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寶華
且看兩則故事:其一是唐太宗李世民與魏征的。貞觀八年,陜縣丞皇甫德參上書觸怒李世民。魏征就此進言:從古以來上書奏事,往往言辭激切,否則不能打動人心。言辭激切即近似毀謗,陛下應該三思后行。李世民采納意見,下令賞賜皇甫德參帛二十段。
另一件是袁紹與田豐的。袁紹準備與曹操開戰(zhàn)進攻官渡,其手下謀士田豐衡量優(yōu)劣提出反對意見,袁紹非但不聽,還在出戰(zhàn)前將田豐關進了大牢。結果證明田豐的意見沒錯,可戰(zhàn)敗的袁紹并未悔悟,自覺臉上無光的他派遣使者先歸,把田豐殺了。
魏征和田豐都對工作認真負責,向領導提出建議,但李世民和袁紹的反應卻大相徑庭。李世民“聽力”很強,立即采納不同意見,此后還頗有感觸地把魏征比喻成一面鏡子,說通過“照鏡子”可以防止犯錯誤。而袁紹的“聽力”則差得很,不但不接受正確意見,甚至因無顏面對而將錯就錯、錯上加錯。巧合的是,二人聽力一強一弱,結果也一成一敗,李世民創(chuàng)下了名垂青史的“貞觀之治”,而袁紹則在官渡之戰(zhàn)后每況愈下。
無論古時還是今日,做人需有“聽力”,當領導更得如此?!奥犃Α本褪锹犎∷?、下屬或群眾意見的能力。一個人的眼光難免狹隘,思維難免局限,角度難免單一,尤其是進行關乎多數(shù)人利益的決策時,聽聽不同的意見和建議,就能轉換角度、拓寬視野,集思廣益、提升高度。這不僅有利個人成長,還有助工作開展,更有益于服務大眾。
試看個別民生工程,曾出現(xiàn)百姓不買賬、不領情、不說好的情形,表面是群眾想修路領導卻搭了屋,群眾想喝水領導卻送了衣,群眾想種地領導卻備了米,而其根源則是領導的“聽力”不過硬,對群眾所盼、所需、所想不知道、不了解、不清楚。以此為鑒,某市確定民生實事時,向全市征求意見和建議,然后圍繞百姓密切關注的問題,最終確定了實事的具體內(nèi)容。領導有這樣的“聽力”,民生工程才能做到群眾心里。
領導提升“聽力”的本質(zhì),其實是在堅守“把人民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贊成不贊成作為衡量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這一原則。
(摘自北京日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