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躍輝
2020 年春天,在新冠疫情肆虐世界各地的日子里,我再次來到了傳說中父親祖先的出發(fā)地——南京!它,也許就是我人生遷徙之路上的最后一站了。
說再次,是因為之前曾多次到過南京,或旅游、或?qū)W習(xí)。以前來,心里只是把南京當(dāng)作了一個過往之地,不曾有過一絲定居南京的念頭。南京是個好地方:崇文重教,人杰地靈,不愧為六朝古都。南京又是很多云南人心目中的故鄉(xiāng)。特別是滇西北地方,無論在街頭巷尾或是田邊地角,隨便問一個老人,盡管各地方言千差萬別,但都會回答其祖先來自南京應(yīng)天府,說得詳細一些的,后面還會加上“高石坎柳樹灣村”或“大壩柳樹灣”之類的地名。我出生之地是云南一個以藏族為多數(shù),多民族聚居之地——迪慶藏族自治州維西傈僳族自治縣塔城鎮(zhèn)。我父親是漢族,小時候父親就告訴我,我的祖先就來自南京。他說“文革”之前家里曾有一本家譜,家譜序文提到祖先來自南京應(yīng)天府??上Ъ易V在“文革”期間遺失,祖先們遷徙的線路父親也逐漸淡忘,他只記得我們這一脈是從大理州的鶴慶縣遷來,落腳在唐時曾建有“吐蕃鐵橋”的塔城鎮(zhèn)其宗村,到祖父這一代又遷到了我的出生地——啟別村。因此,從記事起,南京這個遙不可及的地方,就這樣深深地刻印在了我的腦海里。
參加工作以后,我開始留意“云南人南京說”的真?zhèn)魏驮戳?。?jù)翻閱資料和民間探訪,發(fā)現(xiàn)很多云南人的祖先遷居云南大多是在明朝時期。明朝之前各朝代雖有漢族移民來到云南,但大規(guī)模的移民始自明朝。大致原因有二:首先,明王朝為加強對云南的統(tǒng)治,對云南采取了充軍流放、軍籍遷移、內(nèi)地移民、流官治理等措施,極大地改變了云南的民族結(jié)構(gòu),促進了內(nèi)地與云南各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也進一步增強了云南人的民族認同感、國家認同感和文化認同感。清《滇系--典故系六》記載:“自傅(友德)、藍(玉)、沐(英)三將軍臨之以武,胥元遺黎而蕩滌之,不以為光復(fù)舊物,而以為手破天荒,在官之典籍,在野之簡編,全付之一炬,既奏遷富以實滇。于是土著皆日:我來自江南,我來自南京?!逼浯危瑩?jù)南京有關(guān)方面考證,南京確有“柳樹灣”“石門坎”等地名存在。但其中有個不容忽視的問題,當(dāng)時“南京應(yīng)天府”為皇城,而云南史稱蠻夷之地,故為顯示其身份尊貴,稱其祖上為“南京應(yīng)天府”者大有人在。這方面很難辨別真?zhèn)?。無論怎樣,云南人的祖籍情懷承襲了一代又一代,也許還將繼續(xù)留傳下去。
談到我父親的祖先有“南京應(yīng)天府”之說,或真或假,此中是非曲直卻有遺失的家譜為證,而我母親的祖先為吐蕃皇室之說,卻似乎有些荒誕離奇,但母親卻為此深信不疑。塔城鎮(zhèn)是一個藏族占比例大,納西族、傈僳族、白族、彝族共居的地方。母親是藏族,聽母親講,母親祖先是王子的故事是一代代流傳下來的。母親的老家是金沙江邊的其宗村,其宗村距我們啟別村有十余公里。母親祖先的“皇室說”雖無文字可考,但吐蕃王朝在其宗設(shè)立神川都督府,曾派遣王室成員駐守其宗的事實卻也有據(jù)可查。據(jù)史料記載,公元677 年前后,日漸強大的吐蕃以西藏昌都為中心,以金沙江和瀾滄江流域為通道,開始了與唐朝爭奪南詔(今西洱河一帶)的拉鋸戰(zhàn),長達百年。約在公元680 年,吐蕃為擴張其領(lǐng)地,實現(xiàn)經(jīng)濟及軍事戰(zhàn)略“雙贏”,在其宗以懸崖和江水為天塹,設(shè)立了神川都督府,下轄鐵橋十六城(今迪慶、麗江、大理一帶),并在江石上“穴石錮鐵”,架設(shè)了史稱“萬里長江第一橋”的吐蕃鐵橋。在此后的一百年間,南詔經(jīng)歷了降蕃后復(fù)又向唐稱臣的一段歷史。直到唐貞元十年(公元784 年),南詔聯(lián)合唐朝大破吐蕃于神川,吐蕃鐵橋被毀,結(jié)束了吐蕃在南詔地區(qū)的統(tǒng)治歷史。據(jù)《新唐書·南詔傳》記載:“初,吐蕃與回鶻戰(zhàn),殺傷甚眾,調(diào)南詔萬人。牟尋欲襲吐蕃,陽示寡弱,以三千人行,許之。即自將數(shù)萬,踵后晝夜行。大破吐蕃于神川,遂斷鐵橋,溺死以萬計,俘其五王?!睆耐罗舷抡鲬?zhàn)滇、川,也為后來日漸興盛的茶馬古道開辟了道路。在我心中,這條古道的意義絲毫不亞于南方的“絲綢之路”。通過這條艱險之路,把內(nèi)地的茶葉、布匹及日用品等運到西藏及其周邊的印度、不丹、尼泊爾等國家,又從西藏等地運來騾馬、毛皮、藥材等到內(nèi)地交易。年復(fù)一年,滇、川、藏三?。▍^(qū))各民族之間走出了一條互信互惠之路。香格里拉市建塘鎮(zhèn)人馬鑄材先生就是從一名馬鍋頭做起,多年來往返于茶馬古道,最后成為一名富甲一方的愛國僑領(lǐng)。抗戰(zhàn)時期,他曾與人合伙購買了一架飛機,捐獻給了國民黨政府。
從以上歷史可以推斷,母親為吐蕃王室后裔之說并非空穴來風(fēng)。況且,其宗又名“結(jié)布頂”,“結(jié)布”在藏語中意為王子,“頂”為駐扎之地。于是乎,阿Q 曾經(jīng)也姓趙一樣,母親似乎也找到了慰藉她心靈的“血脈”,只不過無論“南京說”或是“王室說”,對于我的父母而言,仿佛也只是遙望星空的美麗,而他們一輩子駐守的,依然是滇西北崇山峻嶺中的一片微薄的天地。
對于我們家的人來說,最早接觸“外面世界”的,卻是我的母親。我的母親出生于熱巴家族,是名副其實的熱巴傳人。相傳熱巴舞為藏傳佛教噶舉派上師米拉日巴所創(chuàng)。熱巴舞分流浪熱巴和古典熱巴兩種,塔城是古典熱巴之鄉(xiāng)。古典熱巴主要為祭祀之舞,部分舞段莊重典雅,部分舞段又奔放熱烈,特別是高潮部分,如果沒有扎實的基本功和過人的天賦,是不可能跳出熱巴舞應(yīng)有之神韻的。母親是我們地方有名的“百靈鳥”,除了熱巴舞,我們地方藏族的弦子舞、鍋莊舞,她也是一唱就會,一學(xué)就熟,邊唱邊跳一天一夜也不會累。特別是熱巴舞,母親跳起熱巴舞來,黑褶裙翻飛,就像孔雀開屏,“帶鼓平轉(zhuǎn)”“貓?zhí)怼敝惖膭幼魅缧性屏魉屓梭@嘆連連。幸運的是,母親的少女時代正好趕上新中國成立,她的舞臺也從鄉(xiāng)間谷場走向了遙遠的昆明和北京。1956 年,也就是母親16 歲那年,她被選拔到熱巴代表隊,代表麗江專區(qū)(當(dāng)時迪慶還被麗江專區(qū)代管)參加了云南省民族民間文藝匯演,在麗江、大理、昆明等地演出。第二年又參加了在北京舉行的第二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匯演。盡管她第一次走出山外,第一次接觸汽車、電燈,甚至以為電燈也是要吹息的,但在眾多的表演團隊里,母親無疑成了最耀眼的一個:有人給她照相,有人為她畫畫,也有很多人勸她留下來,在當(dāng)?shù)刈x書識字,作為少數(shù)民族藝術(shù)人才重點培養(yǎng),但都被同為熱巴隊成員的舅舅拒絕了。
母親雖然未能留在昆明甚至北京,但兩次外出演出的經(jīng)歷也讓我母親的見識比村里一般人的見識要更高更遠——那就是再苦再累也要讓孩子們好好讀書,過他們自己想要的生活。而這,也為我們家的人漸漸走向遷徙之路埋下了伏筆。
對了,忘了告訴你我家鄉(xiāng)在我童年時的模樣。在我心中,那是一個邊遠得不能再邊遠的、十萬大山挾裹的小山村。所謂的山高谷深應(yīng)該就是用來形容我故鄉(xiāng)的,不然吐蕃王朝也不會把其宗當(dāng)作通關(guān)和扼守的關(guān)鍵據(jù)點,在此修建鐵橋。如果沒有鐵橋,飛鳥都似乎難得飛進來。因為閉塞,也因為偏遠,我們求學(xué)的路是一步步、一天天走出來的。到縣城要走三天,到州府要走五天。直到我10 歲那年,我們地方才通上公路,也是10 歲那年,我才真正知道汽車究竟長什么模樣。每有車來,小孩子們都會跟在車屁股后面追逐半天。我至今深深記得,小學(xué)課文《南京長江大橋》曾給予我的無限震撼和驚奇。讀過那篇課文后我才知道,金沙江從青藏高原奔涌而下,流經(jīng)我的家鄉(xiāng),流經(jīng)四川、湖北、江西等地,流到南京長江大橋,最后才在上海匯入了大海。
母親一共生了我們五個兒子。除了二兒子因為生產(chǎn)隊強行讓他去放羊而無法繼續(xù)讀書以外,其他四個兒子都相繼離開了故鄉(xiāng)。由于自身的限制和時代的制約,除了大兒子走得最遠,走到省城昆明外,其他的只是走到了州府。而我的遷徙之路是這樣的:因為家里無力讓我再讀高中,于是讓我報考了州里的師范學(xué)校,希望我早日領(lǐng)到國家工資,支持還在讀高中(將來有可能要像老大一樣讀大學(xué))的老三和開始讀初中的老五。但我還是違背了父母的初衷和意愿,也讓我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師范畢業(yè)前夕,學(xué)校又推薦我參加高考,讓我的遷徙之路又多了一個對我的一生都有著非凡意義的一站——大理。
從大理師專畢業(yè)后,我回到了家鄉(xiāng)的縣城,然后因工作需要遷徙到州府,從州府退休后又來到昆明定居。
本來以為昆明是我遷徙之路的最后一站,沒想到我們五兄弟的孩子們一個個比我們這一代走得更遠。也許生兒子的名額已經(jīng)被我母親用完,我們五兄弟一共養(yǎng)育了八個女兒。生到第五個孫女的時候,父母對兒媳們還抱有生兒子的希望。等到第八個孫女“呱呱”墜地之時,他們還是無奈地落下了一聲長長的嘆息。而對于生活在城市的我們來說,生兒生女其實是一樣的。既然籍貫、出身和性別的問題早已注定,那我們所要做的,就像我們的母親對我們所做的一樣,通過讀書來改變命運,通過讀書來明理和自食其力。至于她們飛多高、走多遠,那應(yīng)該是她們自己的事。
都說很多云南人的孩子是“家鄉(xiāng)寶”,不愿離家鄉(xiāng)走得更遠。但我們的孩子仿佛都繼承了故鄉(xiāng)那些大江大河的基因,都不愿意偏安一隅。長大以后都離開家鄉(xiāng),走向天南地北。本來二哥和二嫂也可以跟隨女兒選擇去城市生活,但因為我們的父母不愿意離開故土而選擇留在了故鄉(xiāng),讓我們四兄弟在不斷地遷徙之余,還能像一只只候鳥一樣,回到這個共同的生養(yǎng)之地。我父親曾經(jīng)說,父母在哪里,家就在那里。只要他們在世的一天,塔城的家就是共同的家。
我的女兒在她的幾個姐姐之后,也選擇了遠走高飛。在南京讀書的那幾年,她找到了心中的那個“他”,選擇留在了南京,留在了祖先出發(fā)的地方。她留在南京以后,把酥油、炒面以及茶桶也搬到了南京。每逢周末,她都要打上一桶酥油茶,揉上一團糌粑。為了照顧退休的我們,也為了表示她的孝心,她讓我們同樣遷到了南京。
落腳南京后,爬紫金山幾乎成了我和愛人每天的必修課。因為呆慣了山多人少的地方,紫金山仿佛成為了我們家的后花園。
沒辦法,我們這一代,獨生子女居多。過去,父母居住的地方是家,現(xiàn)在,為了相互照應(yīng),似乎孩子居住的地方才成了“家”。
在我家鄉(xiāng)一個叫“戈登”的地方,有一個新石器時代遺址,叫“戈登遺址”。據(jù)專家考證,早在公元前4000 年~5000 年前,家鄉(xiāng)境內(nèi)就有人類活動。那些新石器時代的人具體從什么地方遷徙而來,至今仍是個謎。有人說他們是氐羌人的后裔,從甘青一帶遷徙而來,也有人說他們從西藏古象雄部落遷徙而來。無論怎樣,“戈登人”在人類的遷徙之路上像一縷輕煙,已經(jīng)消散在歷史的長河里。但因為有了無數(shù)的“戈登”人,中華大地才顯得枝繁葉茂、生機勃勃。有人說,人類的文明起源于遷徙與交流,我認為這話放到任何時代,都有它特殊的意義。坐井觀天、固步自封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交往交流交融才是各民族共同進步的必經(jīng)之路。
“五·一”期間,我們坐高鐵去上海的大哥家。大哥和大嫂也是退休以后隨女兒遷徙到上海的。在侄女的家里,大哥對我說:“還是老家好啊,空氣、水、蔬菜、水果都是干凈而又免費的?!?/p>
我不由笑了起來。我想,這也許就是人們心中的鄉(xiāng)愁了。
河的記憶
在我固有的意識里,沒有魚的河流是寂寞的,沒有魚的土地和村莊是寂寞的。
我出生的地方有一條河,叫臘普河。臘普河并不出名,出名的是它的源頭。它的源頭來自白茫雪山,來自白茫雪山的皚皚白雪,來自皚皚白雪下的崇山峻嶺。被譽為“世界花園之母”的白茫雪山如果還不出名,那與大熊貓齊名的白茫雪山滇金絲猴應(yīng)該算是出名的了。
白茫雪山下的涓涓細流匯集在一起,就變成了臘普河。臘普河流經(jīng)的地方,是一個以藏民族占比例大,納西族、傈僳族、漢族共居之地,而我們是其中吃米的藏族了。
臘普河的上游,有一個叫戈登的村子。戈登村旁河崖下的石洞里有一個并不十分出名的遺址,叫戈登遺址。戈登遺址屬于新石器時代遺址,距今約4000 年~5000 年。有一天,我望著博物館里戈登遺址的圖片,想:在農(nóng)業(yè)還處于萌芽時期的地方和時代,一定是臘普河捕不完的魚和白茫雪山山谷里采不盡的野果,喂養(yǎng)了我們的這些祖先。
臘普河的魚是細鱗魚,也叫河魚。因為有了魚,有了河水滋養(yǎng)的稻田,我們居住的地方,叫“魚米之鄉(xiāng)”。
母親去逝前的那年夏天,蟬聲震天,烈日烘烤著大地,連樹葉都似乎有一股被蒸熟的味道。一天午后,我對母親說:“阿媽,我想去游泳!”母親抹著一臉的汗,說:“游什么泳啊,你不知道那條河不能游泳了嗎?”我以為是怕小孩游泳危險,縣里或是鄉(xiāng)里做出的規(guī)定,就回母親說:“我們小時候天天去游泳,不是也沒有什么危險嗎?再說我已經(jīng)是一個大人了?!蹦赣H看著我,笑了笑說:“你這個吃米不見糠的傻孩子啊,不知道河水已經(jīng)臟得不能游泳了嗎?”
“看著不是很干凈的嗎?”
“你長年在外,自己家鄉(xiāng)的事,什么都不知道。河水看著干凈,其實已經(jīng)很臟了,整條河兩邊的賓館、飯店、村莊、小工廠都往河里排污水、倒垃圾,能不臟嗎?”
“那河里的魚呢?魚也臟了嗎?”我又問。
“河里的魚都要死絕了?!彼D了頓,說:“你不怕身子發(fā)癢的話你就去游吧!村頭的此登去游了,回來后就全身發(fā)癢,吃了好幾天藥才好,再說你們小時候游泳的地方,水底下都是玻璃碎碴,連下腳的地方都沒有。”
我記得小時候的河水又干凈又清涼,一個村子的人都挑河里的水喝。夏天的太陽又辣又毒,村尾的河邊就是最好的去處了。大人在樹陰下,有的洗衣服,有的做手工活,有的只是為了納涼而聚在一起,聊收成,話農(nóng)桑,不時還向河里的孩子們吆喝幾聲。小孩子們則三五成群,有的在河里戲水打鬧,有的用河沙把自己掩埋起來,有的把帽子浸水吹鼓后在河里浮著隨水漂流……河邊,總是一幅熱熱鬧鬧的場景。
傍晚,熱氣總算是消退了一些。我一個人在河邊的小路上慢慢地走,一直走到村里過豐收節(jié)時集體野炊的柳樹林里。眼前的一切,讓我既熟悉,又陌生。原來河對岸高聳的山從山腳到山腰只有一些稀疏的松樹和櫟樹,現(xiàn)在樹更多、更密了,有的山間小路似乎也失去了往日的蹤影。只是與童年記憶不同的是:原來的小河彎彎不見了,原來的沙灘河洲不見了!河道已經(jīng)被拉直,河堤也變成了水泥和石頭砌成的墻,冷冷地橫在靠田的岸邊。綠樹掩映的河岸不時出現(xiàn)一堆堆垃圾,很多是建筑垃圾、廢舊物品和玻璃瓶,有的甚至傾倒到河里。我心里正在氣惱的時候,遇上了剛從地里回來的此登。此登和我是從小一起捉魚掏雀窩長大的,一見面就開始無拘無束地交談了起來。
“對面的山真是越來越綠了,以前可沒有那么多的樹。”我說。
“以前我們在山上放牛,牛跑到什么地方都看得見?,F(xiàn)在樹子長高長密了,牛都可能找不到了。”他感慨地說。
“村里沒有人砍柴火了嗎?我們小時候一年四季都要去砍!”
“很少了。有了電器以后除了烤火,基本上不用燒柴了。”
“這河堤是什么時候修的,像個三面光工程,挺煞風(fēng)景的?!蔽倚睦锼朴兴鄩Χ轮?。
“你知道的,以前這河三年兩頭發(fā)洪水,把田地都淹了,我們小時候還到田里去抓河魚呢。只是這河堤修得難看了一點,對老百姓來說,卻是好事。你記得嗎?過去正月十五一過,村里年年都要組織去修防洪堤,把山上的樹都要砍光了,還要泡在水里搭木馬,做支架,壓樹枝,填石頭,一干就要一個多月?!?/p>
“那河里的那些大石頭呢?用樹木搭的防洪堤沒了,大大小小的石頭也不見了,魚藏那兒了?”我又問。
“石頭早炸沒了,用在了修防洪堤上。沙子也快沒了,用在了修二級公路上,用在了修建房屋上。現(xiàn)在一網(wǎng)下去,魚都沒地兒可躲,也只剩下幾只小魚了?!彼送切┭硖?,又接著說:“現(xiàn)在河里找不到魚,都人工養(yǎng)在稻田里了。不過話說回來,稻田里養(yǎng)的是鯽魚,還真沒有河魚好吃!”。
說話的間隙,我們在河堤上坐下來,一起回憶起了童年的時光。
還記得小時候河里的魚一年四季多得吃不完。冬天,大石下、樹木搭的防洪堤下,都是天然的魚窩。拿一根細細的竹竿,從防洪堤的枝葉間插下去,如果有魚窩,我們能夠從竹竿的抖動中清晰地感應(yīng)出來。然后把魚的出口堵死,把樹枝弄開,伏在堤上就可以抓魚。當(dāng)然,破壞防洪堤,是要被大人打罵的,那就抓石頭下面的魚,身子快被凍僵了也不管不顧。夏天,捕魚的方法就更多了,最常見的就是釣魚。魚桿上拴的魚線是尼龍線,結(jié)實又不驚動魚。魚線沉底用的鉛坨是用鉛做的牙膏皮煉化出來的。煉化之前,先在干硬的地皮上掏一小圓洞,再在圓洞中間插一根細竹簽,然后把牙膏皮放在鐵勺里,搭在火上烤一會兒,等牙膏皮融化后倒進小圓洞,魚線上的鉛坨就做成了。魚蟲就在那些河里的小石頭下面,用細沙石結(jié)成窩,魚蟲就藏在里面。蟲窩還沒有成形時的魚蟲更好,魚最喜歡。有時,有幾個魚鉤,就會釣上來幾條魚,有的一個魚鉤上同時會咬著兩條魚。而我的父親,則更喜歡甩白釣。甩白釣不需要魚蟲,但魚線要更粗,鉛坨要更多,魚鉤要更大。魚桿上還要裝上收線的轉(zhuǎn)輪。把魚線甩進河里,用桿在河岸上慢慢地拖魚線,水底的魚鉤鉤上的基本上是大魚了。
后來河邊還出現(xiàn)了跑網(wǎng)。跑網(wǎng)就是把網(wǎng)拴在竹竿上,順河邊走邊拖魚網(wǎng),不一會兒,魚就纏在網(wǎng)上動不了。當(dāng)然,要吃大一點的魚,就要用大網(wǎng)格的魚網(wǎng),小網(wǎng)格的魚網(wǎng)大魚一搬都纏不住,但要收獲的多一些,就要用小網(wǎng)格的魚網(wǎng)了。
春天是魚兒產(chǎn)卵擺子的季節(jié),大人都不讓我們?nèi)プズ郁~。說“不打三月鳥,莫抓四月魚”是老祖宗一代代傳下來的,不能違背,違了是要遭報應(yīng)的。魚擺子的時候,白肚皮在清澈的水下一翻一翻的,整條河都能看見白影閃閃。楊柳抽牙時節(jié),我們就要去清理水渠。河水引到溝渠后,就會有一些魚會游到溝渠里,我們都不敢去抓它,怕挨大人罵。清明節(jié)一過,就要栽秧了,河水灌溉過的秧田白晃晃的,倒映著藍天白云。阿媽說,假如河水不泛濫,我們地方的人就不會餓死。因為有臘普河,秧田就不會缺水,無論干旱或是多雨,秧苗總會茁壯成長。
夏天,秧苗開始長高長壯。秧田油綠一片的時候,也是蛙聲一片的時候。那么多的蛙不知從哪里蹦出來,總是要把夜晚鬧騰個夠才肯罷休。夜色籠罩田野的時候,我們會跑到河岸溝旁捉青蛙。我們只捉蛙背上有黑斑的那種。青蛙的叫聲很容易模仿,我們學(xué)青蛙叫,青蛙辯識不出是人的聲音,也會跟著叫起來,我們就會看到青蛙蹲藏在哪里。躡手躡腳走過去,伸手猛地一抓,青蛙就抓在手里了。剛捉到手的青蛙會散發(fā)出一股惡臭,要趕緊用石頭把青蛙的頭部剁下來。剝皮后的青蛙白嫩嫩的,抓個四五只,用柳枝串成一串,拿回家做夜宵,那是夏天最快樂的事了。
到了秋天的夜晚,我們就要去河里砍河魚了。每到深夜,大魚會游到淺灘或河邊的小溝里覓食。我們點著松明火把,瞄準(zhǔn)魚的頭部砍下去,魚基本上就會從中間一砍兩段。而在小河溝里,我們在河溝與河水連接的地方放一個魚簍,把魚簍周圍的水流用樹枝堵住,然后淌著水逆流往魚簍趕魚,成群的魚就會趕進魚簍里了。
河水煮河魚,味道是最鮮美的。用臘肥肉煉成油,把魚放進鍋里炸一下,然后倒上河里挑來的水,放些姜、蔥、蒜燜一會兒,一道美食就這樣端上了桌面。
我父親有一位遠在異地的老庚朋友,我童年時總會來我們家住上那么一兩天。有一年我特意去看望他,他很高興,興奮地講起了他第一次去我家時的情景:“你們那地方真是太神奇了,我到你家的那天晚上,你阿爸做飯,把臘油放進炒鍋后,才跟我說:‘老庚,你自己稍稍坐一會兒,我去河里拿條魚,我們晚上煮魚吃?!f完他拿了魚竿就出去了。鍋里的油還沒有熱透,他就回來了,手里拿了一條活蹦亂跳的大魚。我不相信他這么快就能搞到魚,第二天去看他甩白釣,才真的相信了。”
在故鄉(xiāng),田溝里、秧田里也到處是魚。田溝里的魚大多是鯽魚,捉鯽魚大多只是一種童趣,大人是不準(zhǔn)我們煮吃的,一是去魚鱗麻煩,二是腥味大,耗油。連喂雞都不行,說是雞吃了鯽魚會屙白屎?,F(xiàn)在,田溝里已經(jīng)沒有了一條鯽魚,據(jù)說是田里使用了化肥農(nóng)藥后消失的。日子過去這么多年,如今能喝上一碗鯽魚湯,已經(jīng)是一件奢侈的事了。
我還記得,河兩岸的每一個村莊旁,都會有一座座獨木橋,連接著村與村、村與山。從小,我們進山砍柴、扒松毛、放牛都要過橋。架橋其實很簡單:從山里砍來兩三棵大松樹,把人行走的一面削平整,再在河中間架一個三角形的支架,然后把木頭搭上去,一座簡易的橋便橫在了河兩岸。發(fā)洪水的時候,會把獨木橋沖走,但是很快,村邊又會架起一座座新的獨木橋。
在我的記憶中,如果不是在河邊長大的孩子,過獨木橋是十分危險的。河水在橋下流淌,過橋的人覺得橋和河水是反方向運動的,一腳踩空,人就會一頭栽到河水里。有一年夏天,我?guī)廴撕团畠哼^獨木橋,還沒有踩上去,從小怕河水的愛人就在橋的一頭簌簌發(fā)抖,而女兒卻繼承了我的基因,輕盈地走到了河對岸。
如今,獨木橋幾乎已經(jīng)無跡可尋,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車馬可過卻失去靈性的鋼橋了。
我和此登坐在河堤上,河風(fēng)吹拂著我們,帶來了一絲絲的涼爽。我突然想到此登的兒子讀初中了,就問此登:“你兒子汪堆游泳游得好嗎?”
汪堆從小在河邊長大,在我的心中,會游泳,應(yīng)該是順理成章的事。
聽到這話,此登無奈地說:“哪會游啊,現(xiàn)在的孩子,沒有上山砍過柴,沒有下河摸過魚,連地里的草都沒有拔過一棵,整天只會按手機!再說,這河真不能去游泳了?!蔽蚁氲侥赣H說的此登游泳的事,不由得笑了起來。
我坐在河堤上,想:有了電器,山上的樹木更多了;有了水泥做的防洪堤,洪水就侵襲不到稻田了;有了農(nóng)藥化肥,秧苗就更加茁壯了。但是,我的小河彎彎呢?我的水美魚肥呢?他們又都去了哪里?
什么時候,古老景致與現(xiàn)代文明才能心手相牽?
我和此登在河堤上坐了很久,直到太陽落山,才走回各自的家。