jīng)絡、改善氣血之功,因此使用小刃針治療,疏經(jīng)通絡的作用更佳,穴位的刺激加刃針的松解,從而達到活血、通絡、解痙止痛之目的[4,5];而浮針療法是依據(jù)“經(jīng)絡皮部理論”“以痛為腧”及“近治原理”等針灸學理論為基礎,根據(jù)患肌和病痛所在位置,在其周圍進針,通過浮針水平掃散能大面積疏通經(jīng)絡瘀阻,促進氣血運行,而蠲痹止痛。《素問·皮部論》云:“凡十二經(jīng)脈者,皮之部也”;《靈樞·本臟》又曰:“血和則經(jīng)脈流行,營復陰陽,筋骨勁強,關節(jié)清利矣”。通過浮針刺激皮膚以達宣發(fā)衛(wèi)氣和布津于體表、調整十二經(jīng)脈的經(jīng)氣、疏通經(jīng)脈的作用?,F(xiàn)代醫(yī)學研究表明浮針作用于皮下淺筋膜,通過皮下水平掃散產(chǎn)生反壓電效應、引起機體應激性反應,釋放神經(jīng)介質,改善微循環(huán),調動人體內在抗病修復功能,促進炎癥的吸收[6,7]。二者聯(lián)合應用,可針對項背痛所表現(xiàn)的癥狀,進行重點部位施術,從而疏通經(jīng)絡、活血散結,解除項背肌筋脈拘急,繼而達氣血通暢,病癥消失之目的。
綜上所述,小刃針聯(lián)合浮針可提高項背痛患者的生活質量及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