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艷芳 河南農業(yè)職業(yè)學院 藝術教育中心
泱泱華夏文明,謂之五千載。在歷史長河中,文化藝術始終與民族成長相伴,并演化出繽紛的色彩。戲曲藝術在宋元時期孕育,成于明清,將多樣化的藝術語言熔為一爐,盡顯國粹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新時代的今天,全新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中有許多時尚潮流的藝術元素縱橫交錯,但戲曲藝術無疑如“定海神針”一般牢牢扎根于民族基底,彰顯著東方文化藝術的獨立美感。作為當代藝術教育工作者,有責任和義務將寶貴的戲曲文化傳承發(fā)揚。借助高校教育平臺,擇選戲曲藝術多樣化的變體,使學生深入體驗,構建形態(tài)與內涵兼?zhèn)涞恼J知系統(tǒng),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從而推動中國戲曲文化的砥礪前行。
“戲曲藝術進校園”這一命題在當前的國內美育教育中已有所展開,大多踐行于中小學教育階段。通過邀請劇團演出和深入音樂課堂的方式,實現(xiàn)了中小學生對戲曲藝術的基本了解。高等教育階段的教育體制中,除了專業(yè)教育領域之外,鮮有在面向非藝術學科學生進行的音樂鑒賞課中深入推廣戲曲教育板塊的實踐。而從教育的出發(fā)點、目標及內容構成方面而言,如何體現(xiàn)出高等教育的深度與廣度,又如何喚起這一年齡段學生對于戲曲文化的良好感知,這顯然是一個重要的研究命題。當然,在有限的課堂環(huán)境中,對于戲曲文化的教育推廣應從傳統(tǒng)源頭開始,而教育的側重點,除了書本上涵蓋的歷史淵源等常識性問題,最為重要的應從戲曲形態(tài)之“表”逐漸向其“里”進行鑒賞滲透。
高校音樂鑒賞課中對于戲曲藝術之“表”的涉及,不應是流于表面之“表”。對于具有一定藝術素養(yǎng)和邏輯思維能力的高校學生而言,應具備透過聲音影像之表觀察戲曲機理的能力。當然,教師在其中的引導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以對中國北方地區(qū)戲曲文化有著深遠影響的梆子腔為例。戲曲藝術的唱腔曾有“南昆”“東柳”“西梆”“皮黃”等典型的類型劃分,不同的地域文化造就出截然不同的唱腔風格。其中,“西梆”便是梆子腔的代名詞。眾所周知,一種戲曲藝術形態(tài)的構成,需要多種基本音樂要素的共同支撐。無論是調式調性、旋律走向、伴奏樂風,均顯現(xiàn)出獨立的文化個性,也“簇擁”著戲曲藝術形態(tài)朝著既定的方向發(fā)展延伸。
比如:起板在戲曲音樂中具有提綱挈領之功能,其意義在于通過短暫的音樂內容,呈現(xiàn)出與戲劇情境相同的情緒基調,以使觀眾和演員能夠形成情感互通,在最短的時間內進入到戲劇環(huán)境之中。當然,雖劇情情緒變化萬千,但起板也有一定的程式化規(guī)則。通過典型的起板方式,可以迅速銜接唱腔,并使觀眾意象化的理解這段唱腔的情緒基調。又如:梆子腔的唱腔音樂同樣具有和聲之美,展現(xiàn)著中國古典文化中特有的和諧共生之理。以中路梆子現(xiàn)代戲《漳河灣》第一場的二重唱為例,男女聲部彼此交融,相互穿插,纏綿的唱腔中表達著二人的思念之情。兩個聲部各自的旋律線條起伏較為平緩,但聲部之間保持著方向上的一致性。而在雙聲部的和聲配置上,則出現(xiàn)有多個六度、七度、八度的大跨度距離,將離愁委婉表達。這無形中也形成了具有濃郁民族文化屬性的復調音樂形態(tài),完善了民族音樂在縱向聲部對位方面的結構織體。同時,也使梆子腔的音樂效果愈發(fā)厚重,深受群眾喜愛。再如:梆子腔的伴奏音樂同樣風格獨特且各美其美。對于二弦等中聲部伴奏樂器的使用上,北路梆子所應用的節(jié)奏型最為豐富。大量的十六分音符連續(xù)性密集排布,與板胡旋律線條的走向保持總體一致,但音符數(shù)量往往有兩倍至四倍之多。蒲州梆子在二弦的應用中多有切分音節(jié)奏、前八后十六節(jié)奏和短休止音符的應用,使內在的推動性更強,與主奏樂器之間的配合更為默契協(xié)調。相對而言,中路梆子在二弦的使用方面較為簡練,多以八分音符為主,與板胡聲部的音符數(shù)量形成二倍疊加。
上述有關戲曲音樂層面的內容,看似是其“表”,實則卻是由內而外轉化而來。不同于中小學戲曲實踐活動中所營造的感官體驗,作為高校音樂鑒賞課程中的主客體雙方,應從更為深刻的音樂機理層面來了解戲曲藝術的美之所在,真正讀懂戲曲藝術的真諦。
高校音樂鑒賞課作為一種具有文化使命感的課程建制,除了聚焦于戲曲作品本體,唯美呈現(xiàn)戲曲音樂的韻味,還應當植入更多有關深層戲曲文化的內容,將其“里”深入淺出的講解。戲曲藝人在舞臺上光鮮亮麗,實際的生活境遇和所付出的苦功是鮮為人知的。從“人”的層面來解讀中國傳統(tǒng)戲曲藝術的精妙浩瀚,這在現(xiàn)有的普及性教育領域是較為少見的,正因如此,才使得戲曲文化的價值和深度被當代青少年一代所低估。透過唱念做打的舞臺表演和聲聲入耳的悠揚唱腔,戲曲藝人背后所承載的艱辛,同樣是絕佳的教育素材。
在從事這一行業(yè)與練功方面,舊社會的現(xiàn)實條件使戲曲藝人承受著雙重困難與痛苦。一方面,戲曲藝人往往拋家舍業(yè),游走江湖。雖然表演和作品得到了老百姓的認可,但由于需要維系生計,難免低聲下氣。淪為社會底層勞動者,受到許多不公正的待遇,甚至備受欺凌,生活困苦。戲曲行當中有傳言:“為了一日三餐,夜里捆在臺板”,可見其境況之苦。戲曲藝人往往過著“雙面人生”,“臺上笑臉迎,臺下淚暗吞”,但即便如此,仍被社會所歧視,社會上曾有“鵪鶉戲子麻利猴,剃頭修腳下九流”之說。另一方面,戲曲訓練對人身心的磨礪同樣十分艱苦。戲曲藝人的自強,體現(xiàn)于他們對從事行業(yè)的熱愛,更堅定著用精湛技藝消解流言蜚語的決心。“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無數(shù)個聞雞起舞的清晨,無數(shù)個筋疲力盡的黃昏,戲曲藝人始終堅信:“要得漂、帥、脆,練功別怕累”。憑借著內外兼修的努力,終將戲曲文化發(fā)揚光大。
除了克服困難,還要求戲曲藝人始終以“德”字為先,注重藝德、道德、品德。老藝人常說:“學藝先學德,無德藝難成”。對于“德”的修行,在戲曲行業(yè)中體現(xiàn)于對梨園傳統(tǒng)和行規(guī)的尊奉,孝道、謙卑、恭謹、勤奮,這些品質都要具備。在師徒傳承和授業(yè)中,師傅會時刻關注著徒子徒孫的言行舉止,及時糾正其思想觀念上的錯誤,甚至會將觸犯門規(guī)者逐出師門。對于那些得意忘形、見利忘義、欺師滅祖的行為,戲曲行業(yè)從不縱容,甚至觀眾也對演員在舞臺上下的品行有著嚴苛的要求,品德一旦留有污點,即便表演水平再高,也很難在梨園行獲得優(yōu)秀口碑。戲曲梨園還有“救場如救火”的藝德要求,這顯然與“戲比天大”之說遙相呼應。觀眾是演員的衣食父母,尊重觀眾、尊重舞臺、尊重職責是每個演員最基本的藝德,不能因為任何事情影響到既定的演出計劃。古往今來,在梨園行有許多名家?guī)吓_、帶病上臺的美談。除此之外,戲曲演員同樣有家國大義,在善惡是非面前剛正不阿,仗義疏財。前有梅蘭芳剃須明志,不為侵略者唱戲。后有常香玉為抗美援朝戰(zhàn)場捐贈飛機,保家衛(wèi)國。
這些都是“立業(yè)必先立身,立身必先立品”的典型表現(xiàn)。作為對戲曲鑒賞的一種外延,課程內容中應有序植入這些內容,使學生深入感受戲曲藝術工作者的艱辛。同時,這無疑也是一種寶貴的“思政教育”資源,借戲曲文化的講解將中國傳統(tǒng)道德觀、價值觀、民族觀深刻呈現(xiàn)。
藝術教育具有與時俱進且視野寬闊的屬性特征,單純的傳統(tǒng)戲曲本體元素也許在教育過程中會存在局限性,也會造成學生學習熱情的衰減。另一方面,戲曲藝術經過現(xiàn)當代創(chuàng)作領域的不斷革新,也幻化成為多樣化的舞臺呈現(xiàn)方式,通過多重路徑繼承傳統(tǒng)戲曲文化的衣缽。這些新元素和新理念同樣應當成為高校音樂鑒賞課程中對于戲曲文化教育傳播的重要一環(huán),使學生感受到中國戲曲文化在新音樂體例中的無限可能性。
以中國戲曲藝術的鼻祖昆曲為例,它是漢族傳統(tǒng)戲曲中最為古老的劇種之一,叱咤風云300余年。它將戲曲的唱念做打以及文學、音樂、舞蹈、武術等形態(tài)熔為一爐。作為昆曲中的經典之作,《牡丹亭》承載了封建禮教迫害下先鋒文人的思想覺醒,也顯示出在重重社會壓力之下,唯有以超越現(xiàn)實的神鬼傳奇才能寄托現(xiàn)實中未竟的夙愿。而在湯顯祖飄逸的文筆下,杜麗娘的內心世界被刻畫的細膩且復雜。幽微之處見嫻靜,細小之中悟韻味,這大概也是作品流芳百世的玄機所在。時移世易,在近現(xiàn)代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快速變遷中,昆曲藝術連同精彩絕倫的《牡丹亭》故事一同被束之高閣,在一浪高過一浪的沖擊中,生存境遇岌岌可危。如何以一種“活態(tài)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式將其繼承與弘揚,如何通過一種具有時代感的表達方式聯(lián)通古今脈絡,這顯然是擺在當代文化精英面前的一道亟待解決的命題,也是無法回避的責任使命。
音樂創(chuàng)作是一種具有個人意識和創(chuàng)造力的藝術行為,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靈感往往來自于閱歷、情感、學識,以及無法割舍的民族文化情結。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沿革中積累了無盡的文化財富,并匯集成為一種無形的精神圖騰,注入當代作曲家的靈魂。在回溯、解構、超越與轉型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這些氣韻深沉的符號歷久彌新,以時代審美新貌重現(xiàn)于文化生活中,并在抽象的音響旋律中傳承流淌。當代作曲家陳牧聲多年來在創(chuàng)作中始終致力于對傳統(tǒng)戲曲進行音樂形態(tài)的解構,作為游學歐洲回國后其創(chuàng)作的首部管弦樂作品,作曲家思緒萬千,希望能夠尋覓到一種代表中國文化精神,可以在國際舞臺上一鳴驚人的音樂主題。根據(jù)陳牧聲在《“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析昆曲<牡丹亭>與交響詩<牡丹園之夢>的影響》一文中的自述:他童年時代便對昆曲、越劇、婺劇等戲曲劇種耳濡目染,更對一些戲曲電影作品如數(shù)家珍。其中,他對1986年版江蘇昆劇院拍攝的戲曲電影《牡丹亭》尤為喜愛,劇中“杜麗娘”飾演者張繼青爐火純青的表演功力令陳牧聲印象深刻。昆曲“牡丹亭”的表現(xiàn)方式及戲劇文學中本身所創(chuàng)構的文化意象,如何通過管弦樂的方式進行“移植”,這顯然是對作曲家技術水平和創(chuàng)想力的一種挑戰(zhàn)。
作曲家將個人對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和致敬濃縮于“牡丹亭”母題意象之中,以厚積薄發(fā)之力唯美詮釋出浪漫、超然、寫意和略帶傷感的古典文化基調。如此極富個性和文化內涵的母題擇選,不僅裹挾著純粹的文學和哲學機理,還兼有昆曲藝術的博大精深。余音繞梁,令聽者回味良久。從創(chuàng)作思維的萌生到音響素材的采拾,再到結構體系的打造和不斷地精雕細琢,其中既有一目了然的風格特性,也有作曲家深藏其中的思想。傳統(tǒng)昆曲的調式、唱腔、主奏樂器均在音樂的關鍵節(jié)點呈現(xiàn),猶如書寫文章時的段落劃分,在完整表達一段語義過后,往往話鋒一轉,進入新的敘述環(huán)境中。音樂創(chuàng)作中的曲式結構,同樣可視為對旋律線索的一種精確“折疊”。音樂在層層推進中,需要有此“呼吸”。或激起千層浪,或柳暗花明。正是未知的新鮮感,會令欣賞者隨作曲家一同步入幻境。
諸如這樣的個案案例在當代音樂創(chuàng)作領域中不乏出現(xiàn),戲曲藝術與音樂文化,特別是交響音樂文化之間的融合,走出了一條中西合璧的重要道路。這不僅使傳統(tǒng)戲曲文化拓寬了傳播輻射范圍和社會影響力,還是中國戲曲走出國門,更好地以國際化語言融入世界大家庭。作為高校音樂鑒賞課中對于戲曲藝術的專項系列課程,這一元素的引入和深入淺出的分析研究,是提升學生對中國戲曲文化審美感知度,并形成文化自信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在課堂內外通過各種渠道收集影音資源,通過具象化的教育引導,實現(xiàn)對于戲曲文化古今之間的“無縫連接”。
高校音樂鑒賞課是面向當代大學生群體才開設的一門美育教育課程,其所承擔的教育使命在于品評音樂文化傳承民族精粹。傳統(tǒng)戲曲作為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文化背景和絢麗多彩的藝術語言。作為教育者,應當對其元素進行學理性的類型劃分,并有計劃、有步驟、有方法地將豐富的內容融會貫通。在寓教于樂中促進大學生文化價值觀的升華,為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弘揚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