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知足常樂?!庇械娜藚s說:“知足未必常樂。”試圍繞“知足與快樂”這一話題,自定立意,自擬標題,寫一篇議論文。不少于600字。
1.觀點鮮明。
一篇成功的議論文首先是一篇觀點正確、鮮明、新穎的議論文。因此觀點正確、鮮明、新穎是議論文成功的前提,也是一篇議論文成功的關(guān)鍵。為此我們在構(gòu)建議論文時必須讓我們的作文觀點正確、鮮明和新穎。其中最重要的是觀點正確,包含兩個方面的內(nèi)容:一是觀點符合命題者的命題要求,沒有離題;二是觀點符合客觀實際,符合認識規(guī)律,符合常理。
2.論證有力。
論證就是用論據(jù)來證明論點的過程。議論文的論點是要解決“要證明什么”,論據(jù)是要解決“用什么來證明”,而論證是解決“如何進行論證”的問題。論證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論點和論據(jù)之間的內(nèi)在邏輯關(guān)系。有些考生不懂得如何論證,習慣于“簡單的論點加論據(jù)”的論證模式,致使論證簡單化、平面化,說理蒼白無力。要使論證充分有力、實現(xiàn)立體化,可以將中心論點拆解成幾個分論點,分論點論證清楚了,中心論點自然論證充分了。從不同的側(cè)面和角度多舉出一些事例來進行論證,也可以達到論證有力的目的。
3.結(jié)構(gòu)完整。
結(jié)構(gòu)就是作文內(nèi)容的組合構(gòu)造,是作文思路的外現(xiàn)。結(jié)構(gòu)完整,主要是指作文思路展開有序。形式上有開頭有中間有結(jié)尾,前后照應(yīng),上下連貫,沒有主次不分、殘缺不全的毛病;層次分明,順序恰當,段落合理,沒有顛倒重復(fù)、混亂不清的毛病。
知足常樂,貴在知止
◎尹 升
知足,看似簡單,但許多人很難做到。人只有把握住了知足常樂的訣竅,他的人生即便不是輝煌燦爛的,也必定是幸福的。
知足,為人生鋪墊成功之路。懂得知足者,必定會產(chǎn)生一種幸福感,它會給人以激勵,為下一個幸福的到來創(chuàng)造條件。曹操攻取漢中后,許多人勸他乘勝攻打益州。此時曹軍身心疲憊,且蜀道艱險,難以功成。曹操深知這一點,并沒有急功近利,說道:“人苦不知足,既得隴,復(fù)望蜀耶?!边@句話道出了曹操的知足。這種知足是為了整體的利益,有大局意識,更重要的是他懂取舍。因此,在利益面前,能作出正確的取舍判斷,需知足常樂之心,信乎!
知足,永遠不是向上的車輪。雖然我們說知足常樂,但不應(yīng)拘泥于知足而停滯不前的層面,應(yīng)繼續(xù)向前探索。知足并非貪婪,因為“生也有涯,知也無涯”,但倘若在成功后止步,必然成不了大器。西楚霸王項羽擺鴻門宴招待劉邦,范增幾次示意項羽下令殺掉劉邦,然而項羽并不理睬,放走了劉邦。因為此時的西楚霸王項羽目光短淺,認為天下舍我其誰,滿足于當前優(yōu)勢,安于現(xiàn)狀。因為這種認識,他不思進取,最終落得個烏江自刎的下場。晚清帝國,自認為是天朝上國,而實行“閉關(guān)鎖國”政策,導(dǎo)致落后于西方一百多年,備受列強欺辱。所以,知足并非停滯,安于現(xiàn)狀,而是把眼光放得更深更遠,才能收獲真正的成功,智也!
貪婪,促使人偏離正確道路。巴爾扎克曾說:“貪心好比一個套結(jié),把人的心越套越緊,結(jié)果把理智閉塞了?!比松澙?,貪婪乃人之劣根,倘若不能克制貪婪,必定失敗。明朝的魏忠賢,升為司禮秉筆太監(jiān)后仍舊不知足,想掌握更大的權(quán)力,為此殺害無數(shù)忠良,陷國家于混亂之中。最后他“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貪婪也。古希臘名言說得好:“知足是天然的財富,奢侈是人為的貧困?!鼻杏泟e因為貪婪而改變?nèi)松壽E,危矣!
知足,是充實快樂的人生;知足者貧賤亦樂,不知足者富貴亦憂;懂得將事物看得明朗開闊,才能心胸寬廣,而格物致知。懂得何時知足何時不知足,才能夠造就美好人生。
【遼寧省實驗中學九年級(3)班】
師:同學們,我們先來回顧一下議論文的一些基本知識:什么是議論文?議論文三要素是什么?論點是什么?論據(jù)有哪些?論證方法有哪些?
生1:議論文是一種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來論證自己觀點的文章,包括論點、論據(jù)、論證。論據(jù)有事實論據(jù)和道理論據(jù)。論證方法有比喻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事實論證等。
師:論點應(yīng)該是我們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個完整的簡潔明確的句子。從全文看,它必能統(tǒng)攝全文。我們在寫議論文時,在開頭就要把自己的觀點亮出來。上面的例文在標題和開頭亮出了自己的論點,“知足常樂,貴在知止”。誰來把自己對于“知足與快樂”的觀點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1:我來。
布雷默曾說過:“快樂不在于事情,而在于我們自己?!蹦切┯嗟娜?,因為貪多,很難快樂。知足常樂,人的欲望永遠不會滿足,而正是由于這種不知足,成為人們活得不快樂的根源。一個人要知足,并不是說不思進取、安于現(xiàn)狀,也不是以窮為樂。知足貴在能夠看淡名利,只有這樣,一個人才會真正體會到人間的溫暖,才會感到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師:最后一句話表明了自己的觀點:“知足貴在看淡名利,只有這樣,一個人才會真正體會到人間的溫暖,才會感到生命的價值與意義?!?/p>
哪位同學有不一樣的觀點來和大家分享?
生2:我的論點和他不一樣。在學習《懷疑與學問》這篇課文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原來有那么多的地方值得我們懷疑,同時也了解到了懷疑的重要性。從那時起我就開始懷疑知足者是否常樂?!爸阏叱贰睆哪撤N意義上講并不錯,但我并不對它持肯定的態(tài)度,因為我認為知足者并不都是常樂的。我就是因為太滿足于做一個中等生,所以導(dǎo)致現(xiàn)在連中等生都算不上,我覺得這完全都是由于我太滿足于眼前的成績,沒有了前進的動力,失去了追求的信念。我覺得我們不應(yīng)該滿足于現(xiàn)狀,而要拼搏,奮斗,只有那樣我才能創(chuàng)造更美好的成績。
師:你的論點提出得很棒,在這里,思維又打開了一些。而且這里已經(jīng)對自己的觀點,結(jié)合實例進行了初步的論證。
寫議論文,不管是立論還是駁論,都要擺事實、講道理,使人信服你的觀點。合理的論證,就是要選用恰切的論據(jù),運用恰當?shù)恼撟C方法,準確闡發(fā)論據(jù)和觀點間的邏輯關(guān)聯(lián)。這就要求論證要合乎邏輯,觀點要前后一致,材料要能支持論點。這種一致性在例文中有體現(xiàn)嗎?
生3:有,選取的曹操、項羽、魏忠賢的例子,都服務(wù)于作文的各個分論點。
生1:還有條理性。例文的三個分論點和后面的三個事實論據(jù),在論證上先說知足的好處,再說知足的局限,最后說知足的反面,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
師:那能調(diào)換他們的順序嗎?
生2:不能。換了之后打亂順序,作文就不具備條理性了。
師:嗯,是這樣的。大家很細心??磥泶蠹覍ψh論文的基本知識掌握得不錯,我們來打一個比方,如果論點是我們要實現(xiàn)的目標,論證方法則是我們實現(xiàn)目標的手段,那么論據(jù)就是我們實現(xiàn)這個目標的鋪路石,在整篇議論文中有著基石般的作用。那么,同學們來對自己的論點進行合理論證,然后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1:懂得知足會有精神之樂。能夠淡泊明志,能夠沐浴春風,即使面對衣食拮據(jù)、艱難困苦又有何妨。世人噓嘆于“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覺得生活最苦莫過于此,但于顏回而言,他仍可以樂其樂。只要有老師能夠教導(dǎo),只要有知識供他汲取,何患生活貧困艱辛,何患環(huán)境惡劣簡陋。一個精神大師,不刻意追求錦衣玉食,沒有金玉滿懷,也可以快樂地活著。知足面對生活,哪里都是天堂。
懂得知足會有生活之樂。雖然被貶至黃州,一腔豪情壯志無法施展,但蘇軾的胸襟足以讓這一切成為浮云。他可以體味“山間之明月,與江上之清風,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暢飲小舟中,浮想赤壁上;他可以“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自己書寫一種豪邁;他亦可以“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將人生的陰霾驅(qū)散。蘇軾的廣博,蘇軾的寬闊,蘇軾的苦澀,化作了一片生活的樂土。知足面對生活,生命永遠有價值。
師:這樣的論證,觀點一致,材料和論點之間的聯(lián)系必然、合理、充分!
今天我們就“知足與快樂”進行了寫作。我們在作文時,首先要在作文的開頭明確表明自己的觀點。然后進行合理的論證,這里我們要注意對運用材料進行分析,突出材料對觀點的支持、證明的作用。這樣,一篇成功的議論文就完成了一半。
【崔翔、阮閱/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