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述勛
時鐘嘀嗒嘀嗒分秒不息,窗外的星空好深邃。躺在床上,翻來覆去,多少往事恍然在目,不覺更加思念恩澤了我一生的母親。
光陰似箭,失去母親的悲痛仿佛就在昨天,一晃已經(jīng)二十多年了。在母親離去的日子里,我始終在懷念她。為此,雖然曾經(jīng)寫過一些有關(guān)母親的文字,但總覺得言猶未盡,母親的故事是永遠寫不完說不完的。有時會在夢里見到她,總是那個聰明賢惠,日夜操勞,不知疲倦的樣子。只是,每次夢見,她都忙著要走,而夢里的我,也總是很糾結(jié),彼此相望,好像我什么都想說,卻什么也說不出來,只好緊緊地跟在她的身后,不讓她離開我的視線,可是每次她都走了,以各種方式離我而去……每次我從這樣的夢里醒來,總有一種既心痛又慶幸的感覺,至少我這個已八十歲的人,還能見到夢里的母親仍健在。
不管怎么樣,這總是我的夢,我無法忘卻,無法回避。曾聽人說,當人生中發(fā)生了大事,便常常會梳理往事,梳理過程中,會得出一些頗有教育和訓(xùn)誡意義的結(jié)論。家人、親戚、朋友、同事、發(fā)小、老師乃至鄰居都會不時跳入自己的記憶圈,和自己相會在夢中。讓你懷念歷史,懷念自然,懷念故土,懷念曾經(jīng)引領(lǐng)過你,對你有恩的人,緬念夢的啟示,從生命中去珍惜夢的愛撫……
人生中的大事,往往出其不意,引發(fā)思考。庚子年剛過,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人們毫無準備地進入了非常時期。把心情交給了疫情,把感動留給了白衣戰(zhàn)士、公安干警、基層干部、小區(qū)保安、快遞小哥,和廣大志愿者以及諸多的在各自崗位上,以一顆“螺絲釘”精神的堅守者。個人閉門不出,遵守公德,敬畏自然,敬畏規(guī)則,生命至上。疫情無情,人有情。相信,每一個冬天都會過去,每一個春天都會到來。
病毒帶來生命威脅的同時,也給我們一個機會,重新思考。因為病毒的襲擊,無論是生死逆行,還是居家戰(zhàn)役;無論是痛失親友,還是自我隔離;無論是國內(nèi),還是國際……每個人都被措手不及地帶到了靈魂的面前拷問,越來越多的人驟然停下向外追趕的腳步,開始向內(nèi)反思:“生活,對我來說究竟意味著什么?人應(yīng)該為什么而活著?什么才是生活的意義?”在這個特殊時期,“父母”“子女”“夫妻”,各種角色重歸家庭。突然間,在人們不熟悉的生活中,有了大把大把的安心時光“在一起”。這或許是家庭最初的本來的正常模式。但疫情之前,人們已習(xí)慣了另一種樣子,全家人各有各的忙碌,各自承受著各自的喜怒哀樂,沒有時間思考生活的意義究竟是什么?更缺少機會去準備一個屋檐下的長相廝守……
疫情面前,人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感動且感恩。面對生活和家庭出現(xiàn)的無數(shù)個選擇題,作為父母的兒子,兒女的父親,生活和家庭對我來說意味著什么?感恩父母,關(guān)心親人,我該做點什么?
在我看來,生活的意義就在自己的行動中,一舉一動,蘊含著對這個世界和自己的看法。家,心安即是家。家是生命和生活開始的地方;是發(fā)揮經(jīng)濟功能、教育功能,滿足生命的延續(xù)和財富積累的現(xiàn)實需要的地方;家,更是發(fā)揮情感功能、安頓和滿足心靈的地方,是講愛、講情的地方。如何對待生活,如何對待家庭,父母就是我的榜樣。他們在生活中,為了這個家,肩上扛的,心里裝的,全是一份責任,一份擔當,一份愛。“我餓了,媽媽”,這是天下兒女都曾說過的話。父母最初也是從這句話里,聽懂了渴求,聽懂了責任。從此,為了堅守一個最原始的生存底線,開始為我們的溫飽冷暖奔走拼搏,為我們的幸福安危操勞,并甘愿用一生的含辛茹苦不求回報,無怨無悔。在講利益、談回報的世俗世界里,沒有什么東西能真正永恒,唯有父母不計成本付出的愛,很難用什么等價的東西去衡量。
愛是來自生活的饋贈。我的一生得到了父母很多很多的饋贈。有物質(zhì)上的,有精神上的;有前進路上的指引,有生活方式的示范……愛與接納成了我一生受用的鎧甲。
我的母親,是一位目不識丁的最普通的舊式中國農(nóng)村婦女。她一生平凡,既沒有跌宕起伏的人生經(jīng)歷,也沒有建立起轟轟烈烈的偉業(yè)。她和天底下的母親一樣,慈愛、溫柔、勤勞、節(jié)儉、善良、正義,似乎天下女性所有的美德和天性,在她身上都有所折射和體現(xiàn)。母親秀美端莊,樂觀要強,心靈手巧,沒有文化,卻有智慧,歷經(jīng)坎坷的人生更美麗。
母親一生吃苦耐勞,敬老愛幼。奉獻給全家人所有的愛,是信心,是包容,是恩賜,是犧牲。她貼心貼意地伺候、照顧常年有病,吃喝拉撒全在炕上的婆婆,從來沒有一句怨言,獲得了全家人的敬重,奶奶對母親更是贊不絕口。母親性格剛強,堅韌自立。打撈計劃時代的困頓記憶,荒年里那些令人心酸的故事一幕幕上演。那時吃糠咽菜,嚼樹皮,“低標準,瓜菜帶”,餓得頭昏眼花,母親的臉和腿都浮腫了,即使這樣,吃飯時,她還是把自己碗里的飯不是撥點給這個孩子一點,就是撥點給那個孩子一點,自己反復(fù)說著“我不餓”的謊言。為了兒女,我相信,天底下的母親都會有“謊言”。一天,放學(xué)后,孩子蹦蹦跳跳地回家,鄭重其事地把一封信交給母親并再三叮囑,“老師只讓媽媽看呀?!蹦赣H困惑不解地接過信,打開,看著,看著,淚流滿面。孩子見狀,大惑不解地問道:“媽媽,老師說了什么?”母親擦擦眼淚,哽咽著說:“老師說,夫人,你的孩子是個天才,這個學(xué)校太小了,沒人教得了他,另請高明吧?!焙⒆勇牶?,高興異常。多年后,這個孩子果然如其母所愿,成為舉世聞名的大科學(xué)家,他就是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
母親去世后,愛迪生整理她的遺物時偶然發(fā)現(xiàn)了那封信,他小心翼翼地打開了信封,展開信紙,只見上面寫著:你的孩子有智力障礙,不能留在學(xué)校,只能退學(xué)。
看到這兒,愛迪生淚流滿面,啜泣不已,提筆寫下:愛迪生是個有智力障礙的孩子,可他的母親把他變成了一個天才。
我沒有資本拿我的母親與愛迪生的母親相比較。但我相信,在生存說白了更像一種掙扎,執(zhí)著只是沒有辦法的時刻,經(jīng)歷過戰(zhàn)亂和饑荒的父母眼里,每一粒鹽、每一塊餅子和每一碗粥都是那么神圣,都是賜予我們生命的源泉。“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梢哉f,母親用愛子女勝過愛自己的行動,給了我第二次生命。
在過著清湯寡水的生活中,難挨的時光擠壓著每一顆心,日子再怎么寒磣,母親也很少唉聲嘆氣。坦然面對困苦,讓所有的經(jīng)歷變成一份禮物,使我們擁有更多的愛。每每想到這些,我的眼睛就不知不覺地濕潤了。母親日夜為生活操勞,燒飯煮菜,縫補漿洗,用她八歲時就纏了足的那雙小腳,和父親一起,撐起一個九口之家的衣食起居,綿延著一個普通人家溫暖的煙火。
女人本弱,為母則剛。母親的堅強與偉大并非做了什么轟轟烈烈的大事,恰恰相反,她所做的往往都是些平平常常、瑣瑣碎碎不起眼的小事。但這些或許他人不屑做、不愿做的“小事”,往往都是很難堅持的,因為它們填充著繁雜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余隙。母親用一絲柔情,一抹溫暖,為兒女們留下了永遠的感動與感恩。
炎熱的夏天,我和小伙伴們玩累了,就跑到母親身邊,往放在地上的麻袋片子上一躺,聽母親與鄰居家大媽們有一句沒一句的拉著家常,不一會兒,就著漫天星光進入了夢鄉(xiāng),待鄰居們離開后,母親也困了,她一面打著盹兒,一面手搖著蒲扇,為我扇風驅(qū)蚊;當我生病了,她更是坐立不安,日夜操勞,百般呵護,精心照料;寒冷的冬天,母親總是寢不安枕,多少次,半夜里起來給我拾掖被子,怕我涼著凍著。這種習(xí)慣性的起夜,直到我成家有了孩子以后,還持續(xù)著,只要我去看望她并夜宿在那里,她都要像我兒時那樣去做。要知道,這時的母親,已經(jīng)是花甲之年的老人了。而我也是過了而立之年的“大孩子”了。
細節(jié)決定成敗,細節(jié)更映射精神。如今,這一個個潤物細無聲的細節(jié)仍時縈我心,倍增我對母親的深切懷念。
在我們家里,母親是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人。我讀初中時,學(xué)校離家比較遠,沒有自行車,我一天要徒步往返50多華里。母親怕耽誤我上學(xué),又怕影響我休息,每天早晨三點來鐘,就從炕上爬起來。在她身上像是天生有個小鬧鐘似的,從我第一天上學(xué)開始,一直就是準點運行。她起來后躡手躡腳地到廚房做飯,輕輕地拉著風匣。有時,我在夢中,聽到那輕音樂般悅耳動聽的風匣聲,嗅到那絲絲縷縷飄進睡屋的飯香,翻個身子又入睡了。
母親把飯做好后,為了我再多睡一會兒,就把熱騰騰的苞米粥提前盛了幾碗,每碗粥的表面上都凝結(jié)了一層金燦燦的米油。待我醒后用餐時,正好不涼不熱,端起一碗就呼隆呼隆喝下去,香溢滿肚。
趁我吃飯的時候,母親總是把我午間用餐的飯盒裝好,放到書包里,系上書包帶,還用手試試,看看能不能掉出來,一切安排妥當了,她才放心。母親含情無語,她以這種方式,道出了再窮再苦再累,也要供孩子讀書的決心。飯后,我背起書包,沿著鄉(xiāng)間小路向?qū)W校奔去,一路上,想起一大早母親撒播的愛,摸摸書包里還熱乎乎的飯盒,一種無形的動力在胸中涌動……
我知道,在這偏遠的山村里,一個貧窮家的孩子走出山溝只有靠讀書一條路。每次,走在崎嶇的山路上,落寞的感覺不時侵襲身心,一種加緊趕路的潛意識,支持著我走過童年、少年,走出山溝,走出鄉(xiāng)間……
我從讀小學(xué)到初中,九年里的每頓午飯都是從自家?guī)У?。主食基本上都是苞米餅子,副食絕大多數(shù)是蘿卜瓜子咸菜。偶爾一次拿點多天不見的炒雞蛋、小蝦皮或小咸魚,那絕對是美味佳肴了。那時的家境,很大程度上靠“母雞銀行”。一個雞蛋大約可以換取5小盒火柴。母雞下的蛋通常都是積攢到一定數(shù)量,然后再拿到集市上去賣掉,賺點兒零花錢,供我們買書、買本、交學(xué)費或用來買點油鹽醬醋等日用品。應(yīng)該說,生活過得并不輕松,但母親內(nèi)心很坦蕩,很陽光。酸甜苦辣都是歲月,苦難也是財富。這段學(xué)生生活對我來說,雖是艱苦,但帶著父母的殷切期望,背著飽含母親體溫的書包,溫馨了我的求學(xué)之路,溫暖了我的一生,鋪墊和引導(dǎo)了我追逐詩與遠方……
我清楚地記得,母親這個時期,臉上溢著滿滿當當笑容的,是接過我從學(xué)校拿回來的“三好學(xué)生”獎狀,和被上級學(xué)校錄取的通知書。多年后,我們憑著讀書,安排了工作,母親的高興勁兒,更是溢于言表。
母親有個始終讓我感動不已,永遠扎根在腦中的舉動。那就是:不論是我外出讀書,還是后來外出工作,凡是離開家門,她總是堅持送我到村頭,總要囑咐我?guī)拙湓?。我一步一步地離開了她,回頭看看,她還是站在那里,朝著我遠去的方向使勁兒望著,直到我的身影消失,她才肯轉(zhuǎn)身回家,我知道,她多么希望在接下來的路上,我慢些走,讓她的目光能追上我的背影。想想看,世上的人們,誰會在你轉(zhuǎn)身離去后,久久不愿離開?誰會在你身后悄悄跟隨?誰又會如此珍惜視野中那個漸行漸遠的身影?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世間最愛你的人——母親!世上的人,大多都是只會注意著一個人的正面,卻極少有人熟悉一個人的背影,只有自己的母親例外。
母親生活的年代,會不會過日子,看看一家老幼身上的針線活就有譜了。母親勤儉持家,會過日子,在我家鄉(xiāng)的左鄰右舍中是有名的?!靶氯辏f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這是我們?nèi)胰艘轮膶懻?。生活中,母親細密針腳縫滿情的舉動,一直讓我享受著母愛的溫度。我是先看到母親親手為我們一針一線地縫補衣服,再讀到“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這首詩的。那時,我們穿的衣服和鞋子,都是她親手裁的,親手做的;穿破了的衣服和襪子,都是她親手補的。在我的記憶里,幾乎每天,她安頓了想要安頓的一切后,連大自然都已進入了夢鄉(xiāng),可她還在那盞古老的小煤油燈下,用她戴著那個磨得光亮的銅頂針的手,有節(jié)奏地揮動著,用她的心血一針一線編織著自己的心愿。小油燈昏暗的火苗跳躍著,她的針腳細細密密延綿不絕地走動著。記得一個寒冷冬天的夜里,家里很冷,我睡到半夜醒來,看到母親還在油燈下縫衣服,我說:“媽,快睡吧,明天還得早起做飯??!”她用慈祥的目光注視一下我,笑笑說:“你快睡吧,明天好上學(xué),我不困”!母親“不困”的謊話,聽后讓我心尖打顫,為兒女她可以不顧一切,將愛和溫暖、堅韌和執(zhí)著,密密地縫制到我們的衣衫上,縫進我們的生活中,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從不打折。這些記憶的片段,讓我不舍。母親用辛勤的汗水,給我留下了永遠念念不忘的回憶和寶貴的精神財富。
母親戴的頂針,是她八九歲時坐在炕上纏足時姥姥給她的銅頂針,并叮囑她:“要記住,戴上它,就能有衣穿有飯吃養(yǎng)活自己了?!蹦赣H確實記住了媽媽的話,幾十年中,勤奮耕耘,那只頂針上的一個個小凹處,幾乎都磨平了。母親的針線活兒,在同伴中屈指可數(shù),常常受到稱贊,針綻花蕊,線走春風。
我們兄弟姐妹一年到頭,除了過年偶爾能穿件新衣服,其他時候都是幾件舊衣服,甚至是帶補丁的衣服換來換去,或是大的穿過小的再穿,但總是干干凈凈,整整齊齊,別看衣服是舊的,但我們心里很踏實,很陽光,母親給的愛永遠是溫暖的。
我從會走路到初中畢業(yè),這十幾年里,沒穿過一雙買的鞋。全是母親親手做的,或她指導(dǎo)我的大姐給我做的。為了這雙鞋,我還做了件可笑的傻事。那是在小學(xué)三年級時,班級組織踢足球,我怕把鞋踢破了,就光腳上場,場地既沒有草坪,也沒有塑膠,不小心一腳下去,竟把左腳第二個趾甲踢掉了,鮮血直流,我痛得咬牙切齒。回家后,母親心疼地埋怨了我:“你真彪,鞋壞了,我再給你做,也不能去遭這個罪啊。”至今,腳上還留著重新長出的趾甲痕跡。
歲月滄桑,隨著年歲的增加,母親做針線活已經(jīng)離不開老花鏡了。有時,明明是看見針孔了,線就是穿不過去。有時她重復(fù)著把線頭放進嘴里滋潤一下,用左手的食指和拇指把線捻得更細更尖些,比量著調(diào)好焦距,耐心地引著線,有時失敗了,她再試,直到成功為止。
此時此刻,我突然感覺到,在這段沒有聲音的時間里,該有多少母愛的波流流進了她為我們做的衣服里,也流過我們做兒女的幸福和心酸交織在一起的心田啊!
母親老了,我們常常勸她不要再為我們忙活了??伤?5歲時還執(zhí)意親自動手再給我做件小棉襖。我說什么也不同意,我告訴她:“現(xiàn)在商店里什么樣的衣服都有,我若需要就去買一件?!蔽以趺磩裾f,她都不同意,非做不可,說她給我做的棉襖穿起來合體。于是,我只好答應(yīng)。她穿針引線忙活了一段時間,一件新棉襖做成了。我永遠記得,新棉襖做好后讓我穿給她看的情景。那天,我穿上小棉襖站到她面前,她真像欣賞藝術(shù)品一樣,專注地端詳著,一會兒拽拽袖子,一會兒扯扯衣襟,左一圈看看,右一圈瞅瞅,那么仔細,那么入神。從她眼角露出的慈祥的微笑中看得出,她把自己的手藝變作了愛的暖流,傳遞給了我的成就感、滿足感。她不停地對我說:“你照照鏡子,看看,穿起來多合身!”
棉襖有價,愛無價。這件小棉襖我穿了很長時間,至今我還保存著,每當秋冬換季,我都會拿出來看一看。論價錢和質(zhì)量,我現(xiàn)在穿的哪一件棉襖都比它貴,都比它時尚。但這件普普通通的小棉襖飽含的母愛,是用多少錢也買不來的。我感到,看到它,就像看到母親一樣。
近年有句流行語叫“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這句話在我母親身上也同樣適用。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在報上讀了篇《把500元借給媽媽》的小文章。文中說:“父親去世后,他經(jīng)常出差,很少能夠在家陪陪80歲的老母親?!?/p>
有一天深夜,他從外地出差回來,發(fā)現(xiàn)老母親還沒有睡意。他看得出來,老母親吞吞吐吐,似乎有事要問他。
“兒子,我想問一件事,可以嗎?”老母親很含蓄。
“媽,什么事,直接說不行嗎?”
“兒子,你經(jīng)常在外跑,難得回家一趟,有人說你賺了不少錢,但媽不明白,你一天究竟賺了多少錢?”
“我一天賺的真不少呢,媽,如果你真想知道,我就告訴你,我一天可以賺500元錢,”兒子自豪地說。
“那你可以借我500元嗎?”老母親說。
“不要說借,媽,就是5000元,兒子也能現(xiàn)在就給您?!眱鹤诱f完,立即從錢包里取出5000元放在母親面前。
看看面前厚厚的5000元,母親把錢數(shù)了一遍又一遍,最后,她嘆著氣說:“媽媽不多借,只想借你500元?!?/p>
兒子回到自己的房間里,重重地關(guān)上了門,把母親一個人留在偌大的客廳里。
過了一會兒,他聽到母親從客廳回到房間的腳步聲。他突然覺得,母親要借500元,也許真的有什么事情。
于是,他走近母親的房間,敲了敲母親的房門,輕聲問:“媽,您為什么要向我借500元呢?”
“兒子,如果你把500元借給媽,媽就可以向你買一天的時間。明天是你的生日,媽想和你一起,為你過一個生日,可以嗎?”
想到這些年孤獨的母親,兒子的眼淚潸然而下……
生活中,天下的父母渴望子女陪伴的心情是一樣的,不論用什么方式表現(xiàn)出來。
我在母親58歲時成家,離開了她。之后,我抽空就去看望她。給她點錢花,買點她不舍得買的好吃的東西送給她,和她一起嘮嘮家常。有時不能回去,托人捎個口信,問候問候,或捎點東西給她。這也是一種陪伴方式,但與母親的接觸中,我發(fā)現(xiàn)陪伴才是給她最好的補品。母親最看重的是實實在在的、可以觸摸的情感。其實,母親是最容易滿足的。每當我去看望她,迎接我的總是母親溫柔的眼神、沉靜的微笑和溫馨的話語,以及接下來的廚房里忙碌的身影和撲鼻香的飯菜。
每次去看望母親,她總是舍不得我走。離開時,母親站在門口送我,微笑的眼睛里含著淚水,讓我不忍直視她。前前后后的經(jīng)歷使我感到,一段時間沒見到我的母親是多想聽聽我的聲音,那份渴望,那份期盼,只有我當了父親,且兒女離家外出讀書或工作才理解得了……
我原來在縣里工作,后來,組織上調(diào)我到市里工作。當我把這一消息告訴母親時,她硬是愣在那里,一言不發(fā)。過了好一陣子,要求我:“你去跟他們(指組織)說說,咱不去吧?!睉B(tài)度是那么誠懇而堅決。接著,她對我說:“平日里,你不知道,我差不多每天都要站在窗邊,望望樓下大街上,有沒有你來看我,沒有你,你知道我的心里是什么滋味嗎?這會兒,你要是走那么遠,什么功夫能來望我一眼?”沉默了一會兒后,母親無奈而親切地說:“有空就回來望望,人老了,就這么點想法?!?/p>
那一瞬,一股幸福的痛楚涌上心頭,淚水頃刻間模糊了我的雙眼。母愛就是如此,一邊期待,一邊等待;我一邊享受,卻一邊離開。母親的話雖然不多,但卻像根針深深地在我心上扎了一下,有點隱隱作痛。我握著她那粗糙而溫暖的手,看著她那一年比一年蒼老的面容,聽著她懇切的叨念,內(nèi)心溢滿了自責和歉疚。想想自己,往常不僅陪伴不夠,就是來到母親身邊,有時對母親的嘮叨也有不高興的時候,對她做的飯菜不可口時也有臉陰沉的表現(xiàn),對母親的眼神也有故意避開的動作。在母親面前,我有什么理由這樣做呢?我不該抱怨她的嘮叨,因為這是天使的聲音,少了它,我的人生將會缺失;我不該埋怨母親的菜肴,這是人間最可口的美食,它的配料是真情;我不該避開母親的眼神,它飽含著這世界上最深切的愛意,不含雜質(zhì),獨一無二。為她捶捶背,為她揉揉肩,和她談?wù)勑氖嵌嗝磻?yīng)該做的。
撫今憶昔,歷歷在目,這次疫情宅在家中,粗略地算了一下,陪伴母親,若從她58歲時算起,到她90歲病故。如果我每周能去陪伴一天,一年也就50來天,32年中也不過1600多天,也只是四年多一點。這樣一算,心里很遺憾,那時如果能多抽出點時間,坐下來好好陪陪母親,耐心地跟她嘮嘮嗑,說說心里話;和她一起多吃吃她做的飯菜,多陪陪她一起享受隔輩親的天倫之樂,那該多好??上Щ谥硪?!
父母在,是子女的幸福。父母在哪里,家的中心就在哪里。從小到大,哪一刻不是在父母的目光中成長,哪一天不是在父母的心里流浪,父母的心房就是我永遠幸福的家。人說,世間所有的愛都是指向團聚,唯有父母的愛指向別離。所以,趁一切還來得及時,抽空多回家看看,讓父母的眼光多在自己身上停留,而不是含淚目送。時光彈指一瞬間。一輩子并不長,別讓父母等得太久,世界上最值得向往的東西,永遠是人間真情……
高爾基說過:“誰要是不會愛,誰就不能理解生活?!鄙钪?,不缺少愛和陪伴,天下的父母都是用愛和陪伴鋪設(shè)孩子的成長之路。作為兒女回報愛和陪伴給父母,完全是應(yīng)該的,是義不容辭的。陪伴,意味著我愿意把最好最珍貴的東西給你,那就是時間。因為有愛,時間擠擠總會有的。而如今,這一切都已成了我的回憶?;叵肽赣H所說,“好好念書,念書會有出息”“好好工作,活出個人樣”“你對人家一分好,人家記住你三分恩”等等,這些普通人都明白的最樸素的道理保佑了我一生,讓我活得如此坦蕩?;叵胪拢蛔「由钋械貞涯钅赣H。時間沖淡了許多記憶,但在我的心靈深處,永遠都不會忘記母親,永遠也不會削減我對母親那深深的愛。
穿過時空,沉淀在記憶中的,是時代積蓄的艱辛,但我只有感恩。鼠年疫情,人們的生活和家庭變得很不尋常,一切日常都不再那么“稀松平常”。這“打亂”的日子,或許才是生活本來該有的樣子。過去,我們習(xí)慣了將快樂向外求,去各地玩,吃更新奇肥美的食物,買沒有買過的東西,力求每一天都過得“豐富多彩”,滿滿當當,拒絕平平淡淡?,F(xiàn)在才明白,其實,一家人在一起,剝掉外界的五光十色,把目光投注在彼此和生活上,踏踏實實做飯,吃飯,過平平淡淡的日子,才彌足珍貴?!耙呗贰背砷L,更珍惜“尋?!?,更懂得要經(jīng)營好“日常?!鄙鵀槿?,多么寶貴。珍惜生命,珍惜人生,珍惜當下時光。于我而言,自己年老無用,但心中尚存家國一念,管好自己,照顧好自己,好好地活著,把幸福拉長。這不是自私,不是小我,而是對自己負責,又是對他人的尊重,也是生活的智慧。因為不管目標有多遠,古人早就說了:第一條是“修身”。
歲月凋謝了容顏,記憶卻依然葆有溫度,因為這其中有親情,有溫馨,還有那綿長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