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華
當人們浪費糧食時,浪費的不僅是眼前的幾粒米,還有糧食生產(chǎn)、運輸、加工等各個環(huán)節(jié)上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與財力。記者專訪了西南大學資源環(huán)境學院謝德體教授,為大家解讀糧食浪費背后的“隱性浪費”。
一畝水稻的生產(chǎn)成本為600元至1000元
謝德體認為,水稻的生產(chǎn)過程較為復雜,從育秧、栽秧、施肥、抽穗到最終成熟收割,成本可達600元至1000元。除了一般的人力成本,水稻的生產(chǎn)過程中還伴隨著大量的資源消耗,其中,最常見的為淡水和化肥。
“生產(chǎn)水稻十分耗水,每生產(chǎn)1公斤水稻大致需要消耗2噸淡水資源。而我國目前淡水資源較為緊缺,且分布不均,這就對水稻生產(chǎn)造成了較大挑戰(zhàn)?!敝x德體說,除了水稻,生產(chǎn)其他主糧也需消耗大量的淡水資源。例如,我國目前每生產(chǎn)1公斤小麥大約需要消耗1噸水,每生產(chǎn)1公斤玉米大約需要消耗1.2噸水。
謝德體說,肥料素有糧食的“糧食”之稱,肥料施用是否合理關(guān)系著糧食產(chǎn)量的高低?!凹Z食生產(chǎn)離不開氮肥、磷肥、鉀肥等肥料。一般來說,每生產(chǎn)100公斤水稻,需投入2至3公斤氮肥、1至1.5公斤磷肥與2至3公斤鉀肥?!?/p>
此外,糧食的生產(chǎn)過程也與氣候條件緊密相連。“遭遇連續(xù)干旱、暴雨洪澇等極端天氣時,糧食的品質(zhì)與產(chǎn)量會受到很大影響?!敝x德體說。
機收糧食的損失率在10%左右
秋收時,糧食的損失仍不可避免。目前,糧食收割主要有“人工收割”與“機械收割”兩種方式。謝德體指出,隨著農(nóng)業(yè)機械化程度的提升,機械化收割成為我國的主要收割方式。這一方式顯著削弱了因收割不及時而造成的減產(chǎn),也降低了人力成本。
“在人工收割的年代,4個人能收割1畝地,這大概需要人力成本400元。再加上收割時的其他消耗,收割1畝糧食的最終成本往往需要600元。而機械化收割后,1畝地的成本僅需100元左右?!敝x德體表示。
但這并不意味著機械收割能降低糧食的損失率。謝德體說,雖然機械化的收割方式能有效降低人力成本、提升工作效率,但也會造成糧食損耗。研究表明,目前機收糧食的損失率在10%左右,略高于人工收割的損失率。此外,收割的設備性能各異,維修保養(yǎng)與更新?lián)Q代也會是一筆較大的開支。
運輸、倉儲等環(huán)節(jié)損耗糧食5%至10%
秋收后,糧食在運輸、倉儲、加工等環(huán)節(jié)也會受到損耗?!澳壳埃覈Z食的年產(chǎn)量約為6.6億噸,而運輸、儲存與加工環(huán)節(jié)大致會損耗5%至10%的糧食?!敝x德體說,“乍一看,5%的數(shù)字很小,但在較大的產(chǎn)量基數(shù)下,這5%的損耗已經(jīng)很大了。”
“運輸期間的糧食損耗主要由運輸距離、道路情況、包裝磨損等因素共同影響。”謝德體說,運輸路上的糧食消耗不可小覷。
此外,“糧食儲存環(huán)境”也是糧食浪費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環(huán)境是否恒溫、恒濕、防蟲、防鼠,是能否減少糧食損耗的重要因素。
在水稻“變身”精米的加工環(huán)節(jié),由于機器性能存在差異,糧食損耗在所難免?!耙话銇碚f,1斤水稻可以被加工成7兩可供食用的大米,但如果機械設備老化或者性能較差,則會造成更大的損耗?!敝x德體說。
“舌尖上”也有顯性浪費與隱性浪費
“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的顯性浪費主要是餐桌上的剩菜剩飯,很多人都認為浪費幾粒米并沒有什么大不了,但這種想法真的是大錯特錯?!敝x德體指出,目前我國存在較為嚴重的食物浪費,餐桌上的浪費更是令人痛心。數(shù)據(jù)顯示,我國每年在餐桌上的浪費約為12%,大型聚會浪費更是高達38%,尤其是在一些大學與中學里,餐盤中三分之一的飯菜都被倒掉了。
除了餐桌上可見的“顯性浪費”,謝德體認為,我們也不能“小瞧”食物背后的“隱性浪費”?!半[性浪費”主要指食物背后的“主糧”。我們談論的“糧食”,普遍來說是指谷物、薯類等主糧,但實際上我們食用的肉、蛋、奶等食物也與主糧息息相關(guān)。比如,我們食用的1斤豬肉,其實隱含了喂豬的近3斤糧食,我們食用的1斤雞蛋,也隱含了近3斤糧食?!耙虼?,除了人的口糧外,飼料用糧、工業(yè)用糧的需求量也是相當大的?!敝x德體說。
“從一粒種子到變成‘盤中餐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與財力。我們面前浪費的這幾粒米凝聚了生產(chǎn)、收獲、運輸?shù)雀鱾€環(huán)節(jié)的成本?!敝x德體認為,每個人都需了解“盤中餐”來之不易的過程與背后的隱性成本,真正將珍惜糧食、愛護糧食的行為落實到一日三餐中。
(來源:中原新聞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