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海燕
同學們一定讀過不少童話故事了吧?這個學期,我們要學習自己編童話故事啦!
一個童話故事,至少要具備哪些內容呢?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這些,一樣都不能少。請看一看教科書第40 頁上羅列的詞語,請豎著看第一列,我們可以把“國王、啄木鳥、玫瑰花”設為故事的主人公;第二列,“黃昏、冬天、星期天”就是故事的時間;第三列,“廚房、森林超市、小河邊”就是故事發(fā)生的地點。主人公會在這些地方發(fā)生些什么事情呢?這時候我們就要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啦。
這次請橫著來看,比如第一行——看了“國王、黃昏、廚房”這三個詞,大家會想到什么故事情節(jié)呢?我們要想一想國王的身份,他可以發(fā)號施令,他可以是個擁有很大權力的暴躁的國王,還可以是一個仁慈的國王。黃昏的時候是怎樣的景色,人們一般在這時做些什么呢?很多人都在準備晚餐,這時候廚房里正發(fā)生點兒什么事呢?我們要把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說清楚。當然,我們也可以添加幾個角色,比如小公主、大廚師之類的。
使故事吸引人的方法有很多。采用不同的故事模型,就會給讀者帶來不同的感受。
1.反復型
反復型結構的童話故事,就是讓差不多的情節(jié)反復出現(xiàn)。還記得我們讀過的《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嗎?小蝌蚪游啊游,第一次找到了鯉魚媽媽,第二次找到了烏龜媽媽,第三次才找到了青蛙媽媽。這個故事就用到了反復型結構。
我們也可以學著用這樣的結構編童話。比如冬天,啄木鳥到森林超市去干什么,先遇到誰,再遇到誰,進行三次這樣類似的反復,沒準兒就可以編成一個有意思的童話故事了。
2.對比型
對比型結構,也是我們經常會讀到的童話故事結構。比如在《小松樹和大松樹》的故事中,小松樹和大松樹比誰長得高;《小白兔和小灰兔》的故事中,小白兔和小灰兔比誰跑得快;《誰的本領大》中,風和太陽比本領。
我們自己編寫時,也可以運用這種方法。比如用第三行的三個詞語來編童話故事:星期天,小河邊的一朵玫瑰花開了。它身邊有一些別的花草和它比美,會發(fā)生什么有趣的故事呢?展開想象,我們就可以編寫一個童話故事。
3.波折型
波折型結構也是童話故事常用的結構。在經典的童話故事《小紅帽》中,小紅帽去外婆家的路上,遇到了危險,又脫險了;《白雪公主》中,也是主人公遇到危險后,想辦法解決問題,最后脫離危險的故事。
在故事中,給主人公設計一兩次危險,也是讓故事變得吸引人的好辦法。比如運用第二行或第三行的三個詞語,啄木鳥去森林超市的路上,會遇到一些什么樣的困難,它又是怎樣解決問題的?生長在小河邊的玫瑰花,會遇到怎樣的危險?水淹沒它,風吹垮它,還是有小動物要踩到它?它是怎么化解危機的,最后又是怎樣生存下來的呢?這樣的一波三折,可以讓我們編寫的童話故事更加好看,更吸引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