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瓊
(福建省泉州市惠安蒼湖小學 福建 惠安 362100)
數學思想在教學中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想促進學生在思維能力方面的提升,增強其解題能力,教師在教學中需適當將數學思想融入其中,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數學和認識數學,逐漸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進而在今后的學習中獲得更好效果[1]。
在知識形成、應用與發(fā)展過程中,都會蘊含數學思想,屬于對數學知識的抽象和概括,實際上,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也是數學思想發(fā)展與凸顯的過程,這也決定了數學思想的融入需建立在數學知識的基礎上。數學思想常常以隱性的方式在教材中呈現,需教師在教學中對教材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將數學思想的脈絡與體系理清,進而有目的性的將數學思想融入在教學中[2]。例如在學習《讀統計表》知識時,由于學生剛剛接觸這部分內容,對于這部分內容會比較陌生,因此在講授過程中,教師可以運用數形結合的方式,將統計表運用直觀的方式為學生繪制出來,使學生在觀察中了解到統計表在繪制時會關系到哪些內容,以及有哪些注意事項,同時也會認真觀察相關數據。這種方式的運用,能夠使學生對知識形成的過程有更深入的認識,并且在了解知識的形成過程中了解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增強對知識的敏感程度,進而在學習中獲得更好效果。除了在知識形成過程將數學思想融入進去之外,教師可以在內容挖掘中為學生融入數學思想。又如在對乘法表進行背誦的過程中,如果運用死記硬背的方式,往往在學習中難以獲得較好效果,在記憶時,可以在記憶乘法時運用加法的方式幫助記憶,這實際上包含了函數思想與變量思想,如2乘以7,可以將其轉化成7加7,這種方式的運用,能夠使學生在了解知識的同時對問題進行比較深入的思考。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構建閱讀、理解、提問、解答的綜合過程,在學習中,學生經歷的整個過程如果越豐富,就會對學習內容產生越深刻的理解與感悟。例如在講授乘法分配律這部分知識時,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感悟,運用兩種方法解決乘法問題,然后得到兩個不同的等式,然后帶領學生再次感悟,并且對兩個式子的難易程度進行對比[3]。其次,讓學生自己解答問題,將類似的解題過程寫出來。最后,對問題進行總結和歸納,并且對等式進行分析和比較,這種經歷的過程,能夠使學生對數學本質有更清晰的認識。同時學生在解題時,大腦會對問題進行比較深入的思考,對曾經接觸到的數學思想進行聯想,然后將數學思想運用在解題中,進而促進思想的內化。例如在學習梯形的面積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聯想之前學習過的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和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讓學生認識到問題的轉化過程中,進而更有效的解決數學問題,使整個數學學習獲得更好的效果,在數學學習中,轉化思想的形成是解決數學問題的關鍵。
小結和反思能夠實現對知識的精煉、深化與總結,將知識的內在聯系揭示出來,進而使學生更好了解在知識當中的數學思想。首先,教師需帶領學生及時進行小結,數學教學的高質量開展,不僅在于學生了解幾道問題,更在于學生了解知識的產生和發(fā)展過程,以及在知識產生、發(fā)展中對數學思想形成的實際認知。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帶領學生對數學知識中蘊含的數學思想實施總結,使學生對數學的認知能夠得以深化[4]。同時當學生在對問題進行表述時,能夠將數學思想運用其中,例如在解決分數的乘法時,教師除了向學生講授分數的計算方法,也可以讓學生總結分數運算方法和整數運算方法之間存在的差異。通過這種方式的運用,學生再遇到類似問題時,也能運用對比方式進行思考,形成有效解題策略。同時教師在教學中也需引導學習對學習過的數學知識進行反思,在結束一個單元的學習之后,教師需幫助學生樹立與歸納整個知識體系,并運用數學思想對單元內容進行概括與提煉,進而使學生逐漸形成對單元內容全面、清晰的認識。例如在學習《圓錐的體積》這部分知識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在對體積進行推導時,可以運用怎樣的轉換方式,之前學習中運到的哪些知識運用了類似的解題方法。通過這種方式的運用能夠使學生在學習中逐漸形成數學思維,也會對知識形成相對理性的過程,同時也能降低學生在知識學習中的難度,增強知識整體學習效果,因此在實際教學中,為了使數學思想在教學中更好融入,教師應注重反思和總結方法的運用。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思想的融入,能夠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使學生在學習中逐漸掌握有效學習方法。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對學生的引導,使學生在實踐中自主對知識進行探究,在探究中逐漸形成數學思想,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感悟。數學思想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單純憑借幾節(jié)課難以獲得較好效果,需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的鍛煉,在長期積累當中逐漸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