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安魯 張宇鴻
幾場料峭秋雨過后,街上的行人紛紛換上了厚實的衣服。在物質(zhì)資源豐富的今天,實用性是人們選購衣物的重要考慮因素。而在600年前的大明王朝,衣物不僅有遮體御寒之用,華麗的衣冠服飾亦承載了大明獨特的文化意韻,更營造出精美絕倫的視覺享受。
時光流轉(zhuǎn),如今,我們在哪里可以感受到“萬國衣冠拜冕旒”的大明風華呢?
2020年9月29日,山東博物館和孔子博物館聯(lián)合推出了“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展覽精選有代表性的明代服飾文物,輔以古代書畫、青銅器、玉器、金銀器、瓷器等共80余件珍貴文物,為我們呈現(xiàn)了大明王朝“集美貌與智慧”于一體的時尚大秀。
服飾類文物大多難以妥善保存,明代之后,服飾文化迥異,流傳下來的完整的衣冠實物更是鳳毛麟角。到了清代,統(tǒng)治者對儒家文化極為推崇,孔府作為衍圣公的府邸,得以保存了眾多前朝服飾,成為明代服飾實物的唯一來源?,F(xiàn)今,這些珍貴的服飾就藏于山東博物館和孔子博物館兩家文博機構(gòu)。
本次“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共分為三個部分,分別為序廳、明代服飾展示以及創(chuàng)新設(shè)計展陳空間。其中,序廳主要簡述了中國服裝發(fā)展史,以便觀眾理解明代服飾在整個中國服裝發(fā)展史中的地位和特點。第二部分是明代服飾展示,是此次展覽的核心內(nèi)容,通過“垂衣天下治”“華錦慶嘉時”“香靄入長裾”三個單元,分別展示了明代制度服飾、嘉禮服飾和日常起居服飾,從禮儀文化、織繡技術(shù)、服飾多樣化發(fā)展等角度呈現(xiàn)了明代服飾的風采與魅力?!爸獊硖?,明去處”部分則展示了以“白色暗花紗繡花鳥裙”為元素設(shè)計的“十二色花鳥裙”創(chuàng)新區(qū),將古代與現(xiàn)代、傳統(tǒng)與時尚的結(jié)合呈現(xiàn)在觀眾眼前。
“明代公務(wù)員”的高級定制
詩仙李白曾以“云想衣裳花想容”這樣的詩句來形容楊玉環(huán)的美貌。在古人心目中,衣裳不僅僅起到裝飾外表的直觀作用,還寄托著穿戴者內(nèi)心的高貴品德,彰顯主人的身份與品位,這一點在明代官員們的服飾上具有直觀的體現(xiàn)。
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后,大力強調(diào)禮法與制度,全國官民必須穿著與自己身份、職務(wù)相匹配的服裝。因代表著朝廷的形象,官員及其親屬的服飾更是受到了格外的重視。明代文武百官服飾的剪裁、品質(zhì)及紋飾寓意,都代表著明代服飾的最高標準,根據(jù)使用場合的不同,官服分為公服、朝服、常服等,于嚴謹中透露出精致的美感。明朝國力強盛,官員服飾大多是選取上等棉、麻、絲等材料,以純手工的方式制作而成,于經(jīng)緯織線間彰顯泱泱大國之氣派。
在展廳的“垂衣天下治”單元,集中展示了一批保存完好的明代官員服飾。朝服指的是在元旦、冬至等大型慶典或朝會時,帝王與文武官員所穿的配套禮服。展廳中,一整套衍圣公朝服生動還原了明代官員朝服的標志性搭配:頭戴梁冠,內(nèi)穿白紗中單,外穿朝服上衣、朝服下裳和蔽膝,腰束緞玉帶,腳穿云頭履,手執(zhí)牙笏。整套朝服配色大氣而不失內(nèi)斂,無過多繁雜紋飾,以寧靜含蓄之姿詮釋了莊重之美。
在慶典場合之外,日常處理公務(wù)時,明代官員們需要穿著前后繡有“補子”的常服,這類衣服在明清歷史題材影視劇中多有出現(xiàn)。補子是官員身份的標志,可以用來區(qū)分文武百官的品級,文官常服繡飛禽,武官常服則繡走獸,朝堂之上一目了然。展廳中有一件大紅色暗花紗綴繡云鶴方補圓領(lǐng)袍,衣服的補子上綴繡了一只站立在潮水中的礁石上向天仰望的仙鶴。仙鶴在明代是當朝一品大員的象征,有“一品鳥”的稱號,它的羽毛潔白如雪,比喻穿著者的道德品行潔白無瑕。將仙鶴的形象用在補子中,不僅是中國古代政治文化的縮影,也是古典東方美學的凝練體現(xiàn)。
除了男子官服外,明代身份地位極高的命婦在正式場合也需要穿著禮服。命婦指的是有誥命封號的女性,一般為朝廷大員的妻子或母親。明代命婦在出席重大場合時需要穿戴冠服,主要分為禮服和常服兩種。展覽展出了一件赭紅色暗花緞綴繡鸞鳳圓補袍,即為命婦的禮服,其形制為圓領(lǐng)、大襟右衽、寬袖收口,圓領(lǐng)袍上還裝飾著補子,補子的紋樣通常要與女性的丈夫或兒子的品級一致。這件禮服的前胸、后背各飾有彩繡流云鸞鳳圓形補,一只青鸞與一只赤鳳纏繞成團形,祥云貫穿其中,精致的暗花紋給人以雍容華貴、端莊大氣之感。在古代,鸞鳳的形象寄托著吉祥美好的寓意,常常用在與女性有關(guān)的裝飾物上。這件衣服前短后長,款式別致,既古典莊重,又便于在儀式中行禮,體現(xiàn)了服飾背后承載的深厚文化內(nèi)涵。
流淌過針尖的華美
第一單元展示了官員服飾的端莊之美,第二單元“華錦慶嘉時”則為大家呈現(xiàn)了一系列華麗絢爛的吉服。這類服飾本是節(jié)日、生日、婚禮等吉慶場合中人們穿著的裝飾性禮服,因其明艷的配色和精美的紋飾在明代衣物中別具一格,往往也是皇帝賞賜給大臣的賜服。
明代中期以后,天下安定,百姓富足,萬國來朝。民間絲綢貿(mào)易迅猛發(fā)展,服飾的華美之風隨之悄然興起,在吉服上體現(xiàn)得最為明顯。吉服式樣繁多,形制多高調(diào)張揚,精美的裝飾紋樣多選擇帶有吉祥寓意的圖案或題材,服飾因此被賦予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相對于官員制服,吉服的形制更為開放,裝飾也更加華麗,一般會在衣服的肩頭、衣袖和衣襟下擺處裝飾富有吉祥寓意的鳥獸圖案,這些獨特的紋樣成為服飾的點睛之筆?;始屹p賜的吉服往往還會用蟒、飛魚、斗牛、麒麟等神話瑞獸圖案進行裝飾,以此體現(xiàn)衣物主人對朝廷的貢獻。
在這一單元的展廳中心位置,展出了一件香色麻飛魚貼里。在明代,飛魚紋作為一種高等級紋樣,會被裝飾在服飾或補子上,成為朝廷賞賜的榮譽象征。鼎鼎大名的錦衣衛(wèi)就曾以“飛魚服”“繡春刀”的形象被世人熟知。這里的飛魚并不是現(xiàn)在所說的魚類,而是一種龍頭魚尾的神獸,因其與龍十分相像,在明代象征較高的社會地位。雖然飛魚服頻頻出現(xiàn)在史料典籍中,但因為服飾文物難以保存、流傳,目前全國境內(nèi)的明代男式飛魚服只僅此一件。這件飛魚貼里是朝廷賜予衍圣公的二品賜服,代表著極高的社會地位。整件貼里以略顯低調(diào)的香色為底,龍頭魚尾的吉祥瑞獸在展廳的暗光照射下活靈活現(xiàn),飛魚的雙眼隱隱閃耀著光芒,仿佛隨時會躍然而出,翱翔宇內(nèi),庇佑蒼生。
女式吉服是本次展覽最為耀眼的展品,寬大的板型、華麗的織繡,在暗紅色展廳背景的映襯下顯得格外光彩奪目。本次展覽展出的一件大紅色四獸朝麒麟紋妝花紗女袍是其中的代表。這件女袍以云肩、袖襕、膝襕為裝飾?!霸萍纭笔且环N由圍繞圓心的4朵云形組成的圖案,如同彩云環(huán)繞在肩頭?!靶湟[”指的就是兩個袖子從肩膀處到袖子的末端都貫通的裝飾區(qū)域?!跋ヒ[”是指前后襟下擺處用刺繡圖案所做的裝飾。這件衣服的云肩上還有麒麟紋,麒麟紋是次于蟒紋、飛魚紋、斗牛紋的高等級裝飾紋樣,通常裝飾在賜服和吉服上,具有祈禱子嗣繁盛的吉祥寓意和驅(qū)邪、避災(zāi)、祈福的文化內(nèi)涵。春秋時期流傳有“孔子聞西狩獲麟落淚”的故事,所以后世以麒麟的高潔代指天縱之賢。以這樣高貴的紋飾裝飾吉服,足見女主人在其生活的年代的地位之高。
明代吉服雖然不如官服那樣正式,但因賜服上織繡的蟒、飛魚等瑞獸形象與皇帝本人的龍袍很是相似,朝廷在賞賜吉服方面有較為嚴格的等級制度?!睹魇贰ぽ浄尽酚涊d了一個有趣的故事:嘉靖十六年(1537年),世宗皇帝春祭山陵時,將前來朝見的兵部尚書張瓚身上所穿的飛魚服認成蟒服。飛魚與蟒這兩種神獸形態(tài)確實十分相近,但蟒只能作為一品大員的賜服裝飾紋樣。世宗十分不悅,問大學士夏言,一個二品尚書,怎么可以擅自穿蟒服!夏言解釋,張瓚所穿的是御賜的飛魚服,只是和蟒服相似罷了。世宗仍不滿意:“飛魚何組兩角?其嚴禁之?!痹诋敃r,確有些獲賜飛魚服、斗牛服的官員通過遮擋等手段,讓自己的衣服看起來更像蟒服。自此,朝廷規(guī)定文武官員不許擅著蟒服、飛魚服、斗牛服,這一規(guī)定一直到明代晚期才有所松動。
日常起居“不將就”
明代綜合國力強盛,除了正式場合穿著的華麗服飾外,百姓和官員日常起居所穿的便服也一點兒不將就,同樣體現(xiàn)了極高的藝術(shù)價值。便服是日常生活中的著裝,它更強調(diào)實用性。在明代早期崇尚節(jié)儉的環(huán)境下,便服的顏色和形制大多素雅、簡約,是許多人標榜清廉之志的首選穿搭。明代中后期,隨著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與繁榮,人們的審美也趨向多元化發(fā)展。這一時期的便服樣式日漸繁多,衣料、裁制和裝飾圖案也更加美觀復雜。男子便服的主要款式有道袍、貼里、曳撒、褡護等,女子便服的主要款式有衫、襖、裙、比甲等。展覽的第三部分“香靄入長裾”集中展示了孔府舊藏之明代常服,通過古今對比等現(xiàn)代科技手段,為觀眾展現(xiàn)了真實的明代流行風尚。
明代男式便服款式主要以袍為主,適合日常出行,其中尤以道袍最為流行。別誤會,這里的道袍可不是電視劇里道士們所穿的長袍,而是一種流行于明代的男士服裝款式,是一種形制類似道教長袍的長款服裝,通常系帶而不用紐扣,袖子寬大,衣身左右開裾,顯得衣袂飄飄、風流倜儻,具有文人氣質(zhì),道袍因此成為明代書生的常用便服。道袍的下擺垂至腳面,穿起來自帶氣場和風度,十分符合中國人含蓄內(nèi)斂的性格。明朝嘉靖皇帝是有名的道家文化愛好者,受此影響,這種仙風道骨的男式長袍在明代中期格外流行。
與道袍相比,明代女子的常服要精美許多。明代女子的便裝穿搭比較固定,基本都是標準的“襖衫式”,也就是上身穿襖衫、下身穿裙的兩截式穿搭,這樣的搭配比較符合日常生活出行的需要,也為服裝設(shè)計提供了更多靈感。
第三單元展示了一件最受觀眾歡迎的白色暗花紗繡花鳥紋裙,這件長裙于素雅中透著華貴,被大家親切地稱為“網(wǎng)紅花鳥裙”。這是一件典型的馬面式長裙,裙子腰間鑲有白色暗菱紋絹,工藝十分繁雜,其材質(zhì)選擇了明中期極具代表性的暗花紗,以折枝梅花紋作為暗花裝飾。
花卉植物是明代文人畫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題材,這類符合東方審美的素雅圖案也是絲綢類服飾中常用的裝飾紋樣,以植物特有的生活習性比喻高潔的品格?!傲韬氉蚤_”的梅花是堅忍、不同流合污的象征,常用來比喻人清高的品質(zhì)。植物圖案以團枝、折枝或者纏枝樣式出現(xiàn)在衣物面料上,形成不同的紋樣設(shè)計,增強了服飾的美感。白色暗花紗繡花鳥紋裙底部用五彩絲線繡出形態(tài)各異的花鳥紋,仔細觀察,還能看到穿插其中的水墨山水圖案,小橋流水間點綴著鮮艷的花草,如同一幅穿在身上的古典水墨畫,極富東方古典之美。
除衣服外,各類裝飾物也是反映明代服飾文化和百姓日常生活的重要實物。展覽選取了一組金紐扣來呈現(xiàn)明代女子奢華的生活面貌。金紐扣在明代早期是王公貴族們袍服上的重要裝飾品,隨著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在明代中晚期,這一裝飾物“飛入尋常百姓家”,成為女子服飾上的裝飾物之一。這類紐扣通常是用金、銀等貴金屬鑲嵌紅、藍寶石制作而成,工藝復雜,成本較高。在制作紐扣時,還會根據(jù)不同用處裝飾各種吉祥圖案,如民間嫁娶時常用的“蝶戀花”“蜂趕菊”“魚戲蓮”“云捧日”等題材,都是頻頻出現(xiàn)在紐扣上的裝飾,寄托了吉祥幸福的美好寓意。
“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作為山東博物館年度重磅展覽,策展之初就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guān)注,年輕觀眾懷揣對傳統(tǒng)文化和東方服飾之美的熱愛走進展廳,在通經(jīng)斷緯的織線間感悟古典服飾之風華。明代服飾是中華服飾發(fā)展史上最輝煌燦爛的代表,王朝雖已遠去,留下的珍貴遺寶仍然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