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英
(南通大學附屬醫(yī)院,江蘇南通 226001)
燒傷是一種常見的意外創(chuàng)傷,具有突發(fā)性、不可預測性,嚴重的燒傷會損害患者的外形、肢體功能與生活質量,給患者造成巨大的生理、心理創(chuàng)傷。很多患者即使接受了序貫治療,但因為沒有采取系統(tǒng)、科學的康復護理,最終也很難恢復到從前的社會角色[1]。數據顯示:西方發(fā)達國家的燒傷治愈率可達96.1%[2]。近年來,隨著醫(yī)療科技的飛速進步,我國也逐漸建立了完善、系統(tǒng)的燒傷治療體系,燒傷患者的生存率達到了98.9%。然而,許多經歷嚴重燒傷的患者,在外觀、肢體功能等方面可能會存在不同程度的后遺癥,給患者造成心理障礙,使其無法坦然面對生活,社會的參與程度極低。所以,提高燒傷患者的生存質量,幫助患者完成心理建設,才是臨床護理應該重點關注的內容[3]。人的雙手結構既復雜又獨特,手功能與勞動能力、自理能力密切相關,手部燒傷患者如果沒有及時接受治療,很可能會造成嚴重畸形。針對手部燒傷患者的臨床治療,除了手術、藥物等治療手段外,科學的康復護理措施十分重要。為此,該文選取2015年12月—2019年12月收治的80例手部燒傷患者為研究對象,探究早期康復訓練的臨床效果,現(xiàn)將具體情況報道如下。
參與研究的80例手部燒傷患者,手部形成瘢痕,并且攣縮,手指畸形,指蹼攣縮,已經接受過矯正手術治療。排除合并神經損傷、肌肉損傷、重大臟器功能障礙的患者。對照組40例,男性29例、女性11例;年齡21~73 歲,平均年齡(39.47±2.86)歲;燒傷原因:23 例熱液燙傷、12例電弧燒傷、4例火焰燒傷、1例化學燒傷;燒傷程度:31例II度、9例III度。觀察組40例,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齡20~74歲,平均年齡(38.91±2.54)歲;燒傷原因:21例熱液燙傷、15例電弧燒傷、2例火焰燒傷、2例化學燒傷;燒傷程度:30例II度、10例III度。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80例患者全部采用常規(guī)護理:使用溫熱的生理鹽水浸泡燒傷的創(chuàng)面,軟化后使用洗必泰(國藥準字H21020474)清洗創(chuàng)面,外敷銀離子水凝膠(國藥準字20152640208),然后包扎。每天換藥1次,直至創(chuàng)面完全愈合。
在此基礎上,實驗組患者采用早期康復訓練。
(1)急性期的康復訓練。①構建和諧的護患關系:用友好、真誠的態(tài)度與患者交流,耐心詢問患者的受傷原因,傾聽患者的內心痛苦,全面評估其身心狀況。在詳細了解患者個人資料的情況下,給予針對性的健康宣教,幫助患者明確角色定位,鼓勵家屬多陪伴患者,為其提供精神上的支持。②心理干預:聘請專業(yè)的心理師為患者實施30~50 min的心理輔導。為患者營造私密、寬松的交流氛圍,尤其要觀察患者的肢體動作、眼神、表情等非語言信息,換位思考,避免自我概念和生活經驗之間的沖突,尤其要關注燒傷造成的情緒休克、噩夢、恐懼、孤獨、焦慮、自卑等心理應激反應,及時采取干預措施,幫助患者建立信心,坦然接受和面對現(xiàn)狀。③被動訓練:換藥時,協(xié)助患者進行10~15 min的限制性關節(jié)被動運動,佩戴壓力手套以及手部支具,壓力設置25 mmHg,露出患者的手指指端。
(2)康復期的功能訓練。①主動訓練:當患者的生命體征穩(wěn)定后開始練習握拳,屈伸指間關節(jié),也可以使用握力器、彈力圈,4~5次/d。②肌力訓練:加強手部、前臂肌力的訓練以及手指各個方向的抗組訓練,以免肌腱粘連,20 min/次,3次/d,訓練強度以患者有輕微的疲勞感為標準。③溫水浸浴:混合0.1 g/L的呋喃西林(國藥準字 H32024722)和38℃的溫水,浸泡手部,借助水的浮力讓患者進行主動的手部運動,20 min/次,2次/d。④按摩:通過局部按摩促進血液循環(huán),以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按摩時力度適中、手法輕柔,按摩的力度要達到關節(jié)間隙、皮下組織、植皮區(qū)域以及植皮的邊緣,但同時要避免力度太大造成瘢痕破潰。
(3)出院期。采用求助者中心療法、情緒療法對患者實施30~50 min的心理護理,重點在于鼓勵患者參加社會活動,幫助患者重建生活信心,叮囑患者按時隨訪,強調復查的重要性。
所有患者隨訪1~3個月。
(1)康復效果:治愈:手部各關節(jié)的屈伸活動度完全正常,能夠從事任何作業(yè),生活不受任何影響。顯效:能夠握拳或者半握拳,基本能夠生活自理,可從事部分勞作。有效:一部分手部功能恢復,能夠進行粗大運動,但生活方面需要幫助。無效:手部功能未見明顯改善[4]??傆行?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10]。
(2)手功能主觀感受:采用MHQ問卷進行測評,包括手部總體功能、日?;顒印⒐ぷ髑闆r、外觀和滿意情況,評分越高表示患者自覺手功能的恢復情況越好。
(3)軀體化癥狀:采用美國運動系統(tǒng)功能鍛煉及神經功能分類量表(ASIA)進行評價,量表包含運動、觸覺和痛覺三個維度,評分越高說明患者的軀體化癥狀越輕。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實驗組的康復有效率為97.5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 77.5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的康復效果比較[n(%)]
實驗組的問卷總分為(73.81±10.64)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3.57±8.29)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MHQ問卷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的MHQ問卷評分比較[(±s),分]
組別 手部總體功能 日?;顒?工作情況 外觀 滿意情況 總分實驗組(n=40)對照組(n=40)t值P值81.36±10.82 69.45±11.28 11.376 2<0.05 85.07±16.24 77.36±15.12 9.417 3<0.05 73.15±11.96 61.83±11.57 10.826 4<0.05 75.23±12.85 56.38±16.21 13.719 5<0.05 75.19±12.92 66.34±15.72 11.291 8<0.05 73.81±10.64 63.57±8.29 10.367 2<0.05
實驗組運動、觸覺與痛覺三個維度的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表3所示。
表3 兩組患者的ASIA量表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患者的ASIA量表評分比較[(±s),分]
注:與該組治療前比較,①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②P<0.05
組別 時間 運動 觸覺 痛覺實驗組(n=40)對照組(n=40)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31.26±14.37(66.42±17.53)①②31.85±16.42(50.98±19.73)①40.85±15.21(69.13±20.85)①②41.29±16.06(55.36±19.57)①43.64±19.87(71.38±19.46)①②44.08±17.15(58.42±21.39)①
數據顯示[5]:在燒傷后畸形患者中,手部瘢痕攣縮畸形的發(fā)生率約為70%。近年來,早期切痂與大張植皮技術在臨床的廣泛使用,顯著降低了燒傷的致殘率。然而,手部結構比較特殊,燒傷早期如果包扎固定不恰當,或者沒有及時進行康復訓練,仍然有很大的畸形風險。在手部畸形的矯治中,很多醫(yī)生將關注重點放在手術效果方面,隨著醫(yī)療理念的不斷進步和完善,醫(yī)生逐漸意識到早期手術救治和康復訓練相結合的重要性,要獲得理想的手部康復效果,必須將康復訓練向前延伸。早期康復訓練最大的優(yōu)勢在于,幫助手部燒傷患者規(guī)范康復護理,降低臨床執(zhí)行干預措施的難度,讓手部功能盡快得到改善[6]。
在患者病情穩(wěn)定、脫離生命危險的情況下,臨床提倡進行早期的康復護理,幫助患者盡快恢復手部功能,降低致殘風險。燒傷后之所以會導致手部功能障礙,主要是因為肌腱粘連、水腫等癥狀引起軟組織硬化、皮膚攣縮、瘢痕增生,除此之外,還有長時間的制動導致關節(jié)粘連以及周圍組織攣縮。通過急性期的被動運動與康復期的主動運動,能夠預防長時間固定手部而造成的骨質疏松、肌肉萎縮等癥狀,降低肌腱粘連、關節(jié)僵直的發(fā)生風險。在康復訓練初期,可以讓患者連續(xù)進行10次能夠承受的最大阻力負荷運動(10-RM值),訓練過程中,連續(xù)做三組之后,再做10-RM值的1/2、3/4以及全量[7]。隨著手部肌力的增強,10-RM值也要發(fā)生變化,每周測定一次,以保證最佳負荷。壓迫療法能夠有效預防燒傷后瘢痕的增生,在壓力的作用下,促進了瘢痕部位的血管閉塞和纖維母細胞變性,導致循環(huán)血量大幅度減少,降低了膠原酶抑制因子-α2巨球蛋白[1-2],提高了膠原酶的活性,促進了膠原酶的分解和代謝,避免了瘢痕萎縮。
與此同時,該次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樣本量較少,隨訪時間比較短,沒有針對患者個體因素對康復效果的影響展開深入探討,而且沒有實施院外的延伸性康復訓練。在后續(xù)的研究中,為了使研究結果更具有參考性,將選取更多的樣本,同時延長隨訪時間,并采取延續(xù)性康復護理措施。但總體而言,早期康復護理的臨床效果是值得肯定的,能夠顯著改善燒傷患者的手部功能,具備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