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蕓
福建省廈門大學嘉庚學院(363105)
和世界上大多數(shù)國家一樣,文物建筑在德國也是文化保護清單重要的組成部分。文物建筑的“文物”二字意味著此建筑歷史悠久,同時又具有重要的文化歷史意義。在這里,文化歷史的指向是多樣性的,如文化的歷史、技術(shù)的發(fā)展歷史、城市發(fā)展史、民俗、社會發(fā)展史及經(jīng)濟發(fā)展史等。當然歷史上重要的紀念日或某一位重要的人物也都可以對文物建筑的確定起到重要的影響作用。文物建筑可以是一個單體的建筑,也可以是一組完整、龐大的建筑群,如教堂及其周邊的建筑和設施,甚至可以是整個城市。
德國的《文物建筑保護法》明確規(guī)定19世紀前的大部分建筑都屬于文物建筑,包括大部分的民居。德國南部巴伐利亞州的班貝格小城就是很好的例子,城中從11世紀至18世紀的歷史建筑是中世紀教堂、巴洛克居民住房和宮殿的完美結(jié)合,生動地展現(xiàn)了整個歐洲建筑藝術(shù)的發(fā)展歷史,因此班貝格在1993年入選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而對于20世紀初的重要建筑,德國文物保護法同樣承認其為文物建筑,如1972年為奧運會修建的慕尼黑奧林匹克球館就是典型的例子。
德國文物建筑的分類非常寬泛,包含了許多方面,有些建筑分類在我國并不常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國家政府職能機構(gòu):銀行建筑物、鐵路建筑、金融大廈、兵營、防御工事、司法機關(guān)建筑、堡壘要塞、軍隊建筑、郵局、交通部門建筑、軍械庫、市政建筑、警察機構(gòu)建筑、地區(qū)防御工事建筑、管理部門建筑、城市秤量房、官邸、界碑等。
2)公共機構(gòu)和設施:檔案館、圖書館、升降機、戶外廣告系統(tǒng)、公共浴室、橋梁、護墻、噴泉、城堡、廣場、博覽會建筑、博物館、劇院、水廠、屠宰場、購物商場、療養(yǎng)所、谷物市場、孤兒院、養(yǎng)老院、花園、溫室、街道、街道鋪磚、池塘、隧道、城市高塔等。
3)建筑局部:陽臺、欄桿、圣像柱、樓房的凸出部位、煙囪壁爐、大門、電線桿、城墻、柵欄等。
4)宗教建筑:小教堂、田間教堂、修道院、禮拜堂辦公樓、耶穌受難紀念碑、十字架紀念碑等。
5)工業(yè)場所:石灰窯、炭窯、鍛造房、工業(yè)廠房、糧倉、谷倉、稻谷倉、磨坊、葡萄酒廠、煤棚等。
6)墓地:墓碑和墓石。
7)紀念性建筑和遺跡:城堡廢墟、民居、高等學校建筑、皇室管理建筑、木屋、戰(zhàn)爭紀念碑、死難者紀念碑、王宮等。
無論如何分類,只要這個建筑具有文物建筑定義中的特性,即便是這個建筑已經(jīng)成為廢墟或是不能再被使用,都必須被認定為需保護的文物建筑。
德國在確定文物建筑修繕目標時,重要的判斷依據(jù)是這個古老的建筑物一定是對當代社會產(chǎn)生了很深刻的影響,如富麗堂皇的教堂、皇宮和古老的市政廳通常都是修繕的第一對象,但是普通市民的房屋和鄉(xiāng)村的農(nóng)舍,其典型的建造技術(shù)和其背后的歷史價值一樣值得去保護。當然所有修繕的具體過程和規(guī)模則必須依據(jù)文物保護法和文物修繕法來進行。
在修繕之前,通常需要考慮的問題:
1)如何讓文物建筑繼續(xù)使用和完整地保留文物建筑的原貌。
2)如何將文物建筑既改為它用,又能比現(xiàn)在的保存狀況更好。
3)怎樣選擇合適的方法和技術(shù)來達到上述問題的目的。
通過上述的幾個問題可以看出德國在文物建筑修繕中,有可再利用價值的文物建筑才會有機會被選中。因此,使文物建筑具有符合時宜的使用價值才是德國文物建筑修繕的最終目的。
通過研究大量的文物建筑保護實例發(fā)現(xiàn),在德國,通常的文物建筑修繕實指“老房子翻修”,這些翻修措施是針對以下問題制訂的:
1)建筑自然老化引起的一系列問題。
2)建筑沒有得到及時維修引起的問題。
3)不符合建造規(guī)定的翻建和改裝導致的問題。
4)不合理的使用造成的損害。
5)保養(yǎng)不夠充分導致的建筑災害。
6)保暖層和隔溫層不夠標準,導致對古建筑的傷害。
7)防火措施不到位。
以上說明很多文物建筑修繕者并沒有很好地認識到老房子翻修和古建修繕之間的區(qū)別。翻修老房子只需從當前的實用角度去考慮,而文物建筑則承擔著歷史文化的傳承和展示,因此其修繕方案與老房子翻新截然不同,其體現(xiàn)在文物建筑修繕的原則是為了保留最佳的歷史原貌。但是在操作過程中,很多人將文物建筑和新建筑混為一談,導致產(chǎn)生以下問題:
1)文物建筑的歷史價值被破壞。
2)因?qū)π蘅樣媱澙斫庥姓`,采用錯誤和危險的施工方式。
3)新舊材料和技術(shù)的不融合導致修繕費用上升。
以上問題對文物建筑修繕的危害非常大,德國雖然一直走在文物保護技術(shù)的前沿,但因各種實際情況和資金問題導致的負面影響,目前還沒有有效的應對措施。
中國的文物建筑是指具有歷史意義的建國前的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包括民國時期的建筑,大到宮殿廟宇,小到亭臺樓榭。中國對于文物建筑的定義和德國一樣,首先也是定位在歷史二字上?!段奈锉Wo法》第一章“總則”對“文物”的眾多定義中,分別有下列條款:“具有歷史、藝術(shù)、科學價值的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畫”;“與重大歷史事件、革命運動或者著名人物有關(guān)的以及具有重要紀念意義、教育意義或者史料價值的近代現(xiàn)代重要史跡、實物、代表性建筑”。
因為文化和社會結(jié)構(gòu)的不同,中德兩國對文物建筑的定義還是有很大的區(qū)別:
1)古文化遺址類:城墻、園林、河渠、古驛道等。
2)墓地:古墓葬;
3)宗教場所:寺廟、道觀、祠堂、石窟寺等。
4)民間公共設施:牌坊、橋梁、駁岸、古井、會館、義莊、集市、商鋪、手工藝作坊等。
5)近現(xiàn)代建筑須具有重要紀念意義、教育意義或者史料價值等,如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
以上分類明顯與德國的詳細列表不太一樣。中國的分類更多地依據(jù)了中國古建筑本身的分類和國際通用概念(1960年制定的《威尼斯憲章》)。
1961年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管理暫行條例》中明確規(guī)定,在古建筑及歷史紀念建筑物、石窟寺等(包括建筑物的附屬物)進行修繕、保養(yǎng)的時候,“必須遵守恢復原狀或者保存現(xiàn)狀的原則”。1982年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規(guī)定:“核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的革命遺址、紀念建筑物、古建筑、古墓葬、石窟寺、石刻等 (包括建筑物的附屬物),在進行修繕、保養(yǎng)、遷移的時候,必須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p>
這兩個保護法提及的文物建筑修繕原則首先是建筑本來的面貌不得被改變,也就是說修繕只是為了讓文物建筑露出真容,并非煥然一新,也不是為了更好地繼續(xù)使用文物建筑。
歐洲在18世紀、19世紀提出 “紀念物保護”這個概念,之后才興起“文物建筑修繕”。而在中國,“文物建筑修繕”是一門相當年輕的學科。20世紀30年代,梁思成先生和他的同行們開始進行以保護古代建筑為目的的修繕設計,但修繕工程基本還是沿用傳統(tǒng)的翻修舊房子方法,并沒有體現(xiàn)出文物修繕的特點,這點和德國的現(xiàn)狀有點相似。真正系統(tǒng)性的修繕,是在新中國建立之后才開始慢慢發(fā)展起來。20世紀直到80年代從國外引進《威尼斯憲章》,中國才對文物建筑修繕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意識到以前的維修方法對于修繕來說是很不恰當?shù)囊环N做法。修房子是從使用的角度出發(fā),根據(jù)房子的實際用途來做調(diào)整;而文物建筑修繕的核心目的就是要讓歷史信息和文化價值得到更好的保存。比方說,用修房子的思路只需更換老舊的設施或者構(gòu)件即可,但是對于文物建筑來說,我們第一要考慮的是,換掉的部件對這個文物建筑是否有重要的意義,如果有重要意義,是對壞掉的這部分構(gòu)件進行修補還是替換應慎重考慮,因為文物建筑修繕和普通的修房子不一樣。
目前,中國文物建筑修繕遵循的原則主要有以下4點:
1)修繕的核心目的是保存文物建筑原有的藝術(shù)價值及其承載的歷史信息。
2)文物修繕后的變化越小越好,“最小干預”原則就是盡量地保存文物建筑原有的部分,盡可能少地干預、改動古建筑。
3)盡可能多地使用原來的材料,充分尊重原有的建筑遺存。文物建筑的保護,不應將關(guān)注點放在創(chuàng)新方面,應該盡可能保存歷史建筑上所有的、有價值的內(nèi)容,不能將其變成建筑師們表現(xiàn)自我的場所。今天換上去的新的材料,無論它多么生動、準確地模仿了之前古建筑的做法,但始終是一個仿品,無法體現(xiàn)原有材料所具有的價值。因此在修繕時候,要盡可能保留原來的東西;
4)不能生搬硬套《威尼斯憲章》,中國文物建筑的特點是偏重在木頭和彩畫方面,但是歐洲古建的主要特點是石材的修復。同時中國的社會環(huán)境和歐洲也有著天壤之別,中國的一些文物保護村落是多人同時居住的環(huán)境,秉承著“建筑與人共生”的思想,居住的房屋、祭拜的家祠共存于同一片土地,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所在。在古老廣袤的土地上,文物建筑成為歷史最深厚的見證者。如著名的福建土樓,有的至今還居住著人家,甚至還發(fā)展出興旺的旅游觀光業(yè),這對文物建筑的修繕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修舊如舊的同時還要考慮現(xiàn)代人居住和生活的實際要求。
通過以上的分析和比較,可以看出中德兩國文物建筑修繕的總體思路是一致的,都是以歷史傳承和藝術(shù)價值為判斷標準、以保留歷史信息和藝術(shù)價值為主要目標。德國在修繕的同時更多地考慮到經(jīng)費帶來的實際困難,選擇了相對簡單的維修方法;中國則更加注重恢復文物建筑的歷史信息和藝術(shù)價值,能夠具體對待不同的建筑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