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間鯉/ 文
提問:大唐王朝能開創(chuàng)“貞觀之治”的盛世,靠的是什么?
對于唐太宗李世民來說,這是一道送分題,答案當然是:人才!
唐太宗是一位知人善任的君主,他曾經(jīng)舉辦過一次別開生面的“人才測評”,但我們今天要介紹的主角卻不是唐太宗,而是在這場活動中負責點評的“導師”“唐初四大名相”之一的王珪。
話說貞觀年間的某一天,唐太宗舉辦了一場“宰相茶話會”,把政事堂所有的宰相都叫來吃了頓好的,君臣之間其樂融融,氣氛特別好。
不過,宰相們當然不會天真地認為,皇上請吃飯只是單純地為了搞搞團建,根據(jù)他們對唐太宗的了解,這位不管做什么事都是別有深意,而且肯定會玩點刺激的。
果不其然,酒過三巡,唐太宗找上了侍中王珪:“愛卿啊,你一向有慧眼識人的名聲,口才又好,現(xiàn)在你就從房玄齡開始,為在座的每個人點評一番!別忘了最后也點評一下你自己。”
宰相們頓時繃緊了神經(jīng),大家的心情在緊張中帶著一點兒期待:不知道王珪的點評風格是什么樣的,是麻辣犀利派,還是溫和治愈派?
至于王珪本人,聽到這個指示,汗都下來了,內(nèi)心涌出了無數(shù)個問號:
什么情況?敢情今天是來評選“大唐好宰相”的?我還被指定成導師了?
他看了看在座的同僚,內(nèi)心就更抗拒了:房玄齡、李靖、溫彥博、戴胄、魏徴。大唐最給力的重臣都在這兒,簡直是大牌云集,哪個都不好點評。
有句話怎么說來著,人比人,氣死人,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如果光說場面話,皇上肯定不高興。如果說得過于犀利,又容易得罪人。
但是,王珪既然能做到宰相,當然也有自己的兩把刷子。他想了想,從容不迫地站起來說:
“論勤勤懇懇地報效國家、全心全力無所保留,臣不如房玄齡;論文武雙全,出將入相,臣不如李靖;論撰寫詔書和奏報事務詳明而公允,臣不如溫彥博;論處理繁雜和緊急事務妥當而周到,臣不如戴胄;論能以諫爭為己任,輔佐皇上成為堯舜一樣的明君,臣不如魏徵。至于激濁揚清,疾惡好善,我和在座諸位比起來,也算是略有所長?!?/p>
這一刻,每個被點到名的人內(nèi)心都給王珪點了個贊:高手!唐太宗也露出了滿意的微笑:這個“導師”,沒選錯。
這場“宰相點評”,不但載入了唐朝的歷史,也成了王珪人生中的一段佳話。王珪把自己的姿態(tài)放低,用自己來襯托每一位宰相的優(yōu)點,并且對每個人的評價都說在了點子上,完美凸顯出了大家的長處。最后的本人自評,也是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不愧是本屆大唐宰相團人才測評唯一指定“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